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治艷 中共平安區委黨校

青藏高原是我國最后一塊未被深度開發,擁有豐富原始景觀和自然資源的廣大地區,無論是從政治、經濟還是文化方面都具有突出的意義。青藏高原地區有著多民族的生態文化,其文化傳承源遠流長,呈現形式也多種多樣。
在這樣的背景下,尋找地域生態文化保護和發展的新模式,對于弘揚和傳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高原多民族生態文化價值觀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文化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體構成。創造文化的主體是人,文化又會進一步塑造和規范人的行為,地域文化分布圍繞著族群的相關情況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人口稠密地區的地域文化富有生機和活力,內容和形式也比較豐富;反之,人口相對稀缺地域的文化就會欠缺活力,內容形式也更加單一。
青藏高原地區受到了自然、地理、氣候等諸多環境的影響,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居住在適宜人類生存的狹長河谷地帶。以西藏為例,占總人口80%藏族人分布于雅魯藏布江流域和藏東三江流領域。青海省還有2/3的人群都集中在湟水河流域,這些流域的海拔大多在三千米左右,氣候相對適宜,土壤肥沃,物產豐富,非常適宜人類的生存。
從古至今,隨著人口的逐漸聚集,形成青藏高原的兩大城市,分別是拉薩和西寧。其他一些人口較多的城鎮還有青海的海東市、格爾木、玉樹等。從空間分布情況來看,整個青藏高原的生態文化,依據多民族聚居的特點主要分布區域和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青藏鐵路西格段、格拉段和拉日段相吻合。在這樣的條狀區域內,也呈現著從農業到牧業的由東向西的分布規律,形成了環繞西寧和拉薩的兩大圈層,分別是生態文化圈和經濟旅游圈。
青藏高原多民族生態文化的特點十分突出,文化本身就是價值觀的有效載體,不同地域民族和不同類型的文化所傳承的文化價值觀也各有不同。對高原多民族生態文化的相關內容進行概述,就是以宗教信仰為核心,它的突出價值就是實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這一模式符合當地的地情和民情。這樣的生態文化價值觀,通過宗教信仰、民俗禮儀、生產勞作、神話傳說和民間藝術等多種渠道實現。
外部問題。外部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層面,自然條件限制和季節性非常明顯。青藏高原受自身環境和氣候的限制,當地旅游淡旺季非常明顯,季節性十分突出。通常情況下,青藏高原地區的旺季是在每年六月到十月之間,其余大部分時間都處在淡季,這樣就造成景點景區和旅游產品因為季節性問題無法得到很好的發展,更不能滿足游客的基本旅行需要。季節性的影響會讓部分基礎設施、硬件設施的利用率極低,經營管理的綜合水平相對有限,在大幅度地投資之后無法獲得相關的回報。一旦到了旺季,現有的設施就無法滿足游客的基本需要,讓當地的旅游呈現超負荷的發展,也會給生態環境帶來極大的問題。
另外,由于淡季開展生態旅游活動的時間相對較短,會造成設施極大的浪費。面對這些情況,要想推動青藏高原多民族生態旅游發展,就需要對淡旺季的季節性差異進行適度的平衡。
內部問題。除了這些外部的問題之外,內部問題主要停留在以下幾個層面,第一,景區缺乏規范有序的開發,最終造成收益級差。青藏高原地區大部分的景區開發都沒有統一的規劃,旅游資源基本上處在自然開發狀態,很多景區景點就是搭建一個簡單的木樁,形成了一個收錢的機構,并沒有迎合當前市場發展的需要來開發具體產品,缺乏深厚的文化內涵,無法滿足不同游客群體多元化需要。第二,在當地的旅游產品開發上比較粗放。當地有很多的景區景點,但這些景點無法從整體上吸引游客。第三,地區的發展缺乏專業的旅游人才,旅游管理機構非常的不完善,在文旅融合、西部大開發等宏觀環境帶動下,為當地提高文化軟實力提供了極大的保障。然而地區缺乏相關的旅游人才,管理方式相對落后,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造成了青藏高原地區生態旅游經營管理水平低下,直接制約了當地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第四,最主要的就是旅游建設資金比較有限,基礎設施滯后,青藏高原地區在發展生態旅游業方面有著突出的資源優勢,但受到經濟等因素影響,投入的資金有限,造成基礎設施落后,這樣的惡性循環會給整體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當地大部分旅游業對國家的扶持依賴性極強,彼此之間沒有危機競爭意識,這樣就直接影響了整個旅游業的發展,對市場的開拓力度也非常有限。
休閑和品質的有機聯系。圍繞地區的實際情況,可以讓青藏高原多民族生態旅游發展的模式朝著休閑化和旅游化方向發展,形成特色鄉村旅游模式。這種模式和現有的民族旅游相比,它圍繞著文化為核心,凸顯鄉村旅游的特色,休閑方式更加多樣化,可滿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各類民族產品追求品質化,在高質量的情況下彰顯出更為突出的價值。旅游產品追求品質化、高質量,突出文化內涵,讓鄉村的氣息更為濃郁。另外,民族鄉村旅游的開發和服務過程,要在突出特色的情況下,彰顯規范性。民族鄉村旅游的發展不僅要滿足游客的需要,還要尊重生態、文化、經濟、市場等多方的利益。
例如青海省的互助北山國家森林公園內才倫多森林農場就是這類發展的代表。高學歷的農場主人圍繞著旅游市場進行精確定位、有效設計,依托高原森林生態環境和當地所特有的民族文化有機聯系,將哲學、營養學、瑜伽、佛學、地方自然崇拜、現代體育、戶外運動等理念融為一體,打造出一系列的森林旅游產品,形成創新化的民族鄉村旅游模式,給游客提供了更為震撼的體驗。這樣的體驗不僅讓游客感覺身體上的觸動,更重要的是心靈上的觸動。
專業博物館旅游模式。這種模式更加專業、科學,和前一種模式有明顯不同,它圍繞著生態文化,依托各類民族博物館集中展示當地文化資源。對于大部分的國內民眾而言,這是一種新奇的民族旅游發展方向,民族博物館的核心就是將相對分散的收藏通過集中化的形式,以具體的器物方式呈現在游客眼前,民族博物館對于地方民族文化而言,是非常高效的一種宣傳方式。這類博物館集收藏、展示、學習、傳承、文創、購物、娛樂于一體,凸顯了博物館對民族文化保護作用,創新和豐富了旅游形式,讓民眾能夠在一個博物館中感受到當地文化特色。
這種旅游模式非常貼近中老年游客的需要,可以讓他們在相關的模式中通過博物館中的藏品和地區的文化進行無聲的集中性交流,同時也可以促進地方的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近年來,在當地的政府、民間投資者和成員的多方努力下,青海省相關的旅游博物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青藏文化館、中國藏醫藥博物館、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館和文成公主紀念館。其中青海藏文化館非常具有代表性,從建設之初起就強調以藏文化為根本,全方位介紹藏文化的歷史藝術宗教民俗風情,并且該博物館融合當地特有的生態環境,更加關注休閑旅游功能,構建集食宿、會展、購物和娛樂為一體的香巴林卡酒店,還與國家的山岳救援隊合作創建了高原戶外營地。
這里有貼近于年輕人所喜歡的健康時尚戶外拓展運動,滿足了不同層次游客的需要,為高效保護宣傳藏文化做出了有效的探索,也吸引了諸多高校和民族文化研究考察人員來此進行考察。
健康時尚的體育旅游模式。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伴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和市場的變化,讓旅游產品朝著休閑、運動、健康等方向發展,體育和旅游的融合也衍生出體育旅游產品,受到了整個旅游行業的高度認可,體育旅游正在成為國內的一種新風尚。青藏高原地區有著廣袤的宏觀環境,當地的民族習俗中也包含著一些體育旅游資源。另外結合地區所有的地貌地質和優美的環境,可以開展休閑和健康融合的體育旅游。
青海省近年來就以地制宜,讓其旅游產業朝著品牌化、專業化方向推進。地處青海湖的東北岸海晏縣利用國際知名品牌賽事,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比賽打響了地區的突出優勢。結合當地的特有文化,興建相關的旅游綜合服務營地中心,在該營地內圍繞著文化休閑和時尚自行車騎行于一體,彰顯了草原的文化特色。這里無論是建筑還是飲食都非常具有地域文化特點。
另外,最吸引游客和挑戰性的就是該營地精心包裝設計了相關的騎行路線。這一騎行路線全長360公里,包含三大綜合服務營地,需要騎行四天才能夠完成總路線。在騎行的過程中,還可以體驗一些特殊的旅游活動,例如觀湖和觀鳥,感受神秘的祭海儀式,這屬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樣的情況下,游客能夠感受到騎行之路上的修行,凸顯運動和快樂的旅游元素,這種新興的旅游模式備受游客的喜愛。
除此之外,要做到有效的生態文化視角下青藏高原多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新模式,還需要構建一個高效的民族旅游資源保護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做好保護工作,保護地區的生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政府大力引導投入,引入社會綜合資源的參與,再加上地區居民的有效保護,還有整個社會范圍內的宣傳,讓游客來到當地,尊重當地的民俗文化,尊重地區的生態環境,由此獲得更好的旅游體驗。
綜上所述,圍繞著生態文化視野對青藏高原多民族旅游問題進行關注和開發,能夠幫助國內更多的民族地區實現民族旅游發展。民族旅游是我國絕大部分民族地區非常具有特色、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通過發展該產業,可助力地區的經濟實現進一步的發展,推動民族融合,實現社會穩定。
民族旅游產業的發展,一定要保護當地的民俗文化,這樣才能夠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同發展。在保障民族旅游區域健康發展的同時,也要與時俱進,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需要。要不斷拓展其產業鏈,找到當地發展旅游業的有效策略,結合相關的旅游模式,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注重保護生態和文化。要實現高效的管理機制,通過拓寬多元化的投資渠道,讓更多的投資融入其中,形成廣闊的旅游網絡體系。同時,要突出資源特色優勢,通過品牌讓當地的旅游產品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青藏高原的文化旅游底蘊非常深厚,旅游業借助文化內涵才更顯魅力和生命力,要發揮用獨具特色的資源優勢,吸引更多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