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耀晨


2021年,一個只有85萬人口的邊陲小城,居然有近7萬戶(68626)民營經濟體貢獻了全市的近七成稅收(13.3億元),為當地解決接近四成社會就業(19.6萬人)。
這是北部與俄羅斯接壤的森林小城——伊春市創造的記錄。
伊春市的高質量發展,打破了外界對于大東北地區投融資發展環境的刻板印象,是當地市委、市政府把民營經濟的創新基因和當地的森林、能源、特產等天然稟賦有機結合之后的“生態反應”。
沿著同樣線索,由張掖市的鄉村電商經濟、北海文旅產業中的“向海經濟”,青藏高原的多民族特色文旅產業、無錫新安街道等市域、縣域、村鎮及街道社區經濟發展態勢,以及濟南廣電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行業變革中,都能找到“互聯網+”的廣泛滲透和應用。
這些“夢想開花”的高質量發展樣本,遵循著跟森林小城伊春類似的行動邏輯,即:自身優勢資源的“集成化”(資源芯片)+外部世界的剛需(需求終端)+組織群體的思維解放。
更多的有識之士,對于這些仍有待于更深入挖掘的發展樣板,也許會有更專業及獨到的觀察。
那么,在2023兔年來臨之際:讓一場關于春天的報告,從這里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