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慶
(鹽城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2)
“中國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1]什么是英雄?英雄精神?在中國古代,英雄強調個體的才能出眾、智勇雙全。“夫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太白陰經·鑒才篇》)在國外,古希臘人著力刻畫勇敢、有力量、戰技高超等英雄特征。而在當代社會,世界各國在對英雄概念的運用中出現了泛化和趨同的傾向,重點強調出類拔萃的優秀品質。我國當前對英雄的界定主要包括:“杰出的人物”[2];“本領高強、勇武過人的人;不怕困難,不顧自己,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爭,令人欽佩的人”[3]等含義。精神,與‘物質’相對。唯物主義常將其當作‘意識’的同一概念。指人的內心世界現象。包括思維、意志、情感等有意識的方面,也包括其他心理活動和無意識的方面。”[4]應當說,英雄精神主要包括英雄這一典型人格所具有的意識層面的內涵。概括地講,英雄精神,就是以英雄形象為載體,所凝結、體現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境界與意志品格等的總和,它以英雄價值觀為核心,其內涵隨著英雄主體概念的產生變遷而不斷變化。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從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英雄人物輩出和英雄精神傳承的歷史。新時代是需要英雄精神并一定能夠生成英雄精神的時代,作為中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生動人格寫照,新時代英雄精神的生成遵循著彰顯人民至上理念的價值邏輯、傳承傳統文化基因的歷史邏輯以及成就于人倫日用生活的實踐邏輯。
作為一種滿足主體需要的價值形態存在,新時代英雄精神首先指向人民的價值需要,所謂人民,“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容。……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社會集團成員和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的范疇。主體是勞動者。”[5]作為一個整體性概念,人民指具體社會歷史條件下的大多數個人,但不能歸結為個人。作為一個歷史性概念,關于人民立場、人民價值、人民利益的相關要求被共產黨人發展概括為人民至上的時代理念。作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取得的寶貴經驗,人民至上理念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其體現為人民的利益至高無上,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基本內涵。它強調了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及其之于新時代英雄精神的旨歸、導向與動能的價值關系,體現了新時代英雄精神生成的價值邏輯。
就人民主體與新時代英雄精神的價值關系而言,首先可以概括為新時代英雄精神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旨歸。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關于人的未來發展狀態的理論設計與價值追求,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價值歸宿,也是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理論貫徹。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人的全面發展強調了“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6],在這里,“人的全面發展”中的“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具體的人,而“全面”則一方面強調人的素質與能力的充分提升,即不僅有體力與智力,而且也有個性與社會性。另一方面,則要求全體社會成員的力量與才能的整體展現。就實質而言,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則源于對人的社會性本質認識,從而要求任何個人都將自身利益融入社會整體利益,才能超越其自身發展的局限性,最終實現自身的自由全面發展。
就個體能力與素質的充分提升而言,新時代英雄精神蘊含的創造歷史的自覺能動性,為人的全面發展指明了理想價值要求。人作為實踐性的存在,創造性與理想性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人不僅創造了自己,而且創造了屬人的世界。人不僅立足于現實,還在不斷創造出更符合人類需要的理想現實。新時代英雄精神充分肯定人的這種創造性與理想性,“只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奮斗精神,腳踏實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獲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創造不平凡的成就。”[7]新時代英雄精神中蘊含著社會的價值要求,無論是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創造,還是社會的變革,都集中體現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決定作用與首創精神,這種社會價值要求也凝結為個體的優良品格,黨和國家“以最高規格褒獎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揚他們身上展現的忠誠、執著、樸實的鮮明品格。”[8]從而指出了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這也表明了在平凡與崇高、理想與現實的辯證關系中,新時代英雄精神所彰顯的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價值要求。
就將個人利益融入社會整體利益而言,新時代英雄精神所蘊含的集體主義原則,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現實可能性。人是社會性動物,人的勞動不是純粹單個人的孤立活動,而是一種社會性的聯合活動,換言之,建立在勞動基礎上的人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社會關系,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也是在社會關系中存在的。伴隨著現代西方物質消費主義文化的盛行,人的商品化、物化,主體價值失落、精神家園困惑都已經成為不容回避的現象,人成為了只關心自身利益的商品原子。就社會而言,利益沖動、功利主義構成塑造自身的主要原則,價值尺度變得多元化和不確定性,這極大地削弱了社會主導價值觀念凝聚力,這一文化視域中的英雄精神異化為個人英雄主義。而新時代英雄精神堅持個體與社會的統一,將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進步相統一,從而使得“創造崇高的現實與消解異化的崇高,在‘社會’與‘個人’的統一發展中獲得了現實性。”[9]新時代英雄精神契合馬克思主義關于杰出人物與人民群眾的辯證關系,一方面承認了杰出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物,它就要把他們創造出來。”[10]另一方面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人類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1]更為重要的,它指出了杰出人物來自于人民并為了人民,從而強調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群眾基礎的作用。英雄人物是創造歷史的群眾中的杰出代表,英雄精神是人民群眾意志的體現,堅持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等集體利益至上的原則,“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12]這不僅是對人民群眾創造偉力的認可,英雄人民性之歷史書寫的禮贊,而且蘊含著對新時代英雄精神的社會性、集體性的自覺認知,也將割裂個人與社會的抽象之人的發展提升為現實之人的發展。新時代英雄精神正是在辯證理解個人與社會、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中,指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可能性。
為人民服務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宗旨,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堅持與發展,堅定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場,集中體現為對人民群眾意志的堅持、對人民群眾利益的維護,也形成了新時代英雄精神的價值標準。新時代英雄精神中所蘊含的無私奉獻品格與開拓創新精神為服務人民群眾提供了主體基礎與精神保障,不斷提升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水平,而其所堅持的以人民群眾利益為根本利益、堅持發展成果共享的價值導向則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與精神需求提供了更豐富的成果內容與更高層次的成果質量。
從提升服務人民群眾能力水平的主體方面來看,新時代英雄精神中所蘊含的無私奉獻品格與開拓創新精神為服務人民群眾提供了主體基礎與精神保障。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使命,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堅持相信與依靠人民群眾力量,帶領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這充分證明了黨的群眾工作路線的科學合理性,也彰顯了人民英雄精神中所蘊含的創造偉力。進入新時代,黨領導人民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抗擊新冠疫情的實踐中,充分釋放了人民當家作主制度的發展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證明了“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這一科學歷史論斷。“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不僅飽含著對人民的深情,而且體現為“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的為民造福實際行動,“為人民謀幸福”“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更是生動詮釋了共產黨人堅守初心、無私奉獻的崇高情懷與英雄品格。[13]
從滿足人民群眾物質與精神需求的客體方面來看,新時代英雄精神堅持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利益,共享發展成果,為人民群眾提供了更豐富、更高質量的發展成果。中國共產黨以為人民服務為工作根本出發點與最終落腳點,關注人民的生活,傾聽人民的想法,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在處理黨性與人民性關系中,強調在為人民服務中體現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與高尚性,將人民性理解為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問題,要求從人民群眾利益出發,以人民群眾利益為旨歸。在滿足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方面,新時代英雄精神提供了正確的利益導向,也就是要站穩人民立場,以人民的利益為利益,而無其他的特殊利益,同時,也表達了做好發展功課,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利益內容的時代訴求,包含著對思想政治覺悟與道德文化素養的發展要求。同時,新時代英雄精神確定人民群眾生存與發展的基本需求,注重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價值標準,遵循人民的精神發展規律,發揮英雄精神所具有的感染性、滲透性等功能,促進人民群眾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實現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的自我滿足、自我提升、自我發展。
如果說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堅持為人民服務是從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與中國共產黨人宗旨意識的維度來考量新時代英雄精神的人民性價值意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價值動能則是從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事業的維度來審視新時代英雄精神所蘊含的價值需求。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華夏兒女共同的夢想,在這一個偉大歷程中,涌現出了無數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等不同的英雄群體與個體,也鍛造出了偉大的英雄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著眼于培養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來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實踐內容的新時代英雄精神不斷強化著復興事業主體的價值認同與意志保障。
今天,我們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習近平多次強調,要發揮英雄精神的引領作用,“發揮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的精神引領、典型示范作用,推動全社會見賢思齊、崇尚英雄、爭做先鋒。”[14]“引導學生傳承民族氣節、崇尚英雄氣概”[15]“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16]。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要依靠最廣大人民群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要激發事業主體的責任意識,需要弘揚偉大的英雄精神。我們所要崇敬與學習的英雄是以人民為主體的英雄,是源自人民群眾中的杰出人物、模范代表,這就決定了所倡導的英雄精神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利益的價值選擇。新時代的英雄精神中蘊含著與人民性相統一的黨性要求,決定了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與政治立場。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的核心領導地位是人民的歷史選擇,也是歷史上多種政治力量對比中的大浪淘沙,必將擔負起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就人民性與黨性的一致而言,這就可以合乎邏輯地確立了新時代英雄精神在實現凝聚磅礴偉力擔當復興重任中的政治方向與價值引領。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存在著各種艱巨復雜的風險與挑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17],我們越發展壯大,遇到的阻力和壓力就會越大,越是前景光明,越需要我們增強憂患意識、底線思維,我們不僅要有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理性認識,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同時,還要發揚崇尚正義、不畏強暴的優良傳統,保持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發揚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勇于戰勝一切風險挑戰。正如習近平所說,“只要堅定理想信念、堅定奮斗意志、堅定恒心韌勁,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關頭豁得出來,每名黨員都能夠在民族復興的偉業中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18]在應對中華民族復興征程中的風險挑戰中,新時代英雄精神中蘊含的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崇高境界可以提供更為有力的主動精神,而堅定的恒心韌勁則是提供更為堅強意志的保障。
新時代英雄精神不僅是一種價值存在樣態,而且還是一種文化現象、文化形式的存在。這種存在遵循著一定的歷史邏輯。“廣義的歷史,泛指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包括自然史和社會史。通常僅指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亦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19]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英雄精神總是在一定歷史階段,一定歷史形勢下,為承擔某種歷史重任而產生的,其在歷史上呈現了不同的形態,體現了時代主題和歷史特點。而新時代英雄精神則是對歷史上各種英雄事跡與英雄精神的傳承與發展,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在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中,離不開不同時代所創造的各種英雄文化基因,這些基因傳承至今,構成了新時代英雄精神的深厚文化底蘊。具體包含了對憂國憂民愛國情懷的傳承、對勇于擔當傳統美德的彰顯以及對中國共產黨革命英雄主義的延續。
愛國主義體現了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民族感情,也構成了新時代英雄精神的民族文化基因與基本價值觀念。無論是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岳飛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還是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這些體現愛國憂民的英雄情懷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反映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傳承,也構成了新時代英雄精神的傳統文化基因。而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偉大歷程中,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克服了傳統愛國主義精神的歷史局限性與階級局限性,揭示了其科學的歷史形態與實踐內容。自從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就自覺地承擔起民族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史就是一首悲壯激昂的愛國主義英雄史詩,無數共產黨人以血肉之軀祭獻祖國,筑起中華民族新的長城,將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推向了嶄新的階段。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保家衛國、反抗侵略的抗美援朝精神,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無私奉獻、報效祖國的“兩彈一星”精神,為國分憂、為民族爭光的“大慶精神”以及改革開放時期的載人航天精神等等,都是中國共產黨對于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承與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高度重視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他就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要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強大精神動力。”他深刻地認識到英雄、英雄精神之于國家、民族的重要意義,在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儀式上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包括抗戰英雄在內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20]就是要通過引導廣大人民在崇尚、傳承與學習英雄與英雄精神的過程中傳承中華民族氣節,鑄就中華民族脊梁,激發愛國主義情懷與精神,推動中華民族的砥礪前行與偉大復興。
勇于擔當是中華民族一項極為重要的傳統美德,在中國古代,勇主要表征一種至善人格與崇高境界,孔子將勇與知、仁并提,視為君子人格的“三達德”,他將勇與義、禮相聯系,指出其不是魯莽之勇,不是血氣之剛,要有內在的應當和外在的禮數約束,“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勇而無禮則亂”(《論語·泰伯》)。就內在應當而言,孔子將“知恥”作為勇的重要內容,為勇奠定了道德情感基礎,“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恥指羞恥,知恥則是有羞恥心。知恥是一種自我否定,一個人往往需要極大的勇氣才能承認自己的不足、過失,進而勇于戰勝與改造自我,奮發圖強。在孔子那里,真正的勇者正是因為懂得羞恥,知道什么當為,什么不當為,明白了進退規則,自然無所畏懼。而孟子則在比較北宮黝與孟施舍培養勇氣方式的基礎上,闡述了以正義為核心的正氣之勇,“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從而提出了“匹夫不可奪志”的英雄膽識和“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雄氣魄。如果說古代儒家的勇更多強調個體人格的內在規定性與外在規范性,那這種建基于仁、義、禮辯證關系之上的勇,還指向了一種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進而生發出“對現實利益乃至個體生命的超越”[21]的“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氣概與氣節。而這一點在中國近現代得到了進一步彰顯,指向了民族國家之大義,正是面對列強的入侵與民族的積弱,人們開始挖掘、推崇古代社會的剛毅勇武的精神文化,以其為實現救亡圖存的精神根基。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的新時代,我們要立志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一理想培養目標內涵著勇于擔當的道德要求,也指出了中華民族復興主體應具有的責任意識與英雄氣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屈原的辭贊頌勇敢剛毅、為國獻身的革命先烈,“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九歌·國殤》),彰顯了新時代英雄精神所內蘊的不畏強暴、勇于擔當的傳統美德與英雄氣概。同時,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他明確提出,“在講授中國歷史時,要注重引導學生傳承民族氣節、崇尚英雄氣概,……自覺提升境界、涵養氣概、激勵擔當。”[22]充分表達了對于中華民族勇于擔當傳統美德的歷史傳承與自覺要求。
革命英雄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所獨具的高尚情懷與精神境界。中國共產黨的革命英雄主義是以廣大人民群眾為主體的英雄主義,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英雄主義,“革命英雄主義,視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為了革命的利益和需要,不僅可以犧牲自己的某些利益,而且可以毫不猶豫地貢獻出自己的生命”[23]這一以人民根本利益為價值旨歸的革命英雄主義彰顯了現實主體意愿與理想道義力量。正是在革命英雄主義的指引下,才有了萬里長征的偉大壯舉,趕走日本侵略者,打敗國民黨,譜寫了建立新中國的革命英雄史詩。它構成了支撐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強大精神支柱。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并以其為源頭構建了偉大的精神譜系,革命英雄主義恰是內蘊于其中的精神內核。在民族危亡之際,中國共產黨以救民于水火,扶大廈之將傾為己任,樹立了崇高的革命理想與堅定的革命信念。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人克服了困難環境與艱苦歲月,用生命踐行真理,守護信仰,表現出為了理想而不怕犧牲、奮斗到底的斗爭精神,彰顯了革命英雄本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多個場合表達了對革命先烈的無限追思與深切崇敬,同時,號召廣大人民繼承、弘揚先烈的英雄精神,推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要銘記一切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貢獻的英雄們,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24],新時代學習英雄,就要傳承、弘揚中國共產黨的革命英雄主義,要堅守革命英雄主義的合理內核,重塑其新時代具體形態,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賦予了英雄以“忠誠、執著、樸實”的嶄新品質,也傳承著為了保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難和危險的時刻挺身而出,英勇斗爭,不怕犧牲的人民立場與革命意志。“危急時刻,又見遍地英雄”,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各條戰線的抗疫勇士臨危不懼、視死如歸,以生命赴使命、用大愛護眾生,展現出“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革命英雄氣概;“時代造就英雄,偉大來自平凡”,脫貧攻堅征程上數百萬扶貧干部以行動踐諾言,甚至有些已經將生命定格在了扶貧事業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關頭豁得出來”[25],這就是新時代的革命英雄主義。
新時代英雄精神不僅契合人民主體的價值需要,延續傳統文化的歷史基因,更是成就于人倫日用的實踐生活中。生活,在辭海中,它有以下含義,“人的各種活動。如: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存;活著。”[26]生活世界,在德國的胡塞爾與哈貝馬斯的理論中有不同的認識,其中前者將其視為一種現象學用語。“指人們實踐活動的世界。在生活世界中人們有一種樸素的觀念和說話方式。科學與哲學產生之后,生活世界之外就加上了一種科學的說話方式與觀念化的哲學內容。現象學的目的則是打破這種束縛,使人們回到生活世界中去。……而哈貝馬斯在《溝通行動論》中提出,生活世界和溝通行為是兩個相輔相成的概念,人類之所以能夠溝通并且發展出以沒有制約的論辯來作為協調行為的準則,主要是每一個人都擁有,并且是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擁有一組龐大的“并不明確的”背景資料和知識作為人類溝通的指引,這些背景資料就稱為生活世界。”[27]現代意義上,生活是比生存更高層面上的一種實踐狀態。新時代英雄精神不僅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部署的宏觀生活實踐,而且有千千萬萬平凡崗位組成的微觀生活實踐,這兩種生活實踐交織中形塑的英雄精神充分體現了理想與現實、崇高與平凡、個體與社會的統一。具體體現于在平凡崗位奉獻中展示崇高形象、在創新技術革命中提升理想境界、在道德生活實踐中傳播價值理念。
習近平在多個場合強調新時代英雄是默默奉獻的平民英雄,“‘七一勛章’獲得者都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職、默默奉獻的平凡英雄。他們的事跡可學可做,他們的精神可追可及。”[28]這一講話充分表明,新時代的英雄是平凡英雄,是成長于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日常生活中,包含在各行各業中的行業英雄。這與當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要求密切相關,這一事業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事業,是每一名中國人的事業,要實現這一炎黃子孫千百年來的夢想,就要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習近平在講話中指明了新時代英雄的養成路徑是現實的、具體的,而非抽象的,高不可攀的,那就是要立足本職崗位。同時,新時代英雄具有共同的優秀道德品質,如堅定的理想信念、奮斗意志與恒心韌勁等。“英雄模范們用行動再次證明,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只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奮斗精神,腳踏實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獲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創造不平凡的成就。”[29]正是基于對平凡與偉大關系的辯證認識,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人的價值不僅僅是生命的價值,更有因為人格與尊嚴而展現的崇高意義與神圣性,所以,在談論新時代英雄精神時,不能簡單地功利地“以成敗論英雄”,而應更多關注人民自我發展與創造的過程;不能僅僅關注英雄形象的神圣崇高,而應更多關注此種形象的現實根基。換言之,英雄崇高形象的確立首先是對自己崗位職責的認真履行、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而獲得群眾認可的前提更是基于其履行了做人的社會責任,維護了做人的人格尊嚴,賦予英雄精神以更為豐富、深刻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實踐內涵。
當今世界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創新技術革命的蓬勃興起,大數據、云計算、5G、人工智能,已經構成了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促進了生產的發展與生活的便利,也史無前例地沖擊著人類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在一定意義上講,這就是一場解放人的體力而開發人的腦力的“智力革命”。在這場革命中,我們看到,一方面,創新技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科層組織的限制,讓人們的交往生活世界逐漸扁平化,從而對英雄精神的神圣性與崇高性造成了消解性的影響。“數據主義將人類體驗等同為數據模式,也就破壞了我們的主要權威和意義來源”[30],另一方面,人們衡量社會進步的標準開始逐漸由物的標準轉向人的標準,由物質財富的豐富程度變為精神生活的完善狀態。人們開始更多關注整體社會、獨立個人以及更加本質的生活。這實際也深刻地影響著新時代英雄精神的塑造,每個人在新的技術運用中促進自我的精神生活完善,實現自我的自由全面發展。這實際反映了技術革命實踐之于新時代英雄精神的雙重意義,既有對自由選擇范圍和能力擴大帶來的社會責任的時代要求,又有基于社會責任與技術生活條件帶來的全面發展與精神完善的嶄新內容。而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推進,人類借助信息網絡與人工智能實現的創業創新無處不在,能夠快速地實現個體化與社會化的同步發展,在職業化、技術化與智能化的協同一體化過程中,完成了自身生活英雄化。從這一意義上講,無論是技術革命還是創新創業,都在推進著新時代英雄精神的生活實踐,客觀上提升了新時代英雄精神的思想境界。
新時代英雄精神的實踐邏輯也體現在其對于社會生活中實現其道德價值傳播特征上。這實際上是從路徑意義上,強調新時代英雄精神的落實落細,指出了通過時代新人的培育,促進新時代英雄精神融入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各環節,也包含了作為主導精神要素的價值引領作用。“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31]。對于每一個體、每個家庭,日常生活是其存在方式,也構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基于此,新時代英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傳播會取得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按照學界流行的劃分方法,中國傳統文化亦存在著代表社會上層精英文化的“大傳統”與反映社會平民大眾文化的“小傳統”兩種方式,實際上,兩種存在方式相互融通、相互參照,共同為古代社會的價值傳播與秩序維護提供重要保障,也為新時代英雄精神的日常生活傳播提供經驗借鑒與方法啟迪。新時代英雄精神需要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要求,不僅要發揮對國家與社會的價值引領的作用,而且要展現對個體的道德示范功能,這種多層面的價值特點,決定了其在個人與家庭生活中的認同與踐行,能夠有效轉化為國家和社會層面的價值引導與職業遵循。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它既表征了“國家的德”和“社會的德”,也被視為一種“個人的德”。這就蘊含了相應的實踐要求,那就是要巧妙運用生活語言,靈活采取文化形式,生動具體的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在教育中春風化雨般做到“潤物細無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規范,并作為個人行為的標桿,把新時代英雄精神融入社會發展、國民教育等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綜上,從價值需要、歷史傳承以及實踐展開三個向度,探尋新時代英雄精神的生成邏輯,深化了對此一精神形成與發展規律的理性認識,展現了其具體多樣的存在形態,為其合理塑造提供了智慧啟迪。但是,就一種精神形態的現實功能而言,其具體作用的發揮還關涉更為豐富具體生動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實踐要素與社會關系,也就是說,新時代英雄精神的作用機制還具有更為系統、更加深刻的內在邏輯,體現為更多形式的存在樣態。所以,我們應真正深入到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剖析其價值支撐、精神動力、意志保障、制度規范等現實存在維度,在與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的融合中,在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中,激勵涌現更多新時代英雄,構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