
柳斌杰十二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
新時代,了解發展數字出版與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戰略、率先建成出版強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等重大問題的關系,堅定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從而更好地發展數字出版和版權產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貢獻。
龍源數字傳媒集團是最早進入數字出版領域的企業之一,多年來堅持開拓奮進、創新發展的興企方向,早期在期刊數字化上發揮了引領作用,后來又拓展了數字出版新平臺,積極推動出版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服務整體文化和出版行業的發展,成績不俗。
數字出版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把出版生產流程中復雜的環節和要素,以及內容復制、流通、服務轉變為0和1代碼運算的信息體系,通過算法設計和計算機運算,將數字、數據進行有序的編碼、編程,建立起相應的數字模型,進行選擇、分類、分發、數據交換,以科學的、穩定的、方便的、快捷的方式,提供信息生產、傳播流通、閱讀消費服務。我在20年前就注意研究了這個出版前沿的課題,2004年我們提出的數字出版9項基礎建設工程就上了國家計劃。這種早謀劃早動手的行動,支持了我國數字出版快速發展。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國數字出版處在全球領先的地位,我國的數字出版產品成為全球暢銷產品,國內外總產值已經超過6萬億,全民閱讀中的數字接觸率年年攀升,凡是有手機的讀者、有智能設備的閱讀場所,數字出版產品無所不在。從整體上看,數字出版已經成為出版業的主導業態,也是推動文化科技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的基礎支撐,發展的前景越來越廣闊,是大有作為的行業。
走上“第二個百年”的新征程,我國現代化的建設有兩個重要戰略:一是“文化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發展戰略;二是文化科技經濟融合發展戰略。這兩項都與數字出版密切關聯。文化數字化就是把所有的文化典籍、文化遺存、文物文博、文化創意、文化要素轉化為數字化的產品,向國內外傳播,提升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數字產業化就是把所有的實體變成數字,然后轉化為數字資產,構建數字經濟的模式,進行產業化的生產、經營活動。而這兩個過程的基礎支撐就是數字出版。舉兩個例子,大家所離不開的紙幣人民幣、手機,人人都在用,它們是文化、經濟還是科技?你回答不了,因為它不是單一的,它是文化經濟科技融合一體的產物。人民幣是數字印刷產品,手機是3D印刷和軟件智能化結合的產物,它的生產和使用都是數字出版在支持。我講這兩個例子就是讓大家認識數字出版的基礎地位,無論是文化、經濟數字化,還是智能制造、虛擬技術空間的建模制作,都離不開數字出版的參與和支持。
從整個文化、科技、經濟發展來說,我們的新發展格局除了兩個大循環外,重點就是文化科技經濟融合發展。所謂數字經濟、互聯網經濟就是融合經濟,就是現代科學技術條件下文化精神與物質形態融為一體的生產、消費模式。數字出版加速了科技的運用和文化、經濟的融合,實際上,成為文化、科技、經濟融合發展的推進器,在現代化生產和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事數字出版的企業和領導者,應當深化對數字出版本質的認識,從國家現代化的大局著眼,跳出傳統出版看數字出版,為國家現代化全局服務。馬克思曾高度評價印刷出版,“印刷術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前進了一大步”。我們今天應該說:數字出版技術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傳播跨越了一個時代。
元宇宙是去年的熱門概念,布局元宇宙已經是各國各行業數字技術領域的共識,數字出版行業也不例外?,F在問題是不能只炒概念,而要面向未來扎扎實實打基礎、抓“基建”,這個基建當然不是蓋大樓、修高鐵之傳統產業,而是元宇宙構筑的新基建。今天要發布的區塊鏈技術,就是元宇宙構建的地基、框架之一。元宇宙是現實空間、虛擬空間穿插結合的靈境之新空間,它的構建也需要數字出版的全力支持,重要技術、數據、創意、建模等等。數字出版要適應新的知識需求,必須抓好“新基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抓緊推進出版業態的深度融合,打造以數字出版技術為支撐的全業態出版鏈條,整體提高出版生產、流通、服務、消費的水平,率先實現中國式出版業現代化。
二是大力實施數字化、產業化的出版工程,特別是做好“十四五”規劃提出的15項大工程,夯實數字出版基礎,壯大數字出版的能力,讓數字出版的引領作用更加明顯。
三是統籌謀劃建設元宇宙構建的基礎庫,其中文化基因庫、知識資源庫、出版數據庫、智能建模庫、版權產品庫等基礎要素庫要加緊研發、建設;已經建起來的行業、地方數據庫和資源庫,需要加緊整合、改造、提升,要為共享開通途。必須打破現有部門、單位所有制和新數字鴻溝。否則,現代化就沒有希望。
四是改造數字出版服務全民、全球閱讀的供給體系,打造全球互聯互通的數字出版大平臺,鏈接城鄉所有閱讀的服務終端和供給網絡平臺,讓數字出版惠及鄉村文化振興和城市文化環境優化,以更大的力量和效率向全球傳播中華文明和當代中國的精神、價值、力量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