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怡
寫作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高考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語言輸出的一種表現形式,寫作可以很好地體現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它是人們將思想轉化成語言文字的過程,是一種用語言表達思想、傳遞信息的技能,因此寫作成為書面考試的重要部分。但是,寫作一直是英語教學中的薄弱環節,主要原因是學生往往用漢語思維進行英語表達,沒有抓住英語寫作的特點。
隨著語用學的興起,語言學家關注的對象從一般的語句意義轉向了在特定情境中使用的特定話語所體現的具體意義。1976 年,韓禮德和哈桑(Haliday&Hasan)在其合著的《英語的銜接》中把銜接定義為存在于篇章內部,使之成為語篇的意義關系,并研究了照應、省略、替代、連接和詞匯銜接五種連接手段。二人在談及有關語篇照應的語言學理論時討論了照應關系。在語篇中,如果對于一個詞語的解釋不能從其本身獲得,而必須從該詞語所指的對象中尋找答案,就產生了照應關系。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發現,照應作為語篇銜接的一種重要手段,雖然語言學界中有很多學者對照應關系進行過研究,但是涉及照應關系在高考寫作中的應用的文章相對較少。這說明,學者對照應關系的概念并不陌生,但有關其具體應用的研究明顯缺乏。在此背景下,通過對近三年的高考英語寫作范文進行整理歸納,從照應關系的定義入手,對其分類的具體應用作粗淺探討,旨在為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提供啟發。
韓禮德和哈桑認為,在英語語篇中,實現銜接的手段有五類,分別是照應、省略、替代、連接和詞匯銜接,其中前四類屬于語法銜接。因此,照應作為一種語法銜接手段,在語篇中,如果一個詞語的意義必須從該詞所指的對象中獲得,而無法從該詞本身獲知,就是照應。胡壯麟(1989)認為“照應指的是語篇中一個成分作為另一個成分的參照點”。換句話說,照應指用代詞等語法手段表示的語義關系,是語篇中某一語言成分和另一語言成分之間在指稱意義上的相互解釋的關系,也即以一個成分作另一個成分的參照點來說明信息。由此可見,當一個詞語的解釋必須從該詞語所在的上下文中尋求答案,就產生了照應關系。例如:“Amy had a husband but couldn’t keep him.”這句話中的人稱代詞him指的是前面出現過的husband,husband 解釋下文的him,因此husband 和him 形成了照應關系。
在功能方面,照應可以讓說話者運用簡短的指代形式來表達上下文中已經或即將提到的內容,使語篇在修辭上具有言簡意賅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讓語篇在結構上更加緊湊,語言更簡潔明快,關鍵詞語得以突出。
照應關系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為兩大類,即語用功能和語篇銜接。在語用功能方面,可以分為語外照應和語內照應;在語篇銜接方面,可以分為人稱照應、指示照應及對比照應。無論哪一種分類,其目的都是讓語篇更加連貫,通俗易懂。
順應照應關系發展趨勢,以韓禮德和哈桑對照應關系的定義與分類為理論基礎,選取2020—2022 年高考英語全國卷Ⅰ、Ⅱ(來源于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的《高考滿分作文》)和2023 年新高考卷Ⅱ(來源于網絡)的寫作范文為語料,分析照應關系在高考英語寫作范文中的應用情況。
1.語外照應
韓禮德和哈桑使用依賴于文本之外的東西來解釋語外照應,即語外照應指語篇中某個成分的參照點不在語篇本身內部,而是存在于外部環境中;指示詞語是說話人通過語言結構營造外部環境產生“言外之意”以達到言語交際目的的重要手段或方式。
例1:After the instruction of the staff,we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o do the picking work separately.(2020 年全國卷Ⅱ)
例1 中的we 從語篇中很難看出指代的是誰,但通過閱讀作文題目要求,可以知道其指代的是作者及一起參加采摘活動的同學,于是可以得出we “向外”指向周圍環境中的“我”和同學,其存在于語境中的一個區別于說話者和聽話者的第三方。因為指代對象不能從文本本身找出,而需要借助外部環境中的相關信息,所以認定這一指代關系形成了語外照應。
2.語內照應
語內照應與語外照應相反,它依賴于文本本身,即語言成分的參照者存在于上下文之中,可以從語篇本身找到所指對象。
例2:As the twins looked around them in disappointment,their father appeared.(2021 年全國卷Ⅰ)
從這句話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them、their 指代的是前文中的twins,換句話說,their father 指代的是前文的twins’father,因為可以從語篇本身找到照應關系,所以是語內照應。
例3:Talk and Talk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ten years.Now,when having trouble in learning English well,plenty of students urge to know how to deal with it.(2022 年全國卷Ⅱ)
在例3 中,it 指代的是前文提到的Talk and Talk,因為其依賴于文本本身,可以從上文找到所指代的對象,所以形成了語內照應。
在語內照應中,又可分為回指和預指。亨得里克斯(Hendricks)研究發現,任何語段或話語必然以線形式向前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會有“新信息”不斷補充進來;同時,人們為了讓語句之間在意義上保持關聯性而使用一定量的“舊信息”,又因為要避免沒必要的重復,所以選擇用代詞進行替代,從而形成了回指照應。陸谷孫(1993)把回指解釋為“指代前項的,照應前項的”,即形成所指對象在前、指稱代詞在后的關系,換句話說,回指指向一個已經被列入的指稱,而被指向的元素被稱為先行詞;還有學者認為,在語言學語境中,回指通常被理解為“兩個語言要素之間的關系,其中一個要素的解釋(稱為回指)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另一個要素的解釋(稱為先行詞)”(Huang 2000)。
從語篇銜接的視角來看,照應可以分為人稱照應、指示照應和比較照應,這三種照應的手段又分別是在人稱、鄰近、一致或者近似這些系統中作選擇完成的。
1.人稱照應
人稱照應是照應類型中最常見的一種。人稱照應可以解釋為用指稱代詞來表示人、物、事等詞語,這些詞語可以由人稱代詞的主格、賓格、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名詞性物主代詞等組成。人稱照應的使用可以讓指稱代詞和相應的名詞之間建立一定的語義邏輯關系。通過對比英漢語篇照應的使用頻率,可以發現英語語篇要高于漢語語篇。漢語中用代詞替代前文名詞的情況遠遠少于英語,有時還會出現“零指代”的情況,即在沒有任何銜接詞的情況下,前后語篇的語義仍自然連貫。羅選民(2001)指出:“人稱照應通常以第三人稱代詞及其相應的限定詞表示。”王燦龍(2000)也認為:“在英語語篇中,人稱代詞‘他’是使用頻率最高的照應語之一。”這里的“他”實際上指的是第三人稱代詞單復數形式。此外,在人稱照應系統中,只有第三人稱代詞具有內在的語篇銜接功能,并且第三人稱代詞主要用于回指照應中。
例4:In my mind,my father is the person I respect most and I love him deeply.(2020 年全國卷Ⅰ)
例5:Not only did we pick many vegetables and fruits,but also we also ate them in the farm.(2020 年全國卷Ⅱ)
例6:My suggestion is group students based on their language abilities or to let students choose their own partners.(2023 年新高考卷Ⅱ)
例4 為作賓語的第三人稱代詞him 照應前文的my father。例5 中的第三人稱代詞復數形式them 照應前文提到的vegetables and fruits。例6 中的第三人稱形容詞性物主代詞their 照應前文提到的students。第一、二人稱代詞則相反,它們通常所指代的是說話者和聽話者,多用于語外照應,因此不具有語篇銜接功能。
2.指示照應
指示照應與人稱照應一樣,都是應用在語篇中前后照應的指稱對象一致的情況下。顧名思義,指示照應指用指示代詞或相應的限定詞及冠詞等所表示的照應關系。按照韓禮德和哈桑的分法,英語的指示照應系統包括指示代詞this、these、that、those,定冠詞the 及表示地點的副詞here、there等。以this 和that 舉例,進行具體說明。在語義上this 與漢語中的“這”相對應,都表示近指;that 則與“那”相對應,都表示遠指。當它們用在語外照應時,以會話參與者所在位置與時間為參照點,this指近,that 指遠;當用于語內照應時,情況則相對復雜,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即指說話人通過指明事物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遠近來確定所指對象。
例7a:Students have gained a lot from the crosscountry race.This is what I am happy to hear.(2020年全國卷Ⅰ)
例7b:Students have gained a lot from the crosscountry race.I am happy to hear that.
這兩句話的內容雖然類似,但7a 中用this 是因為前文是說話人自己的陳述,相對近些;7b 用that 可以理解為前文是別人的陳述,相對于說話人B 來說,距離變遠。
3.比較照應
和人稱照應、指示照應一樣,比較照應也屬于語義范疇,不同的是,比較照應總是在兩個事物之間進行,換句話說,沒有比較的對象,比較也就無法成立。正如沒有所指對象,人稱照應和指示照應也便無法成立。比較照應指通過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級形式及其他一些有比較意義的詞語如異同、相似、差別、優劣等表示的照應關系。比較照應在語篇中起過渡、承接的作用,因為任何比較至少要涉及兩個對象,所以在語篇中,如果有表達比較意義的詞語出現,說話人或讀者便會在上下文中尋找與其構成比較關系的其他詞語,這樣就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例8:He didn’t like the online course.He asked to study a different one.(2021 年全國卷Ⅱ)
在本例中,online course 有且不只一個,因此滿足比較照應所說的對兩個及兩個以上事物進行比較。因為a different one 所指意義是以前文the course 為參照點,所以different 與前文之間構成了比較照應關系。這樣的使用可以讓語篇達到結構緊湊連貫、意義明確的效果。
特殊比較是就事物數量多少、質量好壞、程度大小、頻率高低等概念進行的比較,通常用形容詞或副詞的比較級表達,如more、less、fewer、further、bigger 等。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比較級不同于一般語法中的句內比較級結構,它是在語篇范圍內進行的比較。
例9:As our distinguish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your aid can help us more.(2022 年全國卷Ⅱ)
例10:I realized that my growth and the maintenance of our whole family had been depending on the selfless giving of my parents!Dad never complained about unfairness!(2021 年全國卷Ⅱ)
這兩句中表達比較意義的詞語more 及表達頻率的副詞never 與前文的另一語言成分之間產生的比較關系存在于語篇中,從而起到了解釋和強調的作用。簡言之,英語除了運用詞匯或句法手段,還可以通過改變詞語的形態,即借助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級形式表達比較意義。
以語言學家韓禮德和哈桑提出的照應關系為基礎,從其定義與功能入手,與高考英語作文范文相結合,從語用和語篇銜接角度分別對照應關系的分類展開討論。總結出以下幾點:其一,高考英語作文范文中較多地使用照應關系,有助于作文可讀性的提高及動態人際關系的建立;其二,在對照應關系的解讀和運用中,上下文語境的作用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照應關系可以讓語篇在結構上緊湊連貫,使之成為前后銜接的整體。盡管關于照應關系的研究從不同視角,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是對其分類研究在應試教育方面仍處于發展階段,應引起更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