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
四川工業科技學院 四川省德陽市 618500
從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到2020 年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目標[1],要全面推進高校所有專業課程思政建設,促使各高校、教師積極響應并開展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
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汽車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人才培養要與汽車產業發展同頻共振。“電動汽車技術”課程是順應產業變革而在車輛工程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核心必修課,課程具有極強的工科屬性,具有極強的邏輯性、專業性和實踐性,在縱向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為此,本文從工學類專業課程思政出發,在課程理論教學和實踐環節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課程思政元素和資源,借助專業優勢將思政元素深植于課堂講授、研討、實踐、答疑互動各環節,將價值引領融入知識傳授全過程中,引導培育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使課程思政建設與專業課程建設有機融入,讓立德樹人實現潤物無聲。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課程遵循“兩性一度”金課建設標準,結合學校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辦學定位和車輛工程專業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應用型專門人才要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在課程思政的總體設計上,從課程所涉專業與行業、國家與國際、文化與歷史等角度,深挖電動汽車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政資源,使其與課程內容交互融合,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在專業知識傳授、課程能力培養中,將價值導向與知識傳授融合起來,使學生的專業素養與全面發展相結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愛黨、愛國和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引領科學精神、工匠精神、勞動精神等主流價值,發揮課程育人功能[3]。實現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認識發展電動汽車的必要性,理解我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策略;了解電動汽車的概念、分類和技術現狀,掌握“三縱”(即純電動、混合動力、燃料電池汽車)的結構特點、基本原理以及新技術的應用。
能力目標:能按正確工作規程要求和順序完成電動汽車的常規檢測作業;有跟蹤電動汽車領域最新技術發展趨勢,收集分析信息并綜合應用的能力。
素質目標:教學環節中融入“思政元素”,把立德樹人內化到課程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潛移默化中加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讓理想信念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相互促進,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崇尚專業,精于實踐,創新奮進,團隊合作的精神;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以德立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全的體魄和人文素養,具有正確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成為“知知識、知方法、知成長、知社會、知發展”的時代新人。
電動汽車技術課程專業知識理論性、實踐性、綜合性強,在教學時易造成知識傳授過程中與思政教育脫節或出現將思政教育硬性嵌入專業知識講授中,顯得格格不入,讓學生不易于接受。
故電動汽車技術課程在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時,首先以CDIO(構思、設計、實施和運行)工程教育理念為落腳點,在校級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基礎上,根據企業對于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力需求與品質要求,結合學生后續的職業發展,在課程設計中,緊扣專業知識點,突出立德樹人的本質要求,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分解與梳理;將思政元素深植于專業知識中,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于課程教學全過程(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課堂教案、講授、實踐、教學評價等)。在教學中,通過在向學生傳授電動汽車技術專業知識的同時,將德育教育、理想信念通過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模式、案例分析模式、研討模式、翻轉課堂模式等教學方法把思政元素融入教學過程中,在考核過程中融合調研、大作業、課程論文、匯報等多種考核模式對專業能力與思想品質同時進行考核。讓課程思政教育潤物無聲,促進課程思政達到“春風化雨”、“水滴石穿”的育人成效。
(1)融入思政元素,優化教學內容和育人目標
“電動汽車技術”課程根據專業培養目標、電動汽車產業現狀和學生就業能力需求,結合國家以及行業標準法規,科學的選取、序化、整合課程內容。確定了課程基于電動汽車“三縱三橫”技術體系,主要采用三條知識線(電動汽車定義、歷史、現狀及趨勢;電動汽車的分類、結構及技術特點;純電動汽車技術及具體應用)為授課主線的方式,貫穿于整個課程中。
為實踐該課程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目的,在遵循該課程專業知識傳授規律的同時,充分挖掘其思政教育內涵,從教學內容中選取七個教學模塊,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分析其與思政教育的結合點,在進行課程設計時自然地、系統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見表1),利用相關案例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電動汽車技術學習的整個過程,優化教學內容和育人目標。

表1 “電動汽車技術”課程專業教學與思政結合內容
(2)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改進教學方式方法
課程注重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運用,同時也關注學生創新能力和可持續能力的培養,更加注重學生素質目標的培養。為使課程成為思政教育的有效載體,在專業授課時,“電動汽車技術”課程在傳統教學方法基礎上進行改革,借助“電動汽車技術”校級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將教學PPT、教學案例、微視頻、測試題等資料置于課程平臺,教師運用“網絡教學平臺(超星-學習通APP)+課堂教學”相銜接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結合上課內容采用翻轉課堂、分組討論、工作站、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適時穿插引入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地引入工匠精神、職業素養、團隊合作等思政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使教學內容更具感染力,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這樣可以使學生從被動灌輸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互動交流、親身體驗式學習,在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對于融入的思政元素的理解和體會也會更加深刻。教師也可以通過課余時間在學習通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并在必要時刻給予糾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素養和人生理想。
(3)改進考核方式,多角度考評思政教育成效
課程考核要關注學習結果,但更應重視學習過程;為更好地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目標相融合,除此外還需改進考核方式,建立多元的考核模式,強調平時積累、完善過程的綜合性考核,故增加了課堂討論、論文、調研、大作業等多種方式,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和培養其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課程成績評定采用知識點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結合、職業技能與工匠精神養成相結合、過程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線上考核和線下考核相結合的成績考核評定辦法,實施對學習過程的全程化考核。借助課程線上平臺,運用信息化統計手段對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過程性數據信息分析統計,對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其中,思政教育成效考核主要通過借助主題討論、自評、組內互評、問卷調查等方式開展,多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考核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而達成的能力、素質或道德的提升。
電動汽車技術課程通過建設已被認定為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課程資源豐富,系統性強,能實現互動交流、自主學習及充分共享。課程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標準、教學計劃,將思政教育融入教學過程中,課程實施過程中注重創新實踐引導以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動態化的資源可使學生減少學習資源的篩選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課程自建設以來,始終以CDIO 工程教育理念為落腳點,多種教學方法使思政教育無聲融入課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使學生深度學習的參與度明顯提高,激發了同學們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及人文素養有效提升,尤其增強了學生文化自信,增強了對民族品牌的認可度,深刻認識了電動汽車綠色、安全發展的重要性,通過課程思政融入,真正實現了“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育人目標。學生對該課程的教學評價高達95%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