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霞 馬維林
【摘 要】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社會發展的時代性映射在教育生態中會呈現出多樣化的學生群體。學生成長中出現消極狀態是一種客觀存在,其原因往往與角色沖突、動力缺失、方向迷茫有密切關系。德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兼容心理、社會性、實踐性為一體的育人活動,應該對學生的積極發展給予足夠的關注。本文剖析產生原因,分享教育實踐轉化案例,從中探究德育工作轉換學生成長消極狀態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德育工作 學生立場 有效策略
學校德育工作的本質是立德樹人,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須從學生立場出發,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積極轉換,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事實證明,在以行政班級為單位的班級中,學生的發展有很大差異,性格相對內向,對集體和外部世界冷漠,游離于集體之外的學生大有人在。他們在校的顯性狀態包括:日常行為尊師守紀,班級活動隨流參與,學習隨遇而安,人際交往云淡風輕。這部分學生的表現與本該充滿青春活力的學生形象產生較大反差,我們稱之為學生成長中的消極狀態。毫無疑問,學生成長的消級狀態給德育工作帶來較大挑戰,深度剖析現象背后的原因并采取積極轉換策略,是立德樹人視域下德育工作的新使命。
一、學生成長中出現消極狀態的原因剖析
青春代表著活力與朝氣,奮斗是青春的底色,青年人是最該奮斗、正當奮斗的社會群體。是什么隱藏了這些學生對夢想的追求?是什么凝固了這些學生的拼搏斗志?是什么暫停了這些學生奔向未來的腳步?經過觀察和訪談,筆者發現除了受先天氣質特征影響外,還有些可控可調的外在原因。
1. 角色同一性體驗受挫
進入青春期的中學生,開始思考“我是誰”,開始體驗角色同一與角色混亂的沖突。進入高中的學生由于學習難度增加和個體生活環境的差異,導致學生因角色沖突而出現各種成長適應性問題。埃里克森(Eriksen)提出的社會發展理論認為,角色同一性是有關自我形象的一種組織,學生自我角色同一性的形成與過去的經驗直接相連。曾經的生活學習經歷中,角色沖突得以健康解決,由此形成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動創造性和勤奮感,有助于個體更自信地面對各種選擇,把這些方面很好地整合起來,他所想的和所做的與他的角色概念相符合,從而成功地獲得角色同一性[1]。學生成長出現消極狀態一般是缺乏堅定的理想,在曾經逐夢的經歷中有過挫敗感,進而缺乏進取的勇氣與斗志,從而自我效能感大大降低。
2. 動力缺失的追求迷茫
處于成長消極狀態的學生內心真如其外在所表現的“無所欲,無所求”嗎?馬斯洛需求理論指出,每個人都有被尊重、被愛和歸屬感的需要,在此基礎上達到自我愿望的實現。每個學生都需要付出后的肯定,需要一點點進步后的贊賞。
3. 方向不明的“自我任性”
一句“挺沒意思的,我太累了”道出了中學生與學業的無法共鳴及課業負擔的沉重。每日滿課,作業滿格,偶爾還要自我加碼,學生每天應接不暇、疲憊不堪。十幾年的學習,只是因為是學習的年齡,因為父母的要求,因為同伴都去上學了。沒有明確的目標,缺乏主動的探索,覺得學習枯燥且無趣,他們向往成年人生活的“自由”“安逸”“多彩”。因此,他們經常會陷入一種不清楚自己到底為什么而奮斗的迷茫狀態。于是,部分人會選擇一種聽從內心的“自我任性”狀態。
由此可見,學生成長中的消極狀態是家庭、學校、社會忽略學生的情感需要等多種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教育者用智慧和耐心點燃他們對學習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情,對公共事務的關心,這也是立德樹人的需要。真正完整的教育應該“關愛每一位學生,發展每一位學生,成長每一位學生”,促使每位學生積極融入班集體,進取并幸福地生活學習。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才有動力,教育才有價值和意義。
二、改變學生成長消極狀態的三個關鍵環節
1. 走近“你”,傾聽心聲
每位學生的原生家庭生長環境不一樣,其自我期待、意志力品質和執行力不一樣,內心的憂慮和此時的困境也不盡相同……總之,每位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故事”。追根溯源,探明其個性化的原因,是做好轉化的前提。一張張生活化的“對話表”中有這么幾則信息讓筆者印象深刻??粗鴮W生真誠樸實的文字,傾聽來自學生內心的聲音,能感受他們內心的豐富與隱隱的期待。
2. 邀上“他”,共蓄力量
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小組合作對學生自信心和積極人格養成發揮著重要作用。筆者將小組合作作為轉換學生成長消極狀態的重要途徑,在實踐中按照學生特點組建團隊。學生身上具有以下共同的特質:第一,有明確的自我認識,并有實現轉變的意愿;第二,在高一有過成功體驗并很享受這份滿足;第三,家長有期待并且能做到全力配合。
團隊組建后,如何發揮團隊作用促進成員共同成長是關鍵。第一次小組會議大家平等交流,明確小組內部的分工及督促機制,確定了每組目標和個人的當月努力方向。例如,張同學堅持數學集錯,矯正聽課習慣;宦同學及時做好課代表工作,歷史培優;胡同學強化英語詞匯積累,提升上課專注力;丁同學爭取數學進步,提高自習專注度;邱同學提升組織協調力,提高學習效率。學生以定期個性化匯報和展示為抓手,在相互監督、激勵中學會合作,展現自我價值。如今,小邱在學業上嶄露頭角,班級管理中威信大增;小胡和小丁專注度有所提高;小宦成為歷史學科領學人。截止到目前,班級學生自主組建了“王炸”組、“輕舟”組、“冕毓”組等九個合作小組,組員與組長團結合作,對本小組實施個性化規劃、競爭性互助、漸進性自律。在小組這個集體中,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目標,互相促進,相互幫助,賦予了學生積極發展的巨大力量。
3. “我們”同行,走向夢想
除了同伴,師長的陪伴、贊美和鼓勵是激發學生成長的重要力量。在對出現成長消極狀態的學生進行轉化的過程中,筆者充分發揮具有真實感的贊美效應。
促進師生、親子關系和諧,提升教育教學效果,這是教師的追求,也是教師堅守的初衷—育人。牢牢抓住人的道德修養、人格品質、情感態度和社會責任等多維教育。教育中,我們要看到分數的增長,更要看到人的成長,還要善于表達對學生發自內心的歡喜與欣賞。
三、學生成長消極狀態帶給德育工作的反思
在深化課程教學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一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語境中,學校德育工作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F代學校德育工作要從學生立場出發,不僅要關注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大方向,而且要關心學生成長中出現的小問題,給學生個性化的關心,讓學生都能享受教育的美好和學習的快樂,成為具有積極人格和強烈發展意識的優秀青年。
1. 增強德育工作的意向性
德育的意向性要求德育工作者認識到德目、規范、價值背后所依附的社會,幫助學生直面自己的真實生活、所置身的社會、才開始的人生、古今中外的人類,不斷敞開自己,在與社會的直接交流中充實自己,確證自己的存在[2]。而現實的德育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面向未來的理想教育,忽略了對接現實生活,對接現實人的種種現實訴求。真正有效的德育應該是置身教育現場,教會學生直面現實又不屈從于現實,不只抱怨現實還會考慮“如何讓現實更美好”,并嘗試用扎實的行動去努力改變這個并不美好的現實[3],以此喚醒學生的發展意識與生命活力。
2. 增強德育工作的社會性
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就是社交體,每個人的幸福來自他發揮出個人的能力之時。也就是說,當你所做的事能夠激發你最大的能力時,你的幸福感就會油然而生,進而轉化為快樂和自主?!盵4]因此,做好德育工作要掌握一定的社會學知識,以此指導我們客觀理性地看待所身處的社會。青年學生的特殊成長節點需要引路人的指點:提醒學生放慢腳步給予思考的時空,或矯正思想給予夢想被喚醒,或給予同伴堅持的力量……德育工作就在于對接學生的真實需要,創設平等、安全、開放、互動的德育能量場域,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理解社會關系,在與社會的互動中實現自我發展。
3. 增強德育工作的實踐性
德育的目標在于促使人的生長與發展,而人的生長與發展必然扎根于豐富的實踐。德育人應該積極開展最富活力與創意的社會實踐,讓學生在真實的世界中理解學習的意義和價值。這就要求德育工作增強實踐性,讓學生以主體身份進入社會,增強角色意識與自我認同感,理解個體的社會責任,成長為能夠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第3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4.
[2] 鄭富興.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社會意識[J].中國德育,2022(6):44-48.
[3] 李政濤.教育嘗試[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11.
[4] 威廉·德雷謝維奇.優秀的綿羊[M].林杰,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15.
本文系2021年江蘇省鎮江市教育教學專項課題立項課題“基于文化育人的普通高中文化建設研究”(課題編號:2021jz0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1.江蘇省丹陽市馬相伯高級中學高級教師;2.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副校長,教育學博士,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蘇教名家培養對象)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