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姚素馨
“公關要說真話”,這個不是趨勢。這是死理。
公關行業在100多年前,就統一過認知:公眾理應知曉。(艾維.李)
但,實際上,沒有做到這點的企業實在太多了。
如果“初衷”打動不了人,那看看“后果”會不會更有說服力。
最近,公眾對于“真實性”問題的關注,還在顯著提高,很有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具體來說,公關對于真實性的敏感度更高、容忍度更低、挖掘力更強。
首先,公眾對于“真實性”的敏感度不斷提高,不管哪類傳播,影響公眾判斷和情緒的要素里面,“真實”的位置越來越重要。
甚至,很多“真的”都被懷疑是“假的”了。在沒有足夠信任度的情況下,公眾會不自覺地傾向于懷疑,被懷疑可能就是一些組織和企業未來一段時間的常規狀態。沒什么好委屈的。
很多案例顯示,公關現在要把“真的”說好,說得大家一下子就能聽明白、能接受,都挺費勁。
其次,公眾對于“真實性”的容忍度不斷降低,也就說,說謊、造假不是什么小事,而且屬于人品有問題的“根本性”錯誤,容易被一桿子打死的那種。
容忍度低的表現,除了直接給目前正在發生的這件事上價值,還會牽連過去和未來。包括,一并懷疑過去做過的事情也是假的,以及給未來要做的事情都扣上不值得相信的帽子。
最后,公眾對于“真實性”的挖掘動力和能力,已經突飛猛進。
一方面,揭秘揭露類內容本來就符合傳播特性,比較容易形成快速擴散,對于發布者來說,“打假”在各個維度上都是有價值的,既是有社會價值的,也是能夠獲得流量的。俗稱,何樂而不為。
另一方面,很多以前不太好發現的問題,難以論證的問題,有了新的解決方式。
拿最簡單的來說,以前只有專業媒體才能查到的信息,如今企查查、天眼查隨便一看,就門兒清。
舉個例子。3月份,一位名叫“超級小桀的日常”的主播在某平臺直播參與拼多多砍價免費領手機活動。有網友推算,在數萬名粉絲的關注與助力下,該主播已將價格砍到了大約小數點后6位,卻仍沒領到手機。“拼多多六萬人砍價不成功”的相關話題隨即沖上熱搜。
我們都知道的,拼多多的砍價規則是“機密”,沒有幾個人知道的狀態。
過去,我們要驗證一個這種規則是不是很操蛋,難度挺大。別說普通人了,媒體都做不到調動幾萬人來砍價。但是,今天狀況不一樣了,可以做的這個規模的主播大把存在。

事后,拼多多否認,稱“未砍成功”不實,但沒有透露究竟有多少用戶幫助前述主播參與砍價。
怎么說呢,也就是拼多多,就算這么干了,你居然也還覺得“還好”。別的企業,要是出了這種程度的事件,幾乎要去掉半條命。
場面話是,企業在做總體傳播戰略時,要把“真實”放在更重要的角度來重新評判。
實際上我都是這么跟企業說的,不要自作聰明,他們比你想象的更有時間、也更有動力。你們辦公室的這幾個腦袋,是斗不過全網民的。
這句話完整的表述是:品牌在基本形象穩固的前提下,可以延展、下沉、擴散。
我關于公關的概念里,統一性、一致性的位置擺得非常高。講課時候,我會經常提“是否符合XXXX”、“能否關聯XXXX”。
但是,最近我們發現,公眾對品牌形象變化的“寬容度”越來越高。公眾可以接受品牌在某一些特定渠道中產生變化,并且不會覺得“違和”,出現品牌形象認知差異。
甚至,公眾還會認為在某一個狀態下,品牌這樣做變得比較可愛。比如,赫蓮娜與Manner咖啡的聯名。

Manner從價格和定位上來說,肯定屬于大眾。我中午會拿個杯子去買Manner,Manner的小杯拿鐵15塊錢,自帶杯的話還可以減5塊,只要10塊錢。我拿個杯子去是因為環保嗎?也不能說不是,不過主要還是因為窮么。
赫蓮娜是著名的貴婦產品。百科上都是這樣寫的:HR赫蓮娜(Helena Rubinstein) 是歐萊雅集團旗下的頂級奢華美容品牌,也是現代美容行業的奠基品牌之一。
明星單品綠寶瓶在沒有活動的時候,50ML官網賣1580元。綠寶瓶還是赫蓮娜家比較便宜的東西。
兩個品牌在客群、風格、段位上,都有明顯差異。對于赫蓮娜來說,與Manner合作是明顯的“下沉”行為。這次聯名還有開屏廣告投放,以我的辨認,甚至是赫蓮娜投的。
我一直在想,赫蓮娜為什么要做這次合作,肉眼可見的回報是Manner上千門店是宣傳物料展示,以及觸達比較年輕的新客群,對于平時不會觸及這類渠道的赫蓮娜來說,是全新的,也是有一個算一個,都可以直接當作收益的。
事實上,公眾的反應比我們一開始以為的好。討論度挺高,而且沒有什么負面。這波小樣發下去之后習慣去Manner買咖啡的人會不會復購,還不好說,然而想得簡單一些,流量有了,話題有了,對于品牌沒有傷害,預算又能蓋住的話,就可以做。
多說一句,Manner最近進入瘋狂聯名模式。太多了,單個聯名的效果已經衰減打折。
公眾對于品牌出現一些“變化”的接受度,越來越高。特別是高端品牌,以前不太愿意破壞調性,覺得有的事情不能做啊。這類結論,需要重新評估。
高端品牌整體形象牢固的情況下,偶爾做些出乎意料的操作,傷害不大。相反,從輿情反應來看,公眾還會覺得比較鮮活,或者是“有誠意”。
注意,也不是說什么都可以嘗試,丑的不行,陰間的不行,割韭菜的不行。自己以為自己是下凡,結果是下頭的,操作不當翻車的例子也不少的。
流量紅利衰退,“營銷咖”的負面性增加,品牌會被帶上長久烙印。想要“洗白”或者“翻身”,需要付出絕對代價。
“營銷”和“公關”一樣,在公眾面前就要已經變成一個負面詞了。我還是那句話,公關沒有問題,黑公關才有問題;營銷沒有問題,過度營銷、惡意營銷才有問題。
這兩年國內新消費興起過程中,大量品牌存在過度營銷的行為。過分依靠營銷手段來達到企業發展的預期,包括頻繁使用流量進行推薦、引發價格戰、控制渠道、制造話題、利用認知偏差、粗暴廣告等等,都會讓品牌和所在的企業被蓋上“營銷咖”的戳。
我們說過很多“營銷”與“公關”塑造品牌的不同,內容太多,這篇不做展開,就說其中一點,“營銷”是很明顯的操作方式,公眾會有清晰的感知,并且會產生一定的對抗性心理。
廣告為什么要播多遍,是怕你記不住嗎,不是的,是知道你不會直接相信。整個渠道的KOL都推薦是東西這么好嗎,不是的,是品牌肯花錢。
更難處理的是,重營銷的關聯詞是輕研發。大部分人會認為,把錢都砸在推廣上的品牌做產品就不怎么認真的。
拿化妝品來說,之前投放轟轟烈烈的完美日記,信息密度和銷量都在急速下滑,最近幾個大促的榜單很多次都掉出了前10名。而且,這么多硬砸之后,出貨還是依靠營銷類形式,需要外部引流,真正沉淀在自己品牌上的東西,真的不多。

同樣情況還有零食行業的三只松鼠。
與之相對的是幾家靠做原料出生的,死死抱著研發這點。華熙生物靠著玻尿酸還能再打好幾年,只要它少弄弄玻尿酸飲用水這種反智的東西。可復美靠著醫美牌子,類人膠原蛋白的生意相當不錯。
自己不能做研發的,參考珀萊雅。6年前,我在做化妝品的時候,珀萊雅真的平平無奇,要撒撒沒有。如今,一副國貨化妝品科技小巨人的樣子了。自己不會,就拿錢出來做投入。
哪怕一定要做很大程度營銷,至少有些東西可以進行對沖,表明“我不是、我沒有、別瞎說”。
被各種信息狂轟亂炸了好幾年,買過不少鬼東西,消費力又正在下降的公眾,正在變得越來越不喜歡“過度營銷”的氛圍。
營銷過重的品牌,不容易讓人相信他們會好好做產品,相當于放棄了某些品牌形象的塑造。比如,踏實、穩健、真誠、長久。
可不可以先用營銷賣貨,再用賺到的錢重塑品牌呢?
看看元氣森林吧。如今想要修改品牌印象,一直都在花錢,花很多錢。效果肯定有的,就是一時半兒不會很明顯罷了,搞個5年還是有希望的。而且,飲料本身就是沒有什么門檻,都是兌兌。如果所在行業是產品主導的,那就更難改觀。
每次營銷,就是公眾對于品牌印象的累積。雖然流量紅利已經下降,依然可以快速擴大銷量和份額,只是“這筆賬早晚要算的”。
公關傳播,要重新審視詞語的用法,公眾對很多詞語的理解已經發生劇烈改變。
比如,“奢侈品”這個詞。
CHANEL有的衣服不能水洗,也不能干洗。GUCCI的游泳衣不能沾水。PRADA的158美元的回形針……看到這些東西,我腦中閃過的三個字是“我不配”。自帶杯去喝Manner更適合我。

買奢侈品的人,真的不知道這些東西的實用價值,不到售價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嗎?并不是的,他們都知道的。相反,他們買就是因為知道,買這些東西的目的包括了展示我花得起。這是奢侈品的標準定義。頂級品牌都有實用性以外的大量溢價。
但在如今公眾語境中,“奢侈品”幾乎和“智商稅”劃上了等號。蒼了天了。所以不買的人,不是因為買不起,而是“清醒”?奢侈品公關應該也沒想到,“智商稅”的帽子有一天會扣下來。
是的,世道變了。很多詞語被用在原本不會有的時候、不匹配的場景。公關要去重新盤一下公眾對于行業看法、態度是否發生整體改變,對于企業評價有什么趨向。不要想當然,不要只顧著看前車之鑒,前車走過去的時候跟你走過去的時候,可能完全不同。
先舉個例子,以往企業會認為,從國際大公司挖一個人才過來做高管,是中國企業特別驕傲的事情,這代表企業即獲得了高端人才,又證明了具備全球競爭力。以前,找從國際公司挖走外國人來中國公司干活,是硬的不能再硬的優勢。
但是,今年李寧的帽子出事之后,網友就把李寧集團現任執行董事、聯席行政總裁錢煒扒了出來。這位70后高管19歲前往日本留學,目前已經變更國籍,據說還取了一個日本名字,叫高坂武史。

這個信息,在整個事件中,貢獻了很大熱度,并被認為是李寧品牌親日的證據。在危機處理中,肯定屬于高危害度的物料。
發現沒有,一些企業邀請美國籍、日本籍高管,就會被公眾挖出并抵制,本來的人才“優勢”,反而變成了“劣勢”。
同樣可以仔細考慮的是,年輕團隊是優勢嗎?用戶主導產品是優勢嗎?
是的,世道變了。公關在對“優勢”進行傳播之前,要從公司角度轉化為公眾角度,只有公眾認可的優勢,才是真正的優勢。
有明確意識形態傾向的品牌,在消費者購買中的決策權重增強。
消費者在決定是否購買一樣東西的時候,除了產品本身,還會疊加很多額外因素。
昨天講的奢侈品能夠獲得高溢價,很大程度就是包括對于品牌價值觀和品牌定位的認同,以及具有通過自身購買行為與之產生呼應的意愿。
我們普通人的邏輯是“打不過就加入”,奢侈品的門檻是“打得過才能加入”。
但是,或許你也已經發現,品牌定調對于購買決策的影響作用正在持續增強。現在品牌越強調自身明顯的特征,越容易贏得特定消費者的站隊。這個趨勢非常明顯。
HUAWEI MATE 50與IPHONE 14在9月份進行了一場正面對決。沒有5G和麒麟芯片的MATE 50,一直賣斷貨到11月。
除了產品性能本身,綜合品牌力的加持左右了大部分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從目前的結果上看,雙方沒有什么出于意料之外的輸贏,卻證明了國內高端機市場依然只有2個王者,其他品牌很難插手。
再比如說,植物基產品經常會和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及綠色環保理念掛鉤。是不是保護地球,成為喝哪個牌子燕麥奶或者豆漿的決定因素之一。
一直以來,我們都說越是高的消費層級,意識形態主導作用越強。
這個局面也被逐漸打破。一些社會母題類的話題,幾乎可以覆蓋所有品類。比如,愛國。情緒被點燃之后,誰也攔不住啊。
然而,除非準備干一票就跑,否則還是想要強調,請看看自己的產品配不配。建立在社會公共意識上的情緒,企業大概率沒有能力去做控制,一旦沒有處理好,反噬也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