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寅勇
(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山東青島 266100)
自從春秋時期,孔子創建了儒家學派后,儒家思想在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發展,儒家思想已經成為一套完整的政治、思想和文化體系,深刻影響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中,高校要成為傳承我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主要陣地,在思政教育的內徑下,高校應該繼承傳統儒家思想中的優秀部分,將其與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思想實現融合,圍繞立德樹人的整體教育觀,加強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養的培養。
儒家常說是由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創立的,再由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繼續完善,儒家思想最終成為影響我國古代社會全方位的完善的思想文化體系。自漢代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后,儒家思想也在社會政治、法制和倫理道德建設方面發揮了實際作用。在個人發展的層面,儒家思想強調 “仁義禮智信” 作為基本的思想道德觀;在社會發展中,主張 “仁愛、厚生、公平、正義、誠實、守信” 等社會道德與倫理;在政治建設中,主張 “以民為本”,并通過綱常禮制來維系國家的統治。在處理個人、社會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時,儒家思想容納了“天人合一”“中庸” 等思想觀念,強調合格的人才要有 “修身、治國、平天下” 的理想信念[1]。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延續數千年,與儒家思想構成的社會主流思想和文化內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在我國高校以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和教師要批判地吸收傳統儒家思想文化,將其轉化為適應時代發展的、能夠幫助高校和學生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高校思政教育要努力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并讓下一代優秀青年繼承我國的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推動傳統文化邁向國際化舞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在于儒家思想,因此,高校應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傳統儒家思想,使其成為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寶貴財富。高校需要深入挖掘儒家思想的精華,在國際化的文化交流中彰顯中華文明的優勢[2]。
高校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的一項重要作用就是傳承人類知識體系的精華,并繼承和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高校的思政課程要成為傳承我國優秀文化的主要陣地。在培養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過程中,應充分融合傳統的儒家文化。高校的思政課程體系需要以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簡稱 “思修”)這門課程為基礎,讓大學生系統地接受道德與法治的教育[3]。在這門課程中,教師應該融合儒家思想中的精華,為大學生的個人成長提供更多的文化營養。
由于不少教師和學生對思政課程都不夠重視,導致了我國許多高校的思政教育缺少了實效性。以“思修” 這門課程為例,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播,缺少實在案例,教學方法也缺少生動性,這導致了學生對思修課程內容無法產生共識,缺少了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需要用傳統的儒家文化來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圍繞修身養性的思想來引導大學生的個人成長,提升教學的有效性[4]。
我國傳統的儒家文化重視高度重視對每個人倫理道德的培養,由個人到家庭,再到社會,構建了我國的社會關系體系。在現代化的社會中,我國也應該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以傳統文化來培養當代的大學生,幫助大學生樹立對傳統民族文化的自信。在我國融入全球化的過程中,社會中的多元價值觀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很多人,尤其是西方社會的文化深入地影響了我國社會的發展。這種文化的碰撞與滲透將會改變我國人民的思想觀念,出現了盲目追求西方價值觀的趨勢,這會導致人們對我國的傳統思想文化失去自信。
儒家思想與現代價值觀之間存在一些沖突。首先,儒家思想強調尊重權威和傳統,注重家庭倫理、孝道和道德修養。然而,現代社會更加注重個體的自由意識、平等和多元化。儒家思想中的一些觀念,如男尊女卑等,與現代社會的性別平等和個人主義價值觀產生沖突。其次,儒家思想注重社會等級、君臣關系和孝道觀念。這與現代社會中倡導的平等和民主價值觀存在沖突。高校的思政課程多是以現代價值觀為導向,強調人權、平等和自由等概念,這對于傳統儒家思想來說是一種挑戰。綜上所述,如何找到傳統儒家思想與現代社會的結合點,發掘其核心價值,將其融入教育中是亟待解決問題。
儒家思想作為一種古代學說,有著豐富的學術內容和理論體系,其學習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規范。然而,在高校思政課程中,儒家思想也應該具有一定的教化性,即通過思想啟迪和實踐指導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一方面,在傳授儒家思想時,高校教師需要對其進行系統的介紹,包括儒家的主要觀點、經典文本的解讀和研究方法等。這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儒家思想學術功底,能夠準確把握其核心概念和主要學說,并能夠運用相關的研究方法進行深入地講解和解讀。
另一方面,儒家思想追求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通過個人修養和道德行為來實現個人的自我完善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在高校思政課程中,應該通過案例、故事、實踐活動等方式,引導學生將儒家思想的理論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幫助他們理解和內化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并能夠將其應用于實際生活中。高校教師須具備常識性和指導性的雙重能力,才能平衡儒家思想的學術性和教化性。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國的社會背景下形成和發展,與現代社會存在差異。因此,如何使儒家思想在現代社會中仍然具有適應性和應用性,對于高校思政教育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需要結合當代社會實際,對儒家思想進行現代解讀和應用,使其成為培養學生整體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的有效工具。這也要求高校教師在教授儒家思想時,要有現代思維和跨學科的視角,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方法,以適應時代的需求。
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偉大事業中,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也是一項重要任務。實現文化強國、提高民族自信,關鍵需要將我國五千年來的歷史文化加以繼承,體現華夏古老文明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重要地位。高校的思政教育應該成為傳承我國優秀文化的重要平臺,充分吸收儒家思想文化的精華,使其成為重要的教育資源。
儒家思想文化是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升華出來的,并且對于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可以說,儒家思想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民族精神休戚與共,體現了民族思想文化的精髓。在我國構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儒家思想也是重要的思想源泉。這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高度吻合。如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以人民為中心” 的治國理念就是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儒家民本文化思想的延續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與儒家協和萬邦、仁覆天下的 “利萬物而不爭長短” 追求相一致等,可見將儒家思想文化納入高校“課程思政” 是符合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要求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5-6]。
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通過教育實踐工作,實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教師和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播[7]。
一是要樹立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圍繞思想政治教育,讓大學生認同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
二是在校園文化建設、思想政治工作過程中,深入融合儒家思想文化,實現傳統文化在校園環境建設中的作用,以優秀文化來影響大學生的成長。
三是思政教育要與大學生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讓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指引大學生的行動,使其能夠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要加強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促進傳統文化融入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傳統文化要適應新時代,與現代化建設相協調。習近平總書記講話多次引經據典、援古證今,在很多重要場合頌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倡導我們要回歸經典、學習經典、運用經典中的智慧,強調 “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8]。
其中,儒家思想在我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占據了主體地位,是讓大學生提升傳統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
一是儒家思想代表了我國傳統文化發展的主脈絡,并對世界文明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學習儒家思想,能夠讓大學生弘揚時代精神,將儒家思想與社會主義思想文化融合起來,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
二是高校要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出發,將儒家思想融入思政課程的內容體系,從儒家文化中獲取資源,讓思政課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高校是我國傳播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陣地,高校的思政教育則是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優秀建設者的重要途徑。
三是教師要加強教學模式創新,探究儒家思想與思政課程進一步融合的對策。對于儒家思想,高校不能全盤吸收,而是要進行批判性繼承,去除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糟粕。教師要注意到,在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是封建統治階級維護其統治的工具,其中包含了諸多文化糟粕。教師要進行指導,大學生才能夠從儒家思想中吸收精華,具備文化的思辨能力,從而提高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
我國在新時代的高等教育發展中,要將培養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當成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傳統文化要深刻融入高校的思政教育過程,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情感的發展,在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思政教育改革需要從儒家思想中吸收新的思想理念,讓思政教育工作實現創新發展。高校要成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陣地,讓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間得到廣泛認同,幫助大學生成為民族精神的基石[9]。高校應該從以下方面來融入傳統儒家思想文化。
一方面,高校要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讓儒家思想中優秀的部分能夠在高校的教學中產生重要作用。通過教師的探索和挖掘,讓傳統文化在我國現代化的建設中產生更大的作用,體現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同時,高校也需要剔除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指導人們正確地認知傳統文化,批判地加以繼承和發揚。
另一方面,儒家思想文化應該與社會實踐相融合,指導大學生的社會實踐。高校與大學生應成為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主要力量,利用傳統文化實現創新,從而帶動全社會思想觀念上的進步。
高校在進行思政課程教學改革時,需要自始至終把握我國社會主義的思想理論體系,結合大學生在當代社會中的個人成長和社會化規律,利用傳統儒家思想文化精華,切實解決思政教育面臨的問題。目前,許多大學生對于高校創辦的思政課程缺少參與意識,對講解內容也容易失去興趣,會在主觀上認為思政課程的內容枯燥、無用,因此在學習時只會以對教材的背誦為主,以便應付以后的成績考試。這種情況讓高校的思政課程難以對學生的發展產生實際作用,影響了教學的成效。針對這些問題,高校就需要促進思政課程的教學模式創新,能夠通過儒家思想的融合,改變教學的內容和方式。
教師在思政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師隊伍也需要加強對儒家思政文化的研究,要熟讀儒家經典,在思政課程中實現儒家思想的深度融合。教師需要從思政教育的目標、內容等方面進行研究,讓儒家思想文化的融入能夠符合黨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圍繞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的成長,結合儒家思想的 “仁、義、禮、智、信” 來培養大學的思想道德素養。同時,教師在引用儒家經典過程中,也需要剔除那些封建落后的、不符合世道要求的思想文化。教師也需要在教學中發揮言傳身教的作用,要讓自己的思想理論水平不斷提高,能夠深入研究儒家思想的基本內涵[10]。
大學生在學習思政課程內容時,通常會因為內容的單一、枯燥,失去了對思想政治學習的積極性。這導致了大學生從其他活動中獲取社會中的價值取向,很多時候由于缺乏正確的引導,吸收了社會中許多不良的思想。因此,高校的思政教師要謀求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創新,改變過去課堂中單一、僵化的局面,通過創建新的教學模式,讓思政課程得到學生的認可。其中,思政課程與儒家思想的融合能夠體現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探索新的教學方式,例如采取網絡教學的方式,讓儒家思想融入學生的網絡生活中。采取實踐教學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從社會實踐中認識到儒家思想對我國社會的影響,并且吸收儒家思想中的精華。
結合教師對教學模式的創新,高校的思政課堂能夠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與學生建立新型的互動關系,要改變過去知識信息單向傳播的情況,讓教師與學生實現雙向互動。教師與學生交流時,能夠了解學生心里的真實想法,用思政課程的知識理論,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意識要得到體現,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地研究和學習儒家思想文化,為學生設計可以研究的課題,讓學生對儒家思想產生自己的理解。例如,教師可以在思政課堂上創造翻轉課堂的新模式,讓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而自己則扮演學生的角色。通過角色的互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地探索儒家思想精華,并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在課堂上表達出來。
高校在思政課程中融入儒家思想,還需要在評價體系上實現創新,通過改變評價標準、主體、內容和形式,讓高校的思政教育成果得到檢驗。通過評價,能夠鼓勵學生深入參與思政學習當中,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在評價標準上,高校的思政課程應該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在評價主體上,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能夠通過思政課程的學習,完成對自我的認知,提高他們進行自我評價的能力。在評價內容上,要實現思政內容與儒家思想內容的結合,將教師和學生對于儒家思想文化的掌握程度作為考核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評價形式上,要體現學生參與評價的特征,通過學生的反饋,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需求,進一步完善思政課程。
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建立在儒家思想文化不斷發展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儒家思想是我國文明史中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于我國以及世界都產生過巨大的作用。新時代,我國在全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需要煥發出新的風采,繼續指引廣大中華民族兒女前行。儒家思想更要成為我國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以及邁向世界文化強國的重要源泉。高校是傳承傳統文化、弘揚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培養新一代社會主義優秀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思政教育中,高校要推動社會主義思想與儒家文化的融合,塑造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素質和精神面貌,使其成為偉大復興事業中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