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有升, 丁 姣
(福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傳承不迭。習近平在“七一”講話中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錘煉出鮮明的政治品格?!盵1]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鍛造了走在時代前列的中國共產黨,創造了氣壯山河的歷史偉業,構建起了賡續百年的精神譜系。作為歷久彌新的思想富源,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高校思政課”)寶貴的教學素材和課程資源。從應然、實然、使然等三個維度推進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是抓好后繼有人根本大計、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命題。
黨的二十大提出,偉大新征程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盵2]新時代青年肩負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使命,百年奮斗歷程構筑起偉大的精神豐碑,賦予青年涵養精神的強大勢能。置于高校思政課視閾,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融入研究旨在對高校鑄魂育人主渠道的把握,首先要明晰應該發揮怎樣的價值。應然價值對價值傾向的勾勒是一種方向性指引,將精神譜系與高校思政課結合,從思政課內容的考量到紅色基因的繼承再到學生精神意識培育,從課程、精神、學生三大主體挖掘精神品格的磅礴力量。
思政課內容繁博,對其基本形態構成、有機結構呈現等元問題的深入解答,是推動該領域科學研究的重要一步。站位思政課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學界對新時代思政課內容的有益拓展,突破了固有形態的限制,使開放式內容框架漸趨豐滿、立體。自改革開放以來,思政課除了包含思想觀念、心理情感和行為規范內容外,“精神”特別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為思政課的重要議題在課程中占比越來越多。精神品格有其獨立形態,與思想觀念、心理情感和行為規范交織,但并不能被其所涵蓋。[3]“馬克思的精神生產理論勾勒出精神與意識、觀念、思想、概念等因素之間的大致關系,即意識是精神的現實性表達,而思維是人意識的機能,通過這一機能生產出觀念、思想、概念”[4],馬克思關于“精神”的哲學解讀強調“精神”是意識、思維的最高層次,是構成“感性實踐的內在能動要素”[5]。這就表明,在思政課中對精神品格內容的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內在能動因素,異于思想觀念內容教育對認識和知識的傳遞與灌輸,精神品格是對認識和知識的升華,表現為人格特質、行為作風。
淬煉時代新人奮進新征程的毅力,亟需激發精神品格的強大勢能,在思政課內容中另辟出一片領地給“中國精神”以及其他精神,[6]實現思想觀念上的升華,使中國精神、民族風貌和時代特質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黨的二十大提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盵7]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奔騰著“堅定理想信念”“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等精神熱血,將其融入思政課,能豐富課程內容形態,使鮮活的精神品格注入課程靈魂,有助于引導學生實現知識的升華并在實踐中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踔厲奮發、勇毅前行。
2013年6月25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講話中強調,“學習黨史、國史,是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8]。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進一步指出,“要樹立正確黨史觀”,“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9]。黨史學習教育是黨的思想建設重要內容,亦是新時代思政課培養時代新人的內在要義。把牢青年學生的黨史學習教育,思政課這一途徑的直接性、成效性一望而知。與此同時,思政課與黨史學習教育相融相通,更要求二者在引導青年學生學懂弄通、明理明道中領悟黨史的思想深度。精神譜系中的各個坐標點貫通恢弘壯闊的百年黨史,是不同時期中國精神的集中表達,串聯起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四個歷史時期,真實反映了中國從滿目瘡痍、山河破碎走向繁榮富強、國泰民安的偉大歷史進程,彰顯了百年來黨和人民煥發出的前所未有的歷史主動精神、歷史創造精神。精神譜系系統化地融入思政課,突出各個精神坐標點的時代分期,回顧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風貌,使歷史學習與精神領悟相融通,促使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政課互通共融的局面更進一步。
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的傳承和賡續是黨史學習教育和思政課的共同目標,第一批精神譜系中46個坐標點是紅色基因的標志性符號。四段歷史時期的精神泉流匯聚成以建黨精神為源頭的精神長河,所積淀的紅色基因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優勢和精神動力,鼓舞和激勵著中國人民攻堅克難、不斷前進。新時代青年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也是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和弘揚者?!叭h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10],每一個精神坐標點都是黨的初心使命的生長點,用精神譜系浸潤思政課,感召青年學生理會“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11]。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使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改變。[12]歷史性成就的取得、歷史性變革的發生有目共睹、來之不易,接續創造新輝煌需要毫不松懈地堅定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筑牢人民防線等。“意識形態風險是全局性風險”[13]。近些年來,各種消極的社會思潮基于大數據背景、利用青年心理,以更隱蔽、更多元的方式滲透,妄圖擊潰青年思想防線。社會思潮是社會氣候的“晴雨表”[14],青年的精神面貌不可避免地反映社會思潮的晴雨陰晴。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思潮中的享樂主義、消費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借助各種傳播載體,引發部分青年的心理震蕩。在物質生活領域,經濟的迅速發展使物質生活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新時代青年未曾經歷物質匱乏歲月的磨礪,在功利主義的劇烈沖擊下,部分青年陷入了“唯物質論”的陷阱,使好逸惡勞、窮奢極欲等不良價值觀獲得部分認同群體。在社會生活領域,互聯網新媒體的發展突飛猛進,平臺社交占據生活閑余,不滿情緒的宣泄、狹隘觀點的抒發集中匯聚于各類網絡平臺。處在信息洪流中的青年,在虛擬網絡與現實社會的身份切換之間,無疑容易產生價值觀偏軌現象。
消極社會思潮的影響潛滋暗長,侵蝕著青年思想意識、腐蝕著青年精神面貌。毋庸置疑,筑牢青年思想防線,加強青年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仍處在緊要關頭。高校思政課是對青年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描摹了共產黨人堅定信念、艱苦奮斗、求真務實、淡泊名利等精神風貌,融入高校思政課,能夠讓新時代青年學生真切體悟到物質資料極度匱乏、自然環境極端艱苦下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世界是何其豐裕,在跨域一道道雄關險隘后留下了超越年代和地域的寶貴精神財富。置于新時代背景下,發揮精神譜系的育人功能,對引領青年精神品格塑造,糾正責任單薄、意識淺薄、驕奢淫逸等不良現象具有積極意義。
高校思政課作為培根鑄魂的關鍵課程,一直在以文化人、精神育人的道路上摸索前進。借助CiteSpace軟件分析CNKI文獻數據得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第一批偉大精神正式發布之前,學界致力于個體精神育人因子的挖掘,植根高校思政課和偉大精神的高度契合性,對融入的理與路進行深入探究。2021年9月29日,黨中央批準第一批納入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正式發布之后,研究圍繞精神譜系整體又緊扣部分,不斷為課程建設積蓄強大的精神勢能?,F有文獻數據不僅是研究碩果的呈現,也是對現存問題的揭示,透徹分析顯露問題是突破困囿、開拓研究視野的關鍵。
運用CNKI檢索工具,結合CiteSpace軟件對文獻樣本進行可視化分析。截至2022年10月20日,在CNKI“主題選項”中統一檢索表達式“精神 * 融入 * 高校思政課”(表示檢索同時包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主題文獻),共有504篇。根據表1數據統計,發現“精神”的專門性研究占比48.21%,是此領域研究重心。由于“紅色”深深鐫刻在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革命斗爭、建設、改革實踐的道路上,旨在將包含寶貴精神財富的紅色文化、紅色資源、紅色基因等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研究也占比較大。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包括學習偉大建黨精神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將涵蓋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品格的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政課貫通是研究另一側重點。中國共產黨構筑精神譜系的主要血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5],以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為主線的研究數量同樣可觀(見表1、圖1)。這說明,此領域研究以直接性、專門性的“精神”融入為主,以間接性包含精神因子的關鍵詞(如紅色文化、傳統文化等)融入為輔。

表1 篇名包含不同關鍵詞的發文分布情況

圖1 關鍵詞共現圖譜
為了清晰辨明高校思政課中精神譜系的融入現狀,通過人工核查,對篇名包含“精神”的243篇文章深度分析,如表2所示。首先,部分精神的融入是研究主流。例如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等第一批精神譜系的具體融入以及紅船精神、南梁精神等第一批精神譜系以外的其他精神融入,聚焦探討個體精神融入的價值意義、路徑策略(見圖1)。其次,精神譜系的整體融入研究寥寥無幾。篇名包含“精神譜系”的文章僅5篇,占比2.06%。究其主要原因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第一批偉大精神于2021年9月29日發布,議題較新,研究亟待拓寬。這兩個態勢折射出,學界個體精神融入研究成果豐碩,而整體精神譜系的融入研究數量稀少。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是站位總體的整體性視維,加大投入研究比重,拓深研究領域是此后研究的一大趨勢。

表2 篇名包含“精神”關鍵詞的發文分布情況
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研究講求融入的著力重點和運力方向,著重融入過程和機理。剖析包含“精神”關鍵詞的243篇文章發現,現有研究呈現出融入運力分布不均、著力重心偏倚現象。此領域個體精神融入研究成果豐富,主要圍繞精神譜系中的精神坐標“點”展開,是“點對點”及“點對面”的融入。將精神譜系中個體精神與高校思政課整個面和各個點結合,整個面突出高校思政課的全部課程體系,各個點則具體到本科生、研究生的各門課程?!包c”的擴散總體研究可觀,但立足精神譜系整體視角的“面”,即“面對面”和“面對點”的融入研究數量偏少、亟待填補。另外,根據樣本文章發表趨勢可知,這種偏倚同樣還體現在精神譜系的“點”與“點”之間,融入的“點對點”與“點對面”之間。如表3所示,在篇名分別包含第一批46個偉大精神關鍵詞的發文情況中,“建黨精神”相關文章共計46篇,占18.93%,緊跟其次的是凸顯時代性的抗疫精神。同時,統計顯示精神譜系中近乎半數的精神發文篇數為零,含括改革開放精神、企業家精神、特區精神等22個。由此看來,要扭轉融入著力點分散的局面,將運力轉向“面對點”“面對面”的融入,把握精神譜系整個面對高校思政課中“點”與“面”的融入,例如將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或融入其中的某一門課。同時,要重視研究空缺的部分精神相關方向,比如特區精神融入深圳高校思政課的研究,抗擊“非典”精神與抗疫精神聯合融入探究等。從而,把握融入研究每個力的方向和作用,激發精神譜系中各個坐標點的育人潛能。

表3 包含精神譜系中第一批46個偉大精神關鍵詞的發文分布情況


表4 關鍵詞頻次分布
運用統一檢索式“實證+計量+定量+定性+案例+為例+問卷+訪談+調研+調查+實驗”(表示檢索包含“實證”或“計量”等主題文獻),對504篇文章“再檢索”,共命中62篇,占比12.30%;而思辨的理論研究占比87.70%(見表5)。顯而易見,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目前怎么樣”的“實然”研究是此領域弱項,現狀如何、效果如何的實證研究期冀更多關注。

表5 實證研究對象發文分布情況
如前所述,現有文章關鍵詞數據的可視化分析鮮明顯現了其研究薄弱面,拓深理論研究、增強薄弱環節,須將深入研析精神譜系與增強新時代高校思政課“三性一力”(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有機結合,深悉精神譜系精髓要義,把握融入穩定因素,貫注融入的思想性和理論性;精悉精神譜系特征表現,聯結二者關聯因素,使融入兼具親和力和針對性;洞悉研究實際情狀,運用多元研究方法,增強融入實效性和實踐性。
思想性和理論性是高校思政課的本質特征,應以注重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和理論不足為課程站位。百年征程上各個時期的精神坐標點組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各個點的精神內蘊和側重點各異,若思政課只讓學生明確46個精神坐標點“是什么”的問題,便只能達到增長知識的目的,融入思政課的層次就過于淺薄,就脫離了思想性,其理論性也不足。在思政課教學中如何使精神要義的解讀不停留于各個精神的表面概述,而達到深入其里的備述,是使精神譜系融入研究兼具思想性、理論性的首要問題。解決此問題,要雙管齊下。一方面,要深悉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理論主題,把握融入穩定要素。其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精神譜系形成和發展的實踐主題。“偉大革命實踐產生偉大革命精神”[18],實踐鑄成精神譜系的發端。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的建黨精神、遵義會議精神、長征精神等還是和平建設時期的改革開放精神、抗疫精神、特區精神等,包含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的精神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9]其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是精神譜系的真理主題。認識精神譜系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挖掘精神的真理性,廓清現實存在的歷史虛無主義現象,樹立正確的黨史觀,這是思政課“以理服人”的密匙。其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精神譜系的文化主題。精神譜系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扎根于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沃土之中,流淌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族血脈。例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情懷,“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奮斗精神。把握此點,使精神載體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另一方面,要立足“大”觀念視角,聯通“大思政課”建設,以全局觀念加強對精神譜系思想性、理論性的引導?!耙浞终{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20],在充分利用課堂、平臺、師資建設的基礎上,形成各個課堂一以貫之、平臺資源滲透融通、授課教師深悉熟稔的總體把握。在建設“大課堂”方面,課堂要發揮對精神譜系的承載作用,實現課堂教學和社會教學的雙向互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雙輪驅動局面,體現精髓要義寓于思政課課堂教學的理論引導作用和寓于高校專業課、社會大課堂的思想感染作用。在搭建“大平臺”方面,當前網絡教學平臺繁榮發展,高校思政課優質教育資源平臺要將精神譜系納為重要內容,以新穎、多樣的方式方法呈現。在建好“大師資”方面,專職教師側重做精神譜系理論引導者,系統地對精神譜系所蘊含的精髓要義等做系統的理論闡釋;兼職教師側重做精神譜系的思想踐行者,聘請英雄人物、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等各行各業踐行精神譜系的先進代表,身體力行地感染學生心靈、豐盈學生精神。
2016年,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要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21]。毫無疑問,親和力和針對性的提升需要落實到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問題的探索中,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概莫能外。探明精神譜系與高校思政課的聯結點是把握親和力和針對性的理據,這就需要從整體樣態和多維延展兩方面入手,搞清楚精神譜系的特征表現。就整體樣態而言,精神譜系百年縱貫,緊扣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主題循序展開,是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的整合,也是救國、興國、強國接續奮斗的歷史過程的體現。四段歷史時期都各自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偉大精神,精神譜系并非這些精神的簡單拼湊、機械疊加,而是各個分支縱橫交織、有機整合,傳承了中國共產黨人一脈相承的紅色基因。依托百年縱貫,要明確各思政課課程定位,通觀全局做到融入的精準發力、富有成效。例如,“中國近代史綱要”課要求學生掌握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基本脈絡,將精神譜系融入此課程教學,以精神譜系的整體樣態為課程做有益的資源補充,印證百年歷史的根本主題,呈現不同歷史時期的階段性課題,從而,使歷史脈絡不僅是豐富史實的展現,更是歷史人物鮮明精神風貌的彰顯。再如,融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將整體樣態與我們黨百年來實踐的四次“偉大飛躍”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飛躍融通,領會精神譜系如何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中生根發芽、在理論中發榮滋長。
就多維延展而言,依據不同精神譜系維度展現不同。以名稱為依據,不同時段的代表性精神反應了不同時代人們的精神樣貌,連綴起典型地域樣貌、英雄模范樣貌、歷史事件樣貌、科研攻關樣貌和履踐實干樣貌的歷史畫卷。依托多維延展,例如典型地域樣貌中井岡山、蘇區、延安、沂蒙、紅巖、西柏坡、紅旗渠、大慶、特區等,吸收內化了生長地的精神稟賦;科研攻關樣貌中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兩彈一星”工程等,響應了時代呼喚科技創新的號召,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不同時空條件下的主攻方向和戰略依托。聯結精神譜系的典型地域樣貌與對應地區的思政課建設,聯結精神譜系的科研攻關樣貌與高校相關專業的思政課建設等,使精神譜系與高校思政課更加契合、與授課對象的專業實際更加相關。以精神內蘊為依據,展示了內蘊上精神底色的不同著墨,鑄就了堅守信念、艱苦奮斗、人民至上、清正廉潔等精神底色的多維延展。譬如,著眼精神譜系內涵意蘊上的多維延展融入高?!八枷氲赖屡c法治”課,用堅定理想信念、愛國奉獻、艱苦奮斗等精神內蘊啟迪學生思想,引導青年學生價值判斷,鼓勵公民美德的踐行和崇高理想的產生。關聯度越高,親和力的提升越能找到共鳴點、針對性的完善也越能找到對應點。如此,也詮釋了“點”“面”融入研究的針對性,使得精神譜系的融入研究向更科學化、系統化、有序化的方向發展。
前述文獻研究能清晰地指明精神譜系融入思政課的理論入口,詮釋邏輯、價值意蘊等。但基于理論之上要回歸現實,靠調查研究與投入實踐確證融入現狀、成效,以此實現研究方法上“破舊”和實踐教學上力行。一方面,加大實證研究比例,找準有效性提升的基點。思辨研究仍是此問題研究的主流形式,多依賴于二手分析、內容分析、價值分析,[22]方法的局限性渴求研究工具的豐富。要將抽象的理論研究與人們的思想行為實際結合,立足現實、發現問題;要在觀察、調查的基礎上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搜集資料、描繪現象?!罢{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23],對高校精神文化建設、學生精神實際涵養、教師精神譜系教學認知等情況采用問卷法、訪談法、調查法等方法,獲取一手數據,把握客觀問題,把結論建立在充足證據的基礎上,使精神譜系的融入研究符合實際、富有成效。對于融入高校思政課現有研究占比份額較多的個別精神開展案例分析,如高職院校的工匠精神融入以及武漢等地區高校的抗疫精神融入等,通過多維度闡釋、全方位分析典型案例,為其他精神的融入提供思路、方法和載體的借鑒。
另一方面,結合實際抓好落實,保證融入工作能付諸實踐。傳統的精神思辨活動,需要向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真正回歸。精神譜系融入思政課,強調精神涵養,在辨析精神譜系的內涵意蘊、精髓要義基礎上,目的是塑造學生精神品格。塑造過程前,謀劃課內實踐部分??傮w規劃精神譜系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制定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明確任務要求。對實踐教學基地提前實地考察,根據調研結果提供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方案,從頂層設計上加快謀篇布局。塑造過程中,保障實踐的順暢開展。發揮精神譜系物質載體的教育作用,組織學生到黨史實踐教育基地,參觀紀念館、博物館,親臨感受舊物對精神的訴說,激發情感共鳴;到脫貧攻堅戰場、改革開放前沿,親身見證中國大地的滄桑巨變……另外,要讓實踐教學不僅停留在“參觀”,還拓展到“參與”,回歸社會生活、參加社會服務、錘煉精神品格。塑造過程后,評價總結教學實踐活動。以多元化的形式,加強對教師指導過程和學生獲得感的評價,系統地對既往教學實踐進行總結,推動其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