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珍 北海職業學院

2017年4月19日,“向海經濟”概念首次被提出,為邁入新時代的北海指明了航向。2022年北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加快建設向海經濟發展示范城市,打造令人向往的品質北海、魅力北海”的目標。在向海經濟背景下,北海把發展文旅產業作為打造“向海經濟”的重大戰略選擇,充分發揮海洋資源和歷史文化優勢。深入挖掘和剖析北海文旅產業的發展途徑,讓北海的城市文化符號與旅游標簽更鮮明、更卓越,刺激更多領域發展,進而增強北海的城市品牌影響力和文化軟實力。
“向海經濟”是一個全新戰略,讓廣西的發展目光重新轉為面向海洋,視野和格局更為廣闊。區位優勢突出、海洋資源豐富、交通條件比較便利等是廣西向海經濟發展的稟賦條件。在構建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下,“向海經濟”連接“南向通道建設”,潛力大有可為。
建設向海經濟發展示范城市,是北海強化“答卷意識”的必然要求,是北海搶抓發展機遇、積極融入廣西“一盤棋”發展大局的重要使命,也是北海發揮自身優勢、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境界的戰略選擇。
近年來,北海市大力實施以項目帶動產業發展戰略,促進文旅產業融合。比如,放大歷史文化名城優勢,通過建設海上絲路遺址公園、海絲首港等項目譜寫千年海絲傳奇,大力塑造“絲路古港”城市品牌。加強文旅產融合,通過打造月餅小鎮、疍家民俗小鎮等,把北海建設成為集展示、休閑、娛樂、工業于一身的文旅產融合的旅游城市。深度開發鄉村旅游,通過打造赤西、流下、曲樟等鄉村旅游集聚區,逐步完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同時旅游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融合,北海市在推進金海灣紅樹林開發的同時,加大了對紅樹林的保護,積極推進紅樹林科普館、觀光步行棧道等金海灣生態環境提升工程。
樹立以文促旅旅、以旅彰文的理念。
文化資源是旅游發展的核心資源。通過思想道德觀念的提升、文化資源的利用、文化創意的引入,能夠提升旅游品位、豐富旅游業態、增強產品吸引力,拓展旅游發展空間。同時,旅游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旅游產業化能夠豐富文化產品供給方式、渠道及類型,帶動文化產業發展和市場繁榮。
文旅融合既要以文促旅,用文化豐富旅游內涵、提升旅游品位,又要以旅彰文,把文化作品轉化成旅游產品,把文化設施建設成旅游景點,更好地保護、利用和傳承文化。
北海高德古鎮位于北海市區北岸,廉州灣大道交向海大道,是北海老城與廉州灣新城的中心連結點,更是晚清時期北海漁港與傳統街市融合的代表。高德古鎮項目總投資約50億元,總規劃面積約1060畝,以高德三街歷史資源、北海開發文化為本底,聚焦夜色經濟、水上活動和情境氛圍塑造,將建設成為外有沙灘觀景廣場、內有水上音樂噴泉、歷史文化街區等多種元素打造的高端濱海文化旅游綜合體項目。
北海的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合浦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北海因此成為同時具有海洋文化和海絲文化的城市。北海要把握自身特點,圍繞海洋文化和海絲文化兩個元素,在做好保護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探索海洋文化和海絲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深挖其背后的人文內涵,講好北海故事。
促進全業態融合。
實施“文化+”“旅游+”戰略,推動文化、旅游及相關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培育新業態。統籌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和全域旅游發展,推進紅色旅游、旅游演藝、文化遺產旅游、主題公園等已有融合發展業態提質升級。加大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普查、梳理、挖掘力度,以文化創意為依托,推動更多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推出一批具有文化內涵的旅游商品。建立一批文化主題鮮明、文化要素完善的特色旅游目的地。支持開發集文化創意、度假休閑、康體養生等主題于一體的文化旅游綜合體。
北海文化和旅游產業現階段應以做大做強濱海旅游業為主攻方向,全力打造濱海旅游度假勝地、推動郵輪產業發展。進一步整合銀灘、潿洲島、廉州灣等濱海旅游資源,完善郵輪碼頭、旅游度假設施、運動休閑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豐富郵輪游艇、海上夜游、觀鯨潛水等特色業態,突出“海絲路”元素,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名城,建好湖海運河旅游風景道、向海大道旅游風景道、國家邊海風景道等旅游主干道。通過對北海市大健康和文旅產業示范區、集聚區的全域統籌,形成“灘島灣引領、江湖海聯動、景鎮路支撐”發展空間,促進資源稟賦延伸、增加文旅消費產品,提升發展內涵和質量。
促進文旅產業創新。
文旅產業受疫情影響發展滯緩,但同時也推動旅游產業業態的創新。要按照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思路,以文化做內容體驗、以旅游做市場營銷、以科技和金融做堅實支撐,把文化藝術全面融入“吃、住、行、游、購、娛”各旅游要素,不斷滿足游客多元化、個性化、人性化、親情化的需求,打造體驗導向型文旅融合景區。
“海絲首港”是北海市推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的具體范例。這是北海市新打造的一個重大文旅項目,總投資39億元,是以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合浦始發港為建設核心,集海絲文化體驗、全景交互式生活演藝、休閑旅游度假、生態旅游觀光于一體的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景區通過對海絲文化、南珠文化、漁俗文化等歷史文化進行充分挖掘,真實再現了千年前“海上絲綢之路”合浦始發港的繁華景象。《海絲首港·水與火之歌》設有“華燈初上、盛世首發、海上明月、波斯異域、羅馬使船、歸去來兮、萬船出港”七大演藝內容,游客可沉浸式體驗2000多年前始發港舟楫往來、商賈云集的繁榮盛景。
北海海絲首港景區將以“陸、海、島”為依托,創新多元建筑空間、融合海絲歷史、濱海風情、千年漢韻,為游客提供一場豐富的旅游體驗盛宴。
優化生態,提升品質。
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旅游開發時,要求大型項目開工要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保護生態環境。重點打造生態旅游產業,讓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提高環保意識,提倡、培育和發展文旅產業對旅游環境的改善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生態環境的保護是發展的基礎與根本,只有堅持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才能加快推動文旅產業的發展。
北海金海灣紅樹林是罕見地生長在市區的紅樹林,發育良好、連片大、結構較典型、保護完整。一百多種鳥類、昆蟲、貝類、魚、蝦、蟹、蛇以及稀有的中華鱟、沙蟲等在此繁衍棲息,具有極高的科考價值和觀賞價值。北海市因此提出了《關于推進生態立市的行動方案》。紅樹林生態保護區實現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全年通過各種公益活動,采取灘涂補種紅樹、鄉村綠化美化、生態景觀林帶等工程建設,步步推進金海灣“添綠”計劃,一年累計補種紅樹苗約8萬株、新增面積約100畝。該保護區堅持“旅游+生態”模式,成為推介北海“生態立市”的綠色窗口。
北海濱海旅游資源豐富,文化旅游發展前景廣闊,要抓牢海洋特色、深化文旅融合、豐富多元業態、提高文旅產品品質、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從而不斷為北海文化旅游發展注入活力,滿足人民群眾對更美好旅游體驗的期待。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旅產業不斷創新發展,將文化要素注入旅游特色化、品質化發展之中,打造更多更好體現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精品。北海有獨具特色的地域優勢和深厚的旅游文化資源,通過進一步挖掘海上絲路古港貿易文化、疍家客家民俗文化、南珠海洋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與旅游載體相結合,必定能打造出更多高品質的文旅產業項目和產品。
本文為《立足向海經濟提升北海文旅產業核心競爭力的研究》,2022年院級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22YKY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