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要]對秦皇島市海港區西部08單元原生環境進行分析,聚焦于新開發城市空間與原生環境融合發展的探究,提出城市發展中對原生環境利用的創新思路,從功能景觀布置、對外交通聯系、視線分析、綠色開敞空間等方面提出合理的措施建議,最大效能地利用原生環境,為城市發展賦能。
[關鍵詞]城市; 原生環境; 優化改造; 控制引導; 發展賦能
[中國分類號]TU984.11+4?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0引言
每一個城市發展都要經歷對原生環境的認知與開發,原生環境是確立和延續特有城市文化的重要因素[1],原生環境利用的好,將會促進城市快速、高效、健康發展,若是未能對原生環境優勢為加以利用,或者不合理的突破原生環境限制,那么城市片區的發展將一定程度失去自己的特色或在未來的發展遺留下隱患。
此次筆者通過對秦皇島市海港區西部08單元空間形態的研究分析,聚焦于新開發城市空間與原生環境融合發展問題的探究,探討如何通過規劃科學組織城市空間形態,合理地利用原生環境,為城市發展賦能。
1單元發展必要性分析
秦皇島市西部08單元位于秦皇島市海港區西,市行政中心西側,與北戴河區相連,南為森林公園,北為西部快速路,西部快速路是海港區與北戴河區交通聯系的主要道路之一。
考慮秦皇島特殊的城市形態及要素條件,為滿足城鎮化合理的發展需求,向西發展成為海港區有序拓展的重要方向,而本單元坐落于海港區濱海發展軸的重要節點,開發建設已經提升日程。隨著市民中心的西遷,帶動周邊地區快速發展、西部將成為秦皇島市一個新的發展中心。
2原生環境分析
2.1近端性區域位置
秦皇島市西部08單元位于秦皇島市海港區最西側,緊鄰城市組團隔離帶,南側為鐵路與濱海森林公園,向西穿過組團隔離帶即為北戴河區,為當前城市邊緣地帶。
單元整體呈東西向狹長狀分布,主要依托東側城市干路以及北側西部快速路與周邊聯系,應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與北側西部快速路及北側空間聯系,加強區域通達性。
2.2組團隔離帶為生態基底
由于秦皇島特殊的地理形態及歷史發展因素,秦皇島為組團式城市發展格局,為延續現狀良好的城市形態,組團之間通過組團隔離帶形成綠色間隔,組團隔離帶建設生態防護林和景觀生態林,實現了生態空間互聯互通,構建了山海相望、河湖相伴、城綠相間的城市綠色開敞空間體系。
2.3市民中心帶動發展
考慮秦皇島特殊的城市形態及要素條件(沿海、鐵路、高速公路),向西發展成為海港區有序拓展的重要方向, 隨著市民中心的西遷,帶動周邊地區快速發展、西部將成為秦皇島市一個新的發展中心。秦皇島市新的文化中心選址坐落于本單元內,賦予單元全新功能,將進一步推動秦皇島文化產業發展。因此本單元具有當前城區邊緣地帶與未來城市重要節點的雙重屬性。
2.4視線通廊
棲云山為海港區西部片區海拔最高點,隨著秦皇島市對棲云山實施生態修復工程,通過山體礦坑修復和植被景觀建設,全面提升了棲云山景觀價值,成為城市眺望系統的重要觀景點,本單元坐落于棲云山觀海視線通廊位置,規劃建設應以不破壞棲云山山頂景觀視線條件為前提,以看得見山、望得見海,優化提升天際線為目的,針對本單元提出控制發展策略。
海港區法云寺與北戴河區河海上音樂廳、鴿子窩公園為單元附近地標性建筑物與自然景觀,三者呈直線關系,隔海相望,相互呼應,而本單元正坐落于法云寺與鴿子窩公園、海上音樂廳中間位置,如果開發建設不當,很容易造成法云寺—鴿子窩、海上音樂廳視線通廊阻塞,因此應加強規劃建設引導,強化法云寺的空間地位,確保鴿子窩公園與海上音樂廳視覺通暢。
3創新思路
單元原生環境比較復雜,如何合理利用原生環境的有利因素,規避或最小化不利因素是此次研究的難點。城市原生環境是城市發展所面臨的最基本條件,能否合理利用原生環境,使得促進城市發展的正面因素效能最大化,規避減少阻礙城市發展的負面相關因素,是決定城市能否健康、有序、綠色發展的先決條件之一。
單元原生環境分為促進城市發展的因素與阻礙城市發展的因素。其中促進城市發展因素包括緊鄰市民中心與良好的生態基底2個方面,規劃建設中應強化利用,具體思路為強化單元與市民中心聯系,合理確定單元功能定位;塑造多元的綠色開敞空間,拓展城市綠色生態空間,打造綠色宜居城市。通過濱水綠帶、道路綠帶、中心公園、街道公園等打造城市綠楔,建立城市開發建設中的“呼吸空間”,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阻礙城市發展的因素包括通過合理的措施可以進行優化改造的因素以及無法進行優化的因素。可以進行優化改造的因素主要為盡端式的區域位置,可采取優化對外及內部交通的方式進行改善;不可進行優化的因素主要為棲云山觀海視線與法云寺視線通廊的要求,這2個方面就需要進行視線分析,確定單元可建設的最大高度,進行規劃控制,盡可能的不對棲云山觀海視線與法云寺視線通廊造成影響。
4規劃措施研究
4.1結合功能定位組織建筑景觀布局
市民中心的西遷,帶動周邊地區快速發展,應抓住發展機遇,正視城市發展所面臨的新的發展要求,完善城市職能,提升城市中形象。
結合單元功能定位,“秦皇島市文化中心,人性化的都市活力健康社區”,強化與市民中心的聯系,文化中心以其內部文化公園為核心,組織周邊建筑布局,形成圍合式的景觀公園。同時與市民中心景觀軸線和景觀結構相對應,打造一體化的景觀系統。展現城市多元文化氛圍,作為城市發展催化劑,打造舒適多元的城市客廳,為市民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建筑布置及市民中心協調的同時應充分利用與道路、河道與南側森林公園的呼應關系,通過對開發強度、建筑高度等的控制,保護自然山體背景輪廓、預留山海視線通廊,引導近岸建筑高度布局,形成節奏變化、層次豐富的濱海城市輪廓線。
4.2優化對外交通聯系
西部快速路在本單元處開始起坡高架,在單元南嶺西路、南大寺路處預留了橫穿道路通道,其他位置均未預留通道,作為城市快速路,西部快速路作為單元主要對外交通通道的同時,阻隔了單元與周邊地區尤其是北部空間的交通聯系。
結合單元現狀情況與西部快速路交通情況,在保證安全不影響快速路交通的前提下,對單元各個路口的交通流線進行合理組織,對單元南北向道路與西部快速路交叉口進行統一規劃,暢通單元與周邊地區交通聯系。規劃南大寺路與西部快速路輔路平交,快速路主路上跨南大寺路,交通車流通過快速路輔路進入快速路;南嶺西路與西部快速路輔路平交,快速路主路深挖下穿,交通車流通過快速路輔路進入快速路;其他道路只能與西部快速路輔路平交,駛出立交路段后并入主路,不能直行與左轉。
4.3觀海視線研究
眺望體系的建立對整個城市的風貌管控和保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視廊是眺望體系建立的重點要素[2]。以棲云山最高點——海拔194 m山頂為控制點,向東南眺望,確保除現狀建筑的局部遮擋外,在該片區完成建設后,站在棲云山頂仍可觀賞到連續的海岸線。對本單元規劃建設用地內建筑高度進行研究,并提出控制要求。
4.3.1海拔高度確定
由棲云山頂向海岸線做視線分析,由海岸線與棲云山最高點連線,做為海拔控制高度線,以此方法,選取若干重要的剖面,做出每個剖面的海拔高度控制線。將所做的剖面上相同海拔控制高度的點相連接,形成連貫的海拔控制高度等高線,可以分析出扇面上任意一點的海拔控制高度。
4.3.2地面標高確定
地面標高以地塊四角的道路豎向最不利點作為此次地面標高。本單元現狀地勢總體呈北高南低,地形較為平坦,道路豎向結合地形地貌,按照道路等級、性質的不同而定。
4.3.3建筑限高確定
測算在不影響觀海視線前提下,用地塊所最不利點能建設的最高海拔高度,減去地塊最不利點的地面高程,即為該地塊可以建設的最高高度。
即:建筑限高=海拔控制高度-地面控制標高。
通過此方法計算出的各個地塊的建筑限高,繪成建筑高度控制分區圖。本單元最低建設高度位于單元東南角,限高為31 m,單元整體限高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增高。
4.4法云寺—鴿子窩、海上音樂廳視線通廊分析
由于單元坐落于法云寺與北戴河區鴿子窩公園、海上音樂廳三者直線連線上,為保證法云寺與北戴河區鴿子窩公園、海上音樂廳三者呈直線呼應關系,此次研究應明確控制法云寺塔與鴿子窩連線上及向左右兩側一定范圍內的建筑高度,確保不影響法云寺塔的空間主體地位,及鴿子窩公園與海上音樂廳的視線通暢。
4.4.1建設控制要求
考慮視線通廊的視線可通過性,規劃應以位于兩端的法云寺塔與鴿子窩公園作為視線起點,結合人眼可分辨清楚視域內的視角范圍,模擬人的視線形成視覺信息直觀穩定的視錐進行視野分析[3],依托視野分析確定建筑高度控制范圍。
規劃分別以法云寺塔與鴿子窩為圓心,將云寺塔與鴿子窩連線向左右各旋轉2.5°,所形成的扇形區域內,建筑最高點不應超過法云寺塔高度(H)的一半,即:建筑高度+建筑地面標高不大于H/2+法云寺塔地面標高。
繼續以法云寺塔與鴿子窩為圓心,將所形成的扇形再向外旋轉2.5°的范圍,新的所形成的兩個扇形區域內建筑最高點不應超過法云寺塔高度的3/4,即:建筑高度+建筑地面標高不大于3H/4+法云寺塔地面標高。
4.4.2建筑高度確定
法云寺地形平均海拔在35~36 m之間,法云寺塔高度為60 m左右,依托豎向規劃,規劃區域視廊范圍內豎向高度在5~9 m之間,高差在26~30 m。因此建議規劃范圍視廊區域建筑高度控制在36 m以內。
綜合棲云山視線研究的建筑限高、法云寺視線通廊建筑限高形成最終的建筑高度控制成果,建筑限高為16~54 m。有序引導天際線曲線生成,形成疏密有致、高低錯落的天際線,規劃整體布局應具有連續性、層次性和多樣性,統籌考慮建筑密度、間距、造型、立面等,創造豐富的城市空間。
4.5塑造多元綠色空間
甄別具有重要影響的空間要素、作用主體以及挑戰和潛力,從空間、視覺、歷史、社會及生態的結構和過程層面了解場地及其周邊環境。探尋并拓展具有針對性的設計策略和原則,從尺度、相關方、與環境的互動方式、長期效果與短期干預的相互影響與相互成全方面建立設計邊界。在不同尺度上將設計策略與原則轉譯為具體的方案,方案應以視覺形態進行探索,綜合考慮空間、社會關系、生態網絡、歷史因素、地方特征與文化表達方面的探究。建立完善的執行體系,長期戰略需要政策支持,而短期干預的實現需要設計技巧,包括技術細節、設計細節、時間安排、執行任務分配等。
以東北側的文化公園為核心,組織周邊建筑布局,形成圍合式的景觀公園。同時與市民中心景觀軸線和景觀結構相對應,打造一體化的景觀系統。充分利用與河道水體及南側森林公園的呼應關系。塑造多元的綠色空間,依托現狀自然基底,塑造不同尺度綠色空間,打造文化中心公園核心,提升區域價值,樹立城市名片;貫通與郊野公園聯通的景觀軸線,鍛造單元現代城市風貌的景觀構架,引導刺激社會與生態互動;建設街頭綠地和開敞空間的景觀,營造微綠空間,滿足公眾需求促進綠色空間轉型。
5結束語
城市原生環境是城市天然存在的,是城市發展繞不過的重要因素,并且無時無刻影響著城市的發展,重視原生環境的影響,對于促進城市發展的因素應深挖利用,將其效能最大化,對于城市發展可能產生阻礙的負相關因素,應分類考慮,對自身采取措施可以改善的因素,對其進行優化改造,對無法通過自身措施改善的因素,應對單元開發建設進行控制引導,以適應環境要求。強化城市空間與原生環境融合發展的探究,通過規劃合理地利用原生環境,為城市發展賦能。
參考文獻
[1]劉琳.原生環境特征與城市文化傳承[J].城鄉建設.2012(7):43-44.
[2]王鶴錦.淺析城市設計中城市地標的選取與視線通廊的管控——以面向新時代的汾河兩岸整體重塑城市設計為例[J].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21(14):18-20.
[3]劉濱誼,姜珊. 紀念性景觀的視覺特征解析[J].中國園林.2012(3):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