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銳彬 廣州血液中心

2015年經濟轉型以來,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結構的適應性調整,以及相關制度和政策的創新已成為落實全面深化改革精神,應對“新常態”發展形勢的重要內容。經濟“新常態”主要是指深化改革、經濟方式轉變以及資源調配方式轉變等基本內容,在適應新常態的過程中,要圍繞著“新常態”為區域經濟和企業發展賦予全新的內涵。
“互聯網+”是現代化信息技術集成應用的重要產物,利用其集成化特點可以有效實現對資源的整合配置以及生產要素的匯總分析。比如,采用“互聯網+”技術的便捷性可以實現對縣域辦公系統的統一控制,從而將涉及行政、經濟等多個領域的相關內容實施融合與重組。
當前,各個地區的資源優勢存在明顯差異,相關管理人員要統攬縣域經濟全局,科學運用“互聯網+”技術推動當地城鎮經濟的快速發展。
在“互聯網+”技術影響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經濟活動行為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在信息時代背景下,人力資源、自然環境等要素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得到了根本性提升,這將全面推動縣域經濟在技術方面的變革。在信息技術持續發展創新的環境下,利用信息技術實現知識和技術的整合已經成為推動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比如,將縣域經濟的相關要素運用技術性資源整合的方式匯集成云資源,促使電子政務、快遞以及傳媒等行業實現現代化服務業態就是一項有價值的創新。
這樣的服務方式對地址的選擇存在特定要求,相關管理人員要科學認識“互聯網+”背景下的經濟發展方式,應用科學完善的發展舉措推動縣域經濟的創新發展。同時,要有效突破人們在傳統產業優勢方面的認識局限。各地縣域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和認識的不同導致經濟發展速度存在明顯差距,應該結合當地區位優勢充分展現“互聯網+”技術的作用,運用信息和技術的科學整合克服傳統產業發展方式中存在的障礙。
在第三次信息革命的影響下,各行各業呈現出差異性發展的現象,例如電子商務示范縣的出現會極大促進縣域城市的經濟發展,其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運用“互聯網+農業”推動縣域城市的經濟發展。在農業發展中科學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優勢被證明是一個有效的發展趨勢。例如,一些縣域城市結合自身地理位置特點和發展優勢構建農業網絡市場,在種、產、銷等各個環節中融入網絡技術優勢,從而有效實現農業和網絡一體化發展。
我國東西南北自然環境差異明顯,縣域城市自然資源各具特色,農產品也呈現出明顯的地域色彩。在農業經濟發展中,還會受道路運輸和市場推廣等情況的直接影響,其負面影響將會導致大量農產品滯銷、腐爛在地的現象,這將嚴重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落實,同時也與農民的豐產增收愿望產生明顯沖突。
當地政府要結合互聯網技術構建功能完善的網絡平臺,為農業提供專業性的技術指導,將相關信息進行科學整合,并提供農產品信息和銷售服務信息等基本內容,為農民構建符合當地自然環境條件的信息化網絡服務平臺。
在農業網絡信息化平臺建設中,還要將產品品種和氣候條件等內容作為農業綜合服務的重要內容,要保障農產品加工方式的針對性和專業性,為種糧大戶和農場在銷售渠道信息的獲取方面提供大力支持。例如黑龍江的五常大米和伊春地區的山貨經網絡認證之后得到了市場一致好評,為當地農產品信息的匯總和銷售渠道的拓寬提供諸多便利條件。
應用“互聯網+旅游”建設文化名城。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借助旅游業支撐經濟的發展,采用科學的發展措施推動旅游業快速發展,也是創造了諸多成功案例的發展舉措。改革開放初期,各地重點關注經濟的發展,但忽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均衡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當前的轉型發展,圍繞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發展理念創新經濟發展模式,已成為旅游行業發展的突破口。
就一些地區的發展情況來看,普遍存在著以環境為代價而發展經濟的急功近利現象,藍天白云的稀少化和霧霾的多樣化已經成為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環保目標的重要因素,惡化的氣候和環境條件將會給旅游業發展造成嚴重沖擊,導致旅游業發展資源出現消耗殆盡的現象。
所以,縣域城市在經濟發展和創新中要加強對旅游業的重視,政府方面需要積極落實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工作,將提升環境質量作為創新經濟發展舉措的前置工作內容,運用互聯網信息整合的功能實現綠色生態環境的有效提升。
同時,縣域城市可以結合自身地理位置和文化特點創建主題旅游城市,運用主題活動拓展推廣渠道,科學運用生態旅游開發項目改善縣域地區的生態環境,使優質的生態環境成為特色旅游景觀。政府在“互聯網+旅游”的發展方面要積極借助于互聯網的功能,保障文化發展戰略的科學落實。
我國具有源遠流長的發展歷史,不同地區的歷史文化遺存千差萬別,所以縣域城市在經濟發展中應該結合地域特色和文化資源構建適合當地特點的特色服務產業,合理運用互聯網技術加強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的推廣。同時,政府也可以將官方旅游網站作為當地特色的重要名片,運用專業性的人力資源團隊實現當地生態特色和自然景觀的科學整合,提升地域文化特色在國內的影響力。
縣域城市也可以與具有影響力的旅游網站合作,通過共贏的方式促進我國經濟的流通。例如,縣域城市可以運用“周末周邊游”的主題促進旅游業的發展,與多種官方網站和新媒體平臺進行合作推廣,通過旅游業的發展有效促進當地交通行業和餐飲等多個行業的快速發展,從而為當地民生提供重要支撐。
運用“互聯網+城市公共產品”的方式構建官方服務平臺。城市公共產品是為當地人們提供便利的重要資源,縣域城市在經濟發展中應該充分認識公共產品的重要性,通過“互聯網+公共產品”的方式全面優化城市公共服務結構,同時充分考慮經濟學中外部效應的特征,運用合理的措施實現1+1>2的效果。
縣域城市要為公共服務平臺的科學發展提供充足的公共產品。例如,城市基礎設施方面加強對公路、交通設施以及網絡的供應,通過各種硬件設備的維護升級保障公共服務平臺的科學發展,同時在網站建設中保障城市全覆蓋的效果。
通過城市綜合服務和實時管理的方式提升市政方面的批復效果,從而有效降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成本,為城市公共服務的發展提供充足的信息技術支撐。也是提升縣域城市服務能力的有效措施。
“互聯網+”技術不僅是實現信息化傳輸的有效技術,同時也是實現社會重構的重要技術,各種資源在互聯網+背景下都可以實現網絡配置,其網絡化管理的方式可以對各行業的經濟發展提供充足動力,各地縣域城市要結合“一帶一路”的發展目標,主動探索當地經濟發展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