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健永, 左騰飛
(1.曲阜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曲阜 273165; 2.山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 250001)
“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作為黨的二十大主題的關鍵詞,集中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是黨和人民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在新的趕考之路上繼續交出優異答卷的有力保障。從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出發,緊緊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主題,科學闡釋其所蘊含的鮮明戰略意蘊,有利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認清歷史大勢、掌握戰略主動,不斷增強科學治國理政的戰略優勢、政治優勢和精神優勢。偉大建黨精神內蘊著黨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精神之源,為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注入了精神活力,成為百年大黨永葆先進性、純潔性的動力支撐。
一個政黨精神境界的高低直接關系事業興衰成敗,中國共產黨人鍛造的偉大建黨精神及其優良作風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深化發展提供了信念支撐,激勵著中華兒女繼續“用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偉業”[1]。在百年實踐中,黨和人民基于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認同和政治信仰,以偉大建黨精神的強大感召力有效凝聚了全社會的思想共識與價值認同,科學回答了過去為什么能夠成功、未來怎樣才能繼續成功等一系列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
唯物史觀認為,同自然界的運動發展一樣,人類社會發展和人的活動也有自身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2]偉大建黨精神作為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思想源頭,是一百多年來黨和人民理想信念、價值立場和革命意志的高度凝練,成為鍛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性與先進性的核心要素。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錘煉出鮮明的政治品格。”[3]在“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精神的激勵下凝聚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廣泛共識,提升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影響力和引領力。偉大建黨精神作為共產黨人創造輝煌業績的精神源頭,在永葆政黨先進性和純潔性中構筑起中華民族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精神紐帶,是踐行黨的根本宗旨和政治品格的精神內驅力。
唯物史觀強調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抽象,是社會存在的能動反映,“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4]馬克思主義是偉大建黨精神及黨的優良傳統的理論根基,彰顯著無產階級政黨的人民立場和革命意志。偉大建黨精神是對唯物史觀科學性、道義性、人民性的精神升華,從根本上決定著中國共產黨天然地就具備開拓創新的精神品格。馬克思指出:“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5]“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凸顯著共產黨人的崇高政治理想和價值理念,無產階級政黨要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培養“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行動自覺。偉大建黨精神的代代相傳不僅鑄造了堅強有力的執政黨,成為構建生動活潑、安定團結政治局面的源頭活水,而且還反映著馬克思主義政黨植根人民、永葆清正廉潔的必然要求。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中認識到,“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6]偉大建黨精神蘊含著深厚的人民情懷,是激勵黨和人民砥礪奮進的根本動力。習近平指出:“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我們黨立黨興黨強黨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7]偉大建黨精神激發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奮進的動力,承載著黨員干部矢志不渝的使命擔當,彰顯著“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政治原則,構筑起中華民族團結一心的精神家園。團結奮斗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必須“著力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8],激發全黨勇于自我革命的堅定性和使命意識。
偉大建黨精神作為共產黨人政治信仰的精神升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鮮明價值底色,在全國各族人民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的過程中升華了共產黨人的道德情操。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在準確把握世界大勢的基礎上“對黨忠誠、不負人民”蘊含的黨性原則滋養著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持續根深葉茂。初心使命是偉大建黨精神的基本內核,“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基。”[9]偉大建黨精神承載著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增強“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政治自覺,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歷史責任感和價值追求。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是永葆黨的政治肌體健康的必由之路,彰顯著共產黨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10]的赤子情懷。
在波瀾壯闊的歷史征程中,不同歷史時期我們黨面臨不同的任務,以“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為行動指向的建黨精神始終貫穿黨和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實踐邏輯之中。習近平指出:“只要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就一定能夠確保黨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11]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要以構建常態化長效化制度機制為抓手,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各項任務落實到位。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人民的前進動力更加強大、奮斗精神更加昂揚、必勝信念更加堅定。”[12]新時代以來,黨和人民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為實現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提供思想支撐,集中反映著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獨特魅力。偉大建黨精神注重從歷史、現實、未來的有機貫通中把握歷史規律,從貫徹新發展理念到構建新發展格局無不彰顯著強烈的使命意識和歷史擔當。
偉大建黨精神是關于無產階級政黨意識形態的概括反映,體現科學社會主義促進生產力發展背景下,黨的優良傳統與政黨文化的有機統一。黨的優良傳統是共產黨人在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中形成的,只有時刻關注人民根本利益,在踐行偉大建黨精神中主動發揚歷史主動,“才能將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凝聚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共同奮斗。”[13]偉大建黨精神作為增強凝聚力和戰斗力的保證,創造了持續深入開展各項工作的精神文明成果。恩格斯指出:“我們黨有個很大的優點,就是有一個新的科學的世界觀作為理論的基礎。”[14]偉大建黨精神通過凝練黨的奮斗主題、激發黨的政治自覺、筑牢黨的理想信仰,為進一步認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提供了正確思想指引。
偉大建黨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價值信仰層面的集中反映,彰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人民立場和“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頑強意志,在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通中升華了共產黨人的思想境界。中國共產黨堅持的是科學社會主義普遍真理,堅守的是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偉大建黨精神作為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思想源頭,是黨和人民能夠結成最廣泛愛國統一戰線的橋梁紐帶。
“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作為偉大建黨精神的核心內涵,是新時代共產黨人發揮引領凝聚功能的保障,推動著黨和人民在紛繁復雜形勢面前保持頭腦清醒、意志堅定。理論的先進性決定保持革命黨的政治本色需要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穩立場,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新局面。“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發揚黨的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用偉大建黨精神滋養黨性修養。”[15]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力保障,現代化建設實踐和認識的每一次突破無不來自人民群眾的探索,指導實踐的科學理論也必須從總結人民群眾經驗中去提煉和升華。偉大建黨精神指引著社會發展進步的正確方向,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夠不斷取得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巨大成就,就在于重視人民主體地位,發揮建黨精神對思想認知和社會生活的指導作用。
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不竭動力,依據實踐要求和時代主題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必須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的基本原則、政治立場和戰略價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進行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圍繞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繼承并發展了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三大優良作風,推動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我們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銘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古訓,常懷遠慮、居安思危。”[16]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營養劑和動力源,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性,提高黨的建設質量必須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對共產黨人的政治信仰、根本宗旨、基本綱領忠誠如一,激勵一代又一代共產黨員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一切脫離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造福的理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17]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過程中團結各族人民擼起袖子加油干,永葆共產黨人的宗旨和本色。弘揚和踐行偉大建黨精神需要搞清楚“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個根本問題,把準政治原則是爭取戰略主動的關鍵,通過組織群眾、團結群眾,將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中謀劃,才能保持戰略定力。“在黨的建設中,則要堅持高標準在前,先把黨的理想信念宗旨立起來、挺起來。”[18]偉大建黨精神反映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要求,對于黨和人民凝聚思想共識、汲取歷史經驗,堅持以中國精神引領中國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偉大建黨精神體現黨的自我革命的基本要求,以前所未有的勇氣和定力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必須把偉大建黨精神的培育、傳承融入到黨的建設全過程,以永遠在路上的執著推動黨的自我革命,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全社會精神文明水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項工作,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9]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要從歷史和現實相貫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寬廣視野出發,提高政治站位、樹立歷史眼光、增強大局觀念,努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出更具說服力的真理力量。偉大建黨精神在“兩個大局”交織的邏輯敘事中以廣泛的價值共識和高度的戰略自信激勵著人民群眾以更加昂揚姿態開啟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
在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與革命黨的政治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偉大建黨精神蘊含的“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理念是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運用于黨的革命實踐,注重思想建黨與精神強黨相統一,創造了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相結合開展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的整風形式,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建黨理論增添了新內涵。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開展偉大斗爭的中心環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革命性、實踐性決定了偉大建黨精神的先進性本質。偉大建黨精神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民族前途命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必須牢牢把握“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精神實質,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努力在守正創新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強調,在社會歷史發展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作用,“人們總是通過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預期的目的來創造他們的歷史。”[20]偉大建黨精神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與發展的客觀規律,是針對中國特殊國情形成的內在邏輯嚴密的科學體系。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必須系統、科學地回答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國家“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使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文化成為維系黨和人民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高度統一的”[21],以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使建黨精神在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中轉化為物質力量,集中彰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鮮明特色。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偉大建黨精神的基本內涵,把黨的初心使命與民族偉大復興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一個新高度。
唯物史觀強調,在社會發展過程的矛盾系統中,各種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偉大建黨精神指引黨和人民更好認識矛盾、解決矛盾的“總鑰匙”。全面把握偉大建黨精神的民族特色、本質要求和基本原則必須深刻領悟共產黨人紅色基因的思想內涵和實踐要求,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匯聚思想偉力,為無產階級政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提供精神滋養和戰略支撐。
習近平指出:“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22]執政黨的精神追求是關乎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良好精神風貌是共產黨人不斷成長進步的階梯,弘揚“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建黨精神必須把先進性和純潔性作為執政黨建設的首要任務。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把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人的全面發展看成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以偉大建黨精神推動黨和人民在現代化實踐中完成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在思想觀念、政治價值、基本立場等方面,偉大建黨精神始終貫穿著黨的初心使命這條主線,創造性回答了新形勢下“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史上的新境界。
唯物史觀強調,人民群眾對于社會形態的歷史選擇是在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參與社會變革來實現的。偉大建黨精神貫穿于黨帶領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全過程,是將遠大理想與現實需要相結合、歷史必然性與發展階段性相統一的不朽精神豐碑。“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23]作為共產黨人紅色血脈和精神族譜的重要部分,偉大建黨精神體現著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以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歷史擔當和使命追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強大生機活力。
偉大建黨精神是共產黨人思想力和創造力的精神標識,在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厚植動力、積蓄能量、發揮優勢都需要以卓越的戰略眼光和歷史清醒來主動融入世界歷史格局,激發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創造力。毛澤東同志指出:“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就是由這里頭出來的。”[24]“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建黨精神不僅具備一般精神力量的特征,而且兼具目標指向性、內在情感性與思想聚合力,確保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樣。習近平指出:“黨團結帶領人民開辟了偉大道路,建立了偉大功業,鑄就了偉大精神,積累了寶貴經驗。”[25]“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偉大建黨精神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理論自信和實踐自覺,以長期執政規律為基礎融通歷史文化基因與民族精神譜系,激發了人民群眾主動參與現代化建設、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精神主動性。
黨的二十大將“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寫入黨章,以高度政治自覺發揮歷史主動,激勵人民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為保持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指明正確方向。在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偉大建黨精神對于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實現黨的二十大確立的目標任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黨必須恪守偉大建黨精神,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26]對實踐探索中鑄造的革命精神具有哺育、涵養和滋潤功能,并彰顯于共產黨人不同歷史時期艱苦奮斗的過程中。以偉大建黨精神豐富和充實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對于新征程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繼續前進具有重要意義。“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深刻詮釋著共產黨人為追求真理、英勇奮斗加強黨組織建設的歷史邏輯。全面加強政治素養和能力建設,使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才能“使黨變為一個共產主義的熔爐”[27],更好展現共產黨人引領新時代新征程的歷史自覺和精神追求。
偉大建黨精神是共產黨人賴以持續進步的活的靈魂,也是一個政黨保持先進性、純潔性的內驅力。建黨精神是無產階級政黨在創立時就形成并堅守的政治品質和精神風范,恩格斯指出:“一個真正想達到這個目的并且具有達到這個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頑強精神的政黨,這樣的政黨將是不可戰勝的。”[28]偉大建黨精神體現對政黨建設規律與社會發展規律的深邃思考,蘊含豐富的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意蘊。先進精神能夠指導人們有效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為民族團結進步帶來福祉。偉大建黨精神誕生于無數仁人志士為挽救民族危亡而奮起抗爭的革命運動中,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提供了精神支撐。“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精神使人民群眾勇于為實現民族復興開展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是立足共產黨百余年奮斗史推動社會發展和抵御外部風險的必然要求。
中國共產黨是具有堅定道路自信和歷史擔當的政黨,偉大建黨精神是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光明前景的最可靠、最牢固的基礎。執政黨建設中各種矛盾不可避免,“把這么大的一個黨管好很不容易,把這么大的一個黨建設成為堅強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更不容易。”[29]在新的歷史征程上,既要著眼具有大黨治理特征的普遍問題,在遵循政黨建設規律的基礎上加強人才隊伍培養,又要以偉大建黨精神為引領,“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30],激發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在百余年奮斗中淬煉出鮮明政治品格,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融入現代化建設,偉大建黨精神將黨和人民共同開創的社會主義事業推向新階段,“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31],才能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等領域實現新的突破。
唯物史觀強調社會形態的更替不可避免地表現為歷史的前進性與曲折性、順序性與跨越性的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必然要遵循這一客觀規律。偉大建黨精神是關于歷史趨勢、政治理念、時代演進等的理性認知和規律總結,“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32]以偉大建黨精神推進民族偉大復興,必須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端正思想態度,時刻準備進行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探索,為實現民族復興提供制度保證、物質基礎和精神力量。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造成了一定歷史階段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從根本上規定了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必然性。在長期執政實踐的基礎上,共產黨人將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作為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新路徑加以思索。中國式現代化在汲取世界各國政黨興衰成敗經驗的基礎上,對建設什么樣的現代化國家、怎樣建設現代化國家等重大課題進行有益探索,體現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我們黨之所以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就是憑著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強大精神。”[33]以偉大建黨精神為引領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對革命、建設、改革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推動物質、政治、精神、社會、生態等文明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化拓展既推動我國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之路,還創造了人類歷史上人口大國現代化的奇跡,為解放生產力提供了最具活力的精神元素。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偉大建黨精神融會了共產黨人的精、氣、神,影響著治國理政的戰略高度和視野寬度。歷史唯物主義強調,實現共產主義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廢除私有制甚至是工業發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個社會制度的最簡明扼要的概括”[34],社會主義經過長期發展進入共產主義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預見未來社會的科學態度。以偉大建黨精神引領中國式現代化源于黨的政治理想和政黨屬性,堅持為人民掌好權、執好政、謀好利的原則,才能賦予自我革命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價值定位。“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35]中國式現代化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可以看作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實現過程中的飛躍,偉大建黨精神使改革開放實踐與現代化建設目標緊密聯系起來,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方向和未來愿景。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形勢下,偉大建黨精神蘊含著能動創造的實踐偉力和科學求實的創新精神,以強大精神感召力匯聚起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的政治自覺和價值自信。偉大建黨精神把國家的追求、民族的希望、人民的期盼融為一體,“推動廣大黨員、干部把維護核心的要求轉化為思想自覺、黨性觀念、紀律要求”[36],增強黨員干部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發揚黨的優良傳統提升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使建黨精神轉化為現代化建設的持久動力,使提升執政本領成為抵御風險挑戰的有效途徑。“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是共產黨人歷經磨難依然保持旺盛生機的精神密碼,成為黨和人民在物質文化生活中改造客觀世界的內生動力。偉大建黨精神以人民價值立場為內涵,延展著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時代性升華[37],催生了各族干部群眾的奮斗意志,成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推動力。
習近平指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不要忘記我們是共產黨人。”[38]偉大建黨精神激勵著高素質黨員干部聚焦民族復興使命任務,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了黨和人民的奮斗目標從理論到實踐、從理想到現實的飛躍。“真正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還是要靠制度,靠我們在國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質干部隊伍。”[3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靠一大批高素質干部隊伍來建設和推進,偉大建黨精神是黨和人民從根本上把握民族復興的關鍵所系。“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作為崇高的價值追求和政治情懷,貫穿于黨和人民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全過程,對于在日益增多的風險挑戰面前克服精神懈怠、保持自我警醒具有重要意義。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密碼內在地蘊含于建黨精神之中并不斷地賡續傳承,依托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為源頭活水和奮斗基石,黨的歷代領導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各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隨著人民群眾歷史創造活動的持續擴大和深入,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成為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基本要求,也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取得新勝利的精神源泉。
“藍圖已經繪就,號角已經吹響。”[40]在推進社會革命的同時深化自我革命,以偉大建黨精神的豐富內涵生動詮釋民族復興的內在邏輯,才能“在宏闊的時空維度中思考民族復興和人類進步的深刻命題”[41],使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在理論與實踐良性互動中,以偉大建黨精神引領民族復興的根本任務,是黨和人民執政興國的深厚根基和強大底氣。偉大建黨精神具有統一思想、凝聚人心、堅定信念等多重價值,“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42]的過程就是思想統一的過程、行動看齊的過程、力量凝聚的過程、事業前進的過程。偉大建黨精神集中彰顯著我們黨一以貫之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激活了中華傳統文化和中國精神的積極因子,指明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