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智能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內涵、實踐困囿與紓解路徑

2023-02-12 20:55:46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育人智能思想

胡 華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茂名 525000)

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機器智能,在模仿人類心智、處理日常事務中展示出強大的認知、學習與解題能力。將智能時代作為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嶄新場域,是近年來學界關注和研究的熱點問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合理適度地運用智能技術,有利于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供給與學生學習需要的深度契合,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化和針對性。但在智能技術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也要規避見術失人的價值異化、見心悖身的實踐窄化以及見形缺質的評價量化等風險。為此,需要在廓清智能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涵和實踐困囿的基礎上,明確智能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設路徑,以便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智能化的未來圖景。

一、智能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內涵

探討智能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首先要明晰其理論內涵。智能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表征著育人思維、能力導向和人文關懷的價值樣態,呈現出型塑關系聯動的育人思維、強化人技共生的能力導向、厚植求實求美求真的人文情懷的理論內涵。

1.型塑關系聯動的育人思維

以大數據、強算力、算法推薦為典型特征的人工智能的勃興發展,將人類社會帶入智能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態也隨之發生重大變革,展現出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向,出現了數字思政、智能思政等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態。這反映出,虛擬與現實、信息與價值、人類與技術等思想政治教育構成要素的動態耦合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復雜多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邏輯也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豐富多樣。

首先,從人與自身的關系看,顯現深化個體審美觀念的育人思維。思想政治教育是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產物。人在實踐中不僅創造了物質生產生活資料,也創造了美好事物以及審美觀念,這亦是馬克思關于“勞動創造了美”論斷的重要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主體也由之具備了審美意蘊,并在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過程持續展現這種審美觀念。智能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持續展現著塑造人、引領人的審美意蘊。一是表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體之美。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引發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態變革。在人機互動的空間敘事中,教育者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者和組織者,可以充分發揮其在教育內容、教育環節、教育過程中的能動性和主動性,按照塑造人、豐富人的“美的規律”統籌個性化、精準化的教育實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隨之體現出基于教育者教育教學活動而生成的審美取向與審美思維。二是表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之美。智能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較之于以往,其技術含量得到了極大提升,但并不意味著技術因素已占據主導性地位。包括智能技術在內的所有技術都是教育活動中的對象化存在。充分依憑人之智能、情感和意志而展開的育人活動,才是真正的生命化、有溫度并彰顯人的本質力量的育人活動。正因這種主體性的存在,教育對象才能更深刻地習得知識、體驗美感并開顯個體存在的本質形態。

其次,從人與人的關系看,呈現強化深度互動的交往思維。作為技術人工物,智能技術服務個人和社會發展是重要的倫理準則。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智能技術的人機協同功能,可以進一步聚合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并在“人—機—社會”的關系鏈中發揮橋梁作用。在智能時代,諸多育人場所從現實空間向虛擬空間轉變,教育者和教育對象更加關注虛實交錯時空下理論知識和資源信息的即時分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步從相對固定的單維育人方式轉變為群智開放的多樣實踐形態,并引導學生擺脫時空局限而共同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之中。這意味著,師生間的交往互動相較于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將更加密切和多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建構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中介,持續推動師生之間的相互聯系與彼此理解。在此過程中,師生之間圍繞各類網絡育人活動形成了一種對話關系,基于這種對話展現師生之間的平等交往關系,共同構建符合網絡空間和現實社會的交往準則,在普遍交往中啟迪學生的思想智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再次,從人與社會的關系看,強調推動社會進步的發展思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兼具精神生產與實踐活動雙重屬性。作為精神生產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傳播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價值觀念、品德教化、愛國情懷,影響學生的思想空間和精神世界并現實地改變學生的言談舉止,并因之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誠如馬克思所說,“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1]在智能時代,數字思政、智能思政等實踐形態在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邊界的同時,也持續推動著社會發展。這種推動作用體現為物質層面的外顯發展與精神層面的內隱發展兩個維度。從前者看,智能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對海量信息,借助強大算力和大數據分析歸類有效信息、摒棄有害信息、推送有用信息,發揮“武器批判”的激勵功能,在引導學生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信息過濾中,激發學生的甄別能力、創造意識,為社會進步提供人才支撐。從后者看,智能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為注重人的協同作用和參與意識,基于算法推薦的運行邏輯,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將蘊含集體主義、合作精神的價值觀念以代碼指令方式寫入智能設備的運行框架內,引導學生超越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性”的單向度認識,并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理論與價值立場引導學生的價值選擇和發展方向,幫助學生涵養社會主義崇德向善的美好風尚。

2.強化人技共生的能力導向

智能技術以其強大的機器學習與算法推薦能力被廣泛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承擔了如綜合測評數據分析等重復性的日常事務。高校教育者應秉持人技共生的觀念,培育學生對智能技術的運用與協作能力,增強對智能技術的駕馭力與主導權。

首先,強化學生駕馭技術的能力。在智能時代,高校教育者仍要堅定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智能技術的價值理性培育為載體,以智能技術的工具理性運用為手段,聚焦學生在技術思維、知識遷移、價值塑造等方面的需求,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智能技術,構建師生之間教學交流、情感交融的互動共同體,將思想政治教育之“鹽”循序融入智能技術之“湯”中,將技術倫理和科學精神教育滲透到相關專業及其課程之中,引導開發者、運營者在智能算法中預置倫理指令、價值要素等內含主流價值觀的程序代碼,并通過科技倫理與科學素養專題培訓活動,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科技倫理素養。

其次,強化學生人機協同的能力。智能時代,“‘人機一體化’和‘人機命運共同體’”[2]將是人機關系和諧發展的大勢所趨。是否具備人機協作的能力,將成為衡量教育者綜合素質的重要標準。當代大學生呈現出明顯的技術依賴傾向,教育者要聚焦提高學生的人機協作能力,注重優化“技術—思政”形態融合,將智能技術的生發原理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規律有機結合,將智能技術的功能優勢同學生的發展需求深度匹配,持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時代感。如師生借助穿戴設備,共同置身于提前創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情境,通過還原內含愛國主義精神與紅色文化基因的沉浸式的歷史場景,引導學生切身體驗戰爭年代的血雨腥風,感悟革命先輩舍生忘死的愛國情懷,感受百年大黨砥礪奮進的艱辛歷程,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穿透力和“在場感”,提升學生人工智能商數(AIQ),使其在人機協同過程中,提升運用智能技術拓展自身認知能力的質量和水平。

再次,強化學生技術超越的能力。隨著智能技術的不斷革新,教育者要引導學生科學把握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的關系,幫助其在人機協同的基礎上,理解勃興發展的無限智能技術對人類有限生命成長發展的重要意涵。現實來看,智能技術在一定意義上“帶來了或者賦予了人更多的生命可能性”[3]。為此,可以通過構建網上網下、校園內外全域覆蓋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打造“云思政”育人平臺。如將具身性沉浸體驗的虛擬形態與思想政治教育現實性在場體驗的現實形態相融合,由點串線、以線構面、循序展開,提升智能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獲得感和親和力,使學生從技術依賴走向技術自覺,激揚學生善用技術的主體意識,推動學生將大數據、強算力的技術優勢轉化為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強大助力,培育“轉識成智”的技術超越能力,努力成為技術素養和人文精神有機結合的時代新人。

3.厚植求實求美求真的人文情懷

智能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厚植人文情懷,構成了強化人技共生能力導向的精神動力。教育者既要傳授科學的理論知識和政治觀念,也要厚植求實求美求真的人文情懷,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兼具真理性、價值性、藝術性的育人綜合體。

首先,厚植學生的求實情懷。從智能技術對學生的影響看,智能技術的廣泛普及,在不同程度上催生了學生身心的雙重技術化。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看,基于VR、AR、XR等智能技術營造的虛擬育人情境,具有高度的自主性、體驗性和交互性,這些特性若不加以合理限制,也易弱化師生的專注力和主體性,誘發育人時空與角色行為的疏離以至拒斥同生活世界的真實聯系。為此,教育者應引導學生審慎看待基于智能技術創設的虛擬仿真體驗,立足生活世界對智能技術帶來的便捷高效加以客觀分析,保持對智能技術的理性認識和科學運用,明確智能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在于拓展個體智識、推動全面發展。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顯現個體智識和全面發展的實踐活動,強調學生應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獲得內心世界的豐盈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在生活世界中,實踐無處不在。不同的人對實踐的理解和體驗不同,因而感受實踐的能力和水平、方式和路徑也不盡相同,因為人總是“在他自己有意識地計劃與選擇中實現其潛在可能性。”[4]這種“潛在可能性”只有在生活世界才能轉變為現實存在。因而,智能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通過器物上手、身心并用的育人實踐,為學生提供新內容、新價值、新場域,引導學生筑牢知識之基、補足精神之“鈣”、塑造信仰之魂,并由之昭顯鑄魂育人、啟智潤心的育人真諦。

其次,厚植學生的求美情懷。物質生活是人們“創造歷史”的基礎,精神生活是人們“按照美的規律構造”的前提。對美的不懈追求是社會不斷進步、人類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貫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終的內在意蘊。但是,當智能技術過度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也可能消解時間精力與注意力相對有限的師生的專注能力、情感付出與邏輯思維。在此過程中,假如出現虛擬自我勝出或反制現實自我等情形,還可能引發生命意識的主體失衡,影響人的情感、意志乃至行為,加劇“現實的人”自我意識與主流價值觀念之間的認知落差。為此,教育者在運用智能技術開展育人活動的過程中,要善于“引導人工智能服務于個體的思想價值引領和全面發展需求”[5],統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理性、價值性和藝術性而凝聚的美育形態,呈現理論內容美、教育者人格美、育人情境美,展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美”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并將這種“美”融入虛擬仿真育人場域中,借助虛實交融的時空敘事將崇高的理想信念與生動的實踐追求有機結合起來。

再次,厚植學生的求真情懷。求真是對真知、真理、真情的追求,體現了個體改造主觀和客觀世界的指向性與價值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科學理論、理想信念、主流價值、優秀文化凸顯了“真”的感悟力,通過內化愛國情懷、凝聚向善風尚、深化人文涵育體現了“真”的感召力。以求真視角理解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內容與過程,有利于強化學生的科學精神、理性觀念和創新能力。基于智能算法、深度學習、大數據分析等技術要素,智能技術可以實現對某些育人活動的輔助甚至替代,使“先前由高校教育者承擔的那些重復性、繁瑣性的日常事務可以被智能輔學輔教機器人所代替”[6],但也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廣度與實踐深度。為此,教育者應引導學生將創新創造的主體意識和智能技術的便捷優勢有機統一,通過開展創造性活動、引導性活動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意識,實現思政教育與智能技術的協調發展,協同激發學生的數據意識與創新精神。這也意味著,算法推薦、大數據分析等智能技術應更加“人性化”,更加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協助教育者發揮啟迪理論智慧、豐盈精神世界的協同育人功能,更好助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創新。

二、智能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困囿

智能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人、技術、平臺、環境等諸要素。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智能技術助推下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但也面臨見術失人的價值異化、見心悖身的實踐窄化、見形缺質的評價量化等實踐困囿。

1.見術失人的價值異化

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從身心合一角度出發,以切身實踐的方法體認現實世界,才能體驗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真諦,呈現“器以載道”的生命意義與發展可能。然而,智能技術的過度嵌入,也可能導致教育者與教育場域完整性趨向窄化,身心處于離場狀態。

首先,人之主體轉向工具思維的價值偏向。智能技術內含的工具理性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價值真諦,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邊緣化或錯置化的價值困境。誠然,教育者可基于各類智能輔教輔學平臺更加快捷地完成重復性的日常工作,繼而從事務性管理工作中解放出來,但也潛隱著消解人之主體性與判斷力的風險,可能導致教育者和教育對象陷入技術崇拜的窠臼,甚至偏執認為智能技術可以拓展到所有育人領域:無論是日常事務工作還是教育教學場景都可借助智能技術來完成,使部分教育者愿意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智能技術的“花樣翻新”及其營造的各類仿真場景中,以至從技術的駕馭者和運用者蛻化為技術的牽引者和奴役者,落入座架化技術的規約乃至鉗制之中。海德格爾認為,“座架構成了現代技術的本質”[7]。當人受制于智能技術時,個體“被引入計算性思維之中了”[8]。人在此過程中主體地位的喪失,意味著“將自身的存在、完善和發展都交給智能程序和算法”[9]。投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就可能導致學生形成智能技術“掌權”育人活動的認知偏誤,片面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全權委托給智能技術來完成,根本不用專門開展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誘發的風險是,學生無論是在行動上還是在觀念上都“復歸”于人對技術物的依賴關系,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與核心價值也愈發陷入邊緣化境地。

其次,全面育人轉向片面育技的價值錯位。囿于智能技術的工具性裹挾,教育者在育人實踐中,往往會出現全面育人轉向片面育技的價值錯位。智能技術引發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平臺和方式的深刻變革,熟悉智能工具、學習智能技術以適應高校人才培養工作需求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這些智能工具及其技術產品作為智能時代的產物,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展現“器以載道”的價值旨歸,實現走近人、服務人、培養人的育人目標。然而,當過度運用智能技術時,復雜立體的腦力活動往往變成了簡單機械的技術活動,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由于智能技術的依賴慣性,容易將關注點、興趣點聚焦于智能技術本身或圍繞如何運用智能技術參與教育教學活動,此時的思想政治教育僅是為運用智能技術而準備的運用物的技能訓練。同時,泛在化的存儲設備雖能快捷檢索并提取數據信息,但也可能弱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高階思維。當類似情況反復出現時,就不僅是花樣翻新的技術運用問題,而是關系育人使命的價值塑造問題。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可能偏離應有的育人目標,而僅僅顯現出對學生知識傳授的工具價值,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政治立場、崇高的理想信念、深沉的愛國情懷等價值旨趣逐漸消弭。

2.見心悖身的實踐窄化

運用智能技術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可能“造成符號世界與實體世界的偏離,從而擴大虛擬的程度。”[10]如果長時段沉浸于各種虛實分身之中甚或陶醉于自我身份隨意創設的樣態,就可能引發學生自我意識的混亂失序、自我認同的信任障礙。

首先,“身心分離”導致學生處于離場狀態,以思想引導和價值引領為核心的育人實踐窄化成了一般意義上的知識傳授活動。“身體作為意識和物質的統一體是把握物質第一性的前提”[11],學生是身心合一的獨特個體。如果處于體腦二元、身心二分的離場狀態,就可能陷入“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疏離境域。這在智能技術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尤應注意。智能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關注知識傳授、情境營造,也要關注價值引導和觀念塑造,從而在身心共育的過程中,使智能技術成為貫通學生身心與外部環境的有效媒介。豐盈學生的精神世界不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內容,也是內化理論知識、加強情感交流的重要價值。因而,經由精神世界持續豐盈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開展認知建構、情感交融與價值養成。智能技術在擴展人之部分智能方面,的確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技術人工物,但智能技術根本上是一種計算邏輯。如果陷入計算主義的怪圈,思想政治教育就可能淪為依賴文本符號、數據信息、聲光電音進行單純知識傳授而漠視學生觀念塑造、價值培育和情感浸潤的訓練活動,此時學生頭腦中存儲的只是一串串冰冷的數據、一條條線性的信息,精神世界的豐盈性則被數據信息擠壓而處于離場狀態,學生可能成為候鳥般的“懸空者”角色。

其次,兼具虛擬空間與智能優勢的育人環境,可能弱化學生與生活世界的有機聯結。相較于其他技術,智能技術的獨特優勢在于其“自主性”,這一屬性的存在,有可能誘發學生與智能技術的過度聯結,甚至導致學生脫序于生活世界而顯現具身實踐的窄化情形。智能技術的勃興發展和廣泛應用,推動了學校形態的深刻變革,數字校園、智慧校園如雨后春筍一般陸續出現。這意味著,當下的學校形態已不再是純粹意義上的線下實體學校,而是虛擬學校與現實學校有機融合的產物。在智能化的校園環境中,教育者可以通過AR、VR、XR等智能技術,將理論知識、授課方案、教學大綱、網絡資源等遷至智能輔教輔學平臺并以虛擬課堂形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這種基于智能全息環境中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推動著由生活世界到虛擬世界的育人場域轉變。誠然,這些智能化技術創設的全景式育人場域優化了學生的感官體驗,但本真意義上的教師與學生之間有情感、有溫度的面對面交流過程,也可能被異化為師生與智能機器之間的無意識、無情感的人機交涉過程。久而久之,思想政治教育本應具備的人文關懷與價值引領也可能逐漸被弱化,導致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生活體驗、生命意義被湮沒于智能技術的“工具附魅”中。

3.見形缺質的評價量化

隨著教育評價改革方案的實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被納入規范有序的人才培養體系之中。但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及不同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滯后性,使智能技術在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過程中存在見形缺質的評價量化難題。

首先,基于“數據依賴”的主體性消解。將智能技術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中,存在消解人之主體性的潛在風險。智能評價以海量數據為評價“質料”,通過具有強大算力的數據分析軟件以及精準的算法推薦功能展開評價活動,這一數據算法主導型的評價機制易使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形成數據依賴傾向,大數據會由人之輔助者轉變為人之主導者,大數據的評價過程也從“以數據作參考”的過程蛻變為完全依靠數據決策和管理的過程。這種單向化的大數據評價僅對納入“采集池”的數據進行相關性解析,“那些沒有留下‘數據痕跡’的群體則被排除在外”[12],由此導致評價結論失之偏頗乃至背離現實。而對相關性思維的過度依賴也會消解人之主體性。數據思維是一種相關性思維而非因果性思維,人較之于智能技術的獨特之處在于人兼具上述兩種思維。數據思維強調“知道‘是什么就夠了,沒必要知道“為什么’”[13]。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時,需要區分自變量與因變量并由之展開歸因分析,以確認這些變量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作用程度。如果教育者僅滿足相關性的關系評價而忽視因果性關系的分析,就可能消解其開展評價活動的深度思考力和主動探究性。

其次,評價要素復雜阻礙效能發揮。將智能技術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需要與之匹配的評價要素,才能充分發揮其評價效度。從智能技術要素看,數據挖掘力度尚需強化。大數據作為智能評價的“質料”,評價價值不會自動“表達”,而要經由數據挖掘、主體甄別、深度分析才能顯現。目前很多高校的智慧教室、在線平臺的數據整理和算法推薦功能還未充分開發,難以深度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所需的現實數據與潛在數據。從主體要素看,開發者、評價者的協同意識有待提升。智能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中的應用還處于初步應用階段,具備數據素養、算法意識的教育者與熟悉育人規律、評價機制的開發者的人員數量相對不足。加之教育者、學生、職能部門等不同主體生成的相關數據尚處于分而治之的狀態,不同部門都有其各自相對獨立的運行機制,難以充分實現數據共建共享。這就使得教育者運用智能技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時有心無力或力不從心,導致智能技術評價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不強問題。

三、智能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紓解路徑

面對智能技術引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困囿,高校應統一思想、深化協同、強化行動,以堅守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為邏輯起點,以跨越時空局限的具身實踐為行動依據,以全程動態的質量評價為發展保障,為智能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擺脫現實困囿提供紓解之道。

1.邏輯起點:堅守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

將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有機結合,應明確智能技術的應用界限和目標導向,堅守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這構成了智能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智能技術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雖引發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態、平臺和手段的變革,但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始終不變也不應改變。

首先,從“不變”的根本任務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立德”指向德育為先,“樹人”體現以人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鮮明時代性,不僅蘊含了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價值內核,也深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德育思想的理論內涵。將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務既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深刻把握,也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現實選擇。在智能時代,立德樹人的內容、方式、平臺、環境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教育者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因教育變革離場、不為技術發展缺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堅守“不變”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僅可以規避智能技術功利化特性對學生思想觀念、核心價值的消極影響,也有助于落實“五育并舉”的育人理念,建構全員、全程、全方位智慧化育人格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其次,從“變化”的技術運用看,以智能技術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大數據分析整理數據、強大算力處理數據、智能算法精推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偏好、思想特征、行為軌跡及其變化規律,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個性化和精準度,并從師生關系、人機關系、理實關系、虛實關系等維度探索二者融合的展開路徑,避免偏離育人目標談技術應用、拒斥育人效果論技術革新,摒棄“重器”而“輕道”的邏輯悖論,為人工智能思政化向思政人工智能化的轉向提供一體互嵌的革新思路。同時,在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等關涉價值引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科學界定智能技術嵌入的技術標準、數據系統、算法邏輯,有效駕馭智能技術的工具理性,以兼具科學理性和人文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型人才。

2.行動依據:跨越時空局限的具身實踐

智能技術基于虛實轉換的數字化育人場景,為師生帶來逼真而豐富的感官體驗。虛實情境轉換增強了師生感官體驗與“教”“學”場景的豐富性,并基于線上虛擬空間、社會實踐空間、線下生活空間的多維互動生成新的具身實踐空間。通過智能技術營造的數字世界作為現實世界的鏡像表達與具象呈現,展現教學內容再造、育人場景重塑的主體性過程。

首先,拓展網絡育人空間,引導學生身心同在。隨著智慧教室和虛擬仿真平臺的應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空間得以展開,感官生態、感官體驗不斷豐富并呈現立體化趨向。智能技術為師生提供了視、聽、觸等多感官交互體驗,并建構了相對完整的感官生態體系,使學生在知識學習空間、思維展開方式、沉浸體驗樣態得到持續拓展、豐富和優化。這種對人類感官體驗指向虛擬世界的技術具身感官,在被“去情境化”后,其感官體驗同現實育人活動的身體感知有重要區別。為此,教育者應善于調控學生的參與時長和互動方式,厘定現實生活與網絡空間的邊界,確保生活世界中身體在場的直接感知,協調身體感官與虛擬感官的主次關系,推動智能虛擬感官的再情境化,建構完整的空間主體感官生態。同時,要在確認師生身體微觀知覺的前提下,處理好人之身體感官與智能技術具身感官的主輔關系,加強智能技術感官體驗的再情境化即次級工具化,構建智能化網絡育人空間師生的感官生態體系和感官體驗機制,從而在育人實踐中提升身心協調能力、增強創造思維能力。基于此,有效防止智能技術應用失控的重要途徑是聚焦個體生命存在并“尋找建立在經驗之上的新視角”。[14]

其次,創設基于VR技術、智慧教室的虛擬仿真場域,滿足學生全面發展需要。“身心合一”的整體性身體才是真正的認知主體、審美主體與實踐主體,展現著人的智慧、情感、意志,也構成了滿足學生全面發展需要的現實指向。在智能時代,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堅持“八個相統一”原則的基礎上,在線上線下深度融合、虛擬現實彼此互動的育人過程中,開展多主體協作的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踐,強化師生之間在智慧課堂中的身心共在,使身心重歸鑄魂育人的“在場”狀態,并以虛實交互為學生創設個性化的育人情境,引導學生以“在場”狀態的互動交往,在現實性的學習生活場域中基于理論學習、價值塑造而成事成人,這里的“人”指向聚焦“生命”與“生長”而不斷豐盈的“完整之人”。當然,確證學生的“在場”狀態,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境況,掌握學生的學習需求,跟進學生的學習過程。為此,教育者可借助機器學習、算法推薦等智能技術,精準匹配供給需求兩端,在知識供給與學習需求之間尋求適恰平衡點,以助益學生的主動學習,促成學生的自覺“發現”,增強育人針對性與實效性。

3.發展保障:構建全程動態的質量評價

在智能時代,技術理性在某些領域影響甚大。而唯技術理性的單向量化評價體系難以體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教育使命。《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提出:“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15]。這為智能技術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提供了重要遵循。

首先,樹立科學合理的智能評價理念。科學合理的智能評價理念是深化智能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精神動力。一方面,要堅持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相結合的評價理念。智能技術內含工具理性,將其與價值理性有機結合,才能充分確保評價內容的全面性、評價過程的持續性及評價結果的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具有明確的價值指向,即對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質開展價值研判。教育者可通過合理運用大數據分析的交互性以及智能算法的精準性,推動學生成為評價主體,傾聽其價值訴求,追蹤其學習情況,發揮智能評價的診斷、引導及促進功能,助益學生的自我增值。另一方面,堅持發展性的評價理念。發展性評價旨在通過提升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信息素養、數據素養來助推教育對象的全面發展。教育者應基于“改進課程及教學實踐,促進教育者提高和學生發展”[16]的評價目標,運用大數據的共享性、強算力的即時性及算法推薦的精準性,比照基于教育教學實踐而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運用智能教學平臺生成的各類監測數據,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認知習慣、情緒波動和態度變化開展可視化、過程化評價,及時反饋評價結果,將其作為進一步改進教育教學行為的重要依據。如運用智能技術的全數據樣態、精準式畫像、交互性聯結,結合教師、學生、職能部門的育人要求、學習訴求和保障需求,通過對有關數據的全面采集和深度挖掘,將其匯“據”成池、聚“數”成庫,創設評價要素、研發評價項目、完善指標體系,構建多源頭、多角度的大數據評價模型,發揮其改進、測評和預測功能。

其次,筑牢規范有序的評價保障機制。智能技術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是一項系統工程,既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主體、客體、中介等要素,也關涉數據分析、信息梳理、方案決策、過程反饋和評價治理等內容。要確保這一系統工程有效運行,離不開規范有序的智能化保障機制。一方面,構建內外貫通的數據信息共享模式。協同性、貫通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要求評價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步驟都應全面掌握相關活動信息。無論是校內的職能部門、思政課程,還是校外的用人單位、實習基地,都沉淀了關乎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的數據信息,如校內思政課堂的師生教育教學信息,校外用人單位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信息等。通過構建內外貫通的數據共享模式,突破數據壁壘、開展數據清洗,強化數據轉換、深化數據整合,構建一體化、全方位、雙循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系統。另一方面,構建同向同行的評價人才培養機制。人才隊伍在智能技術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過程中發揮著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高校應健全“教研室—學院—教務處—高校”縱向鋪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評價人才培養機制,甄選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現代技術接受能力較強的思政課教師、輔導員、教務部門人員、督導人員等開展信息素養專題培訓,培養其大數據分析思維與數字化轉型觀念,為完善智能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機制提供人才保障。

猜你喜歡
育人智能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0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4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2: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91福利片| 五月天综合婷婷| 亚洲一区第一页| 日韩在线网址|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91欧美在线|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999在线免费视频|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久久伊人色|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欲色天天综合网|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91视频国产高清|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一级福利视频|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久久www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激情视频综合网| 五月综合色婷婷|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久久青草热|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伊人成色综合网|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三区| 丁香六月激情婷婷|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午夜天堂|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午夜三级| jizz国产视频|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人人干|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成年网址网站在线观看|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精品视频91|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亚洲黄色成人|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成人综合网址|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在线国产毛片|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婷婷午夜影院| 国产自在线播放|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