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芳葉
隨著電商經濟的發展,農村電商快遞的發展讓農村地區生活發生改變,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新秀。如何發展農村電商快遞成為焦點話題。本文對農村電商快遞問題提出的背景意義、農村電商快遞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探究農村電商快遞發展對農民增收的促進作用,提出優化農村電商快遞發展的策略。近些年,我國的電商得到飛速發展,發展形勢向好,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電商快遞的迅速發展。然而對于農村來說,農村電商快遞的發展是農民增收的新力量。越來越多外出打工的農村勞動力逐漸認識到鄉村具有的無限潛力,一些農村大學生畢業后返鄉創業也助推農村電商快遞發展。新鮮血液流入農村電商行業,為行業提供人才支撐,破除這一阻礙農村電商經濟的最大瓶頸,通過電商行業帶動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1.“最后一公里”問題??爝f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一直是困擾物流的一大問題。在農村這個問題格外突出。根據對于農村地區的相關調查顯示,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在快遞最后一公里處于送貨難的狀態。農村地區很難跟城市小區一樣做到送貨上門,原因是快遞件數量少、用戶居住分散、相距距離遠等,這就導致了農村地區最后一公里問題格外突出。2.電商物流成本偏高。由于農村地區多數處于偏遠地區,村落分散且農村人口密度低,導致農村電商物流的下單成本要比城市物流成本高、快遞的配送不容易形成規模化。從某電商平臺了解到,平臺每單農村快遞單,要多付3-5元不等的附件費用。位于農村地區電商快遞的商戶增加了額外的運輸成本。3.農村快遞保管不當、容易損壞和丟失。在很多農村地區,快遞中轉點或者快遞驛站都是集中在鄉鎮街道的門頭房,沒有專門的倉儲中心。面積普遍小,加之工作人員專業知識缺乏,對于快遞件的保管和周轉管理不到,快遞的分類、取件和收件混亂,容易造成丟件和漏件的現象發生。有些特殊易損件,由于保管、存放和轉運過程的不當,極容易造成快遞件的破損發生。4.農村電商的快遞數量比較小。通過對于農村電商和農村居民的調查了解,農村電商多以小而散的電商小商戶為主。這些商戶每天的銷售量往往比較少。再者,農村居民對于電商網購的習慣還未形成,習慣于鄉鎮商業街和鄉鎮集市購買。這也是造成農村電商快遞數量少的重要原因。5.農村電商專業人員缺乏。由于農村經濟和城市經濟的差距,導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知識青年到城市發展?,F在農村電商快遞的從業人員多以當地農民為主,主要以個體和家庭經營為主。對于電商快遞這種信息化程度高的行業來說,農民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嚴重影響了行業的發展。即使對口專業畢業生回到農村從事電商工作,也因工資待遇等問題離開。6.農村快遞基礎設施的落后。在農村、鄉鎮由于業務量少,無法形成規模化,大的投資難以形成快速的經濟回報,所以很多快遞公司不愿意在農村地區投入過多的成本。這就造成了農村快遞基礎設施的落后??爝f中轉點沒有嚴格完善的倉儲,新鮮農產品容易腐爛。快遞的運輸工具多以私家車、農用車、小型貨運車為主。在運輸標準化東西的時候,容易造成商品的磨損。
1.政府出臺農村電商快遞政策規范管理。政策對于行業發展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農村電商快遞作為新興產業,當地政府應該及時發布相關政策,對行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行業規范和政策性鼓勵。打造農村電商快遞行業樣板,在農村地區加以推廣,實現對農村經濟的促進作用,增加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2.加強崗前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政府和當地快遞企業,應該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提升從業人員信息化水平。知識薄弱的農民可以崗位轉換,從事快遞分揀工作,既不需要多專業的知識,又帶動就業增加收入。同時,要對從業人員進行必要的法律法規政策學習,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防止快遞件的丟失、客戶信息的泄露。從而保證農村電商快遞的安全性、可靠性。再者,以高薪和優福利吸引專業人才返鄉就業。3.利用信息化技術、多家快遞合作,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信息化要求快遞配送人員要利用好大數據和即時通信,進行合理的配送安排。同時還可以整合多家快遞公司,實現配送最后一公里的“合作”,同一鄉鎮或者村的快遞由一家配送,從而降低企業成本。4.加強基礎設施的最優化投入。完善農村快遞網點的優化,在符合鎮村規劃的條件下,建立倉庫中心實現智能化管理。建立信息化平臺,對各個網點進行規劃引領。加強縣鄉村三級農村快遞體系建設,優化運輸路線,降低運輸成本?;A設施最優化投入能夠滿足農產品保鮮運輸,增加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同時,有助于農村電商快遞規模化發展,為鄉村產業振興奠定基礎。
引用出處
[1]鄭輝.完善我國農村電商物流體系[J].宏觀經濟管理,2022(09):62-68+82.DOI:10.19709/j.cnki.11-3199/f.2022.09.001.
[2]丁玉嬌,常相全.山東農村電商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模式研究[J].物流技術與應用,2020,25(S1):76-79.
[3]杜蕓,楊雙霞,謝春錦,張瑜靜.中部地區農村電商快遞發展困境研究——以荊州農村為例[J].全國流通經濟,2020(18):9-10.DOI:10.16834/j.cnki.issn1009-5292.2020.1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