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軍笑
公共交通一直是一項重要的公共服務產品,提升公共交通水平,方便老百姓出行,成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城市公交系統的建設是我國公交系統優先發展的戰略載體,是治理城市交通擁堵的重要途徑。近些年我國在公共交通建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從公共服務視角下探析公共交通的問題,實現公共交通由建設型向著服務型轉變,由單一主體向多元共治轉型。提出優化策略實現公共交通更好地服務于人民,實現公共交通服務水平的提升。目前我國公共交通建設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與之相比,公共交通的升級與老百姓生活匹配度并不高,公眾的出行并不是很便宜,公共出行依然有很多的問題存在。這就要求公共交通要從基礎設施建設轉向服務性供給轉變,由單一主體向著多元主體治理轉型,由關注城市發展向關注人民的發展轉型。因此有必要聚焦我國公共交通所面臨的問題,從公共服務視角下分析背后主要原因。深入探究我國公共交通發展的轉型原則和目標,實現公共交通向著服務性轉變。
1.公眾出現與公共交通供給的矛盾。根據公共服務公共理論,公眾的出行與公共交通的公共之間不平衡,是造成公眾出現不便,交通擁堵的直接原因。公共交通的發展,要以解決公眾出現為目的。公共交通對于人們生活需要相矛盾,就導致了人們出行的不便,為了方便公眾不擇不選擇自駕或者乘坐出租車、網約車等出現方式,這就進一步導致了交通擁堵的情況。面對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推進,人們的出勤次數增多,通勤的距離不斷延長,出行需求不斷增加,與公共交通供給直接出現越來越多的矛盾。2.公共交通與私家車直接的矛盾。城市道路當中最主要的交通出現方式包括公共交通與私人交通兩大部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私人交通出現方式進入到老百姓生活中。私人公共交通主要包括自行車、摩托車車、電動車、老年代步車、汽車等,隨著數量逐年的增加,與公共交通造成了競爭態勢。公共交通出現方式運量大、低碳環保,但是機動性差,無法實現點對點到達。而私人出行方式靈活、機動性強,容易實現點對點的出現,但是容易造成交通擁堵現象的發生。3.公共建設與公共管理之間的矛盾。目前我國的公共交通建設普遍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矛盾。盡管城市當中進行了大規模的公共交通設施建設和道路改善,但是缺乏公共交通管理,無法實現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水平的同步提升。導致很多公共交通線路上座率不高、運用成本高、效率低、服務意識差等問題。無法發揮公共交通的最大效益,對于公共資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費、
公共服務視角下來審視公共交通建設和發展,能極大滿足老百姓的需求,實現公共交通資源的利用。在公共服務視角下要以滿足百姓需求,實現公眾出現方便問基礎。1.政府主導。公共交通作為一項重要的公共服務產品,政府作為公共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公共交通的改善應該以政府為主導,多部門協同。政府應當從公共交通建設的頂層設計,做好統籌與協調。首先,要做好公共交通的規劃引領,密切公眾的出行與城市公共交通建設緊密結合,以滿足公眾出現需要為前提,實現公眾出行需求與公共交通服務供給的平衡。其次,創新公共交通扶持與私家汽車限制,政府多方位扶持公共交通服務與政府購買公共交通服務方式增加服務供給,限行、限停等方式限制私家車的出行來緩解公共交通供給的通勤速度,實現公共交通的便捷性。2.公眾參與。依法保障公眾權利,讓公眾積極參與到公共交通建設和規劃當中,讓公眾具有發言權、表達權、監督權,實現公共交通發展真正能夠滿足公眾需要。在公交站點的優化、選址、公交線路的規范當中多聽取群眾建議。強化公眾在公共交通建設當中的主體意識,明確公眾才是公共交通的使用者。拓展公眾參與渠道,廣泛聽取公眾建議,調動公眾參與,多方協調,推動公共交通向著公眾服務方向的發展。3.社會多方協同。公共交通服務的優化和完善一定不是僅靠政府和公眾就可以實現公共服務的優化,一定是社會各個組織一同努力,出謀劃策的結果。首先,要完善公共交通的市場機制,讓有能力社會力量成為到公共交通發展的重要力量,適度整合公共交通服務的主體,有利于提高服務的效率和能力。其次,要健全績效評價機制,公共交通作為公益性、公共性服務產品,公眾的體驗度決定了公眾參與度,因此公眾的滿意是作為公共交通服務水平的重要依據。以人民滿意為標準強化公共交通服務意識。
引用出處
[1]楊佳璇,運迎霞.社會治理視角下的公交都市建設轉型探析[J].學習與探索,2022(10):39-45+190.
[2]毛保華,王敏,何天健,陳海波.城市公共交通服務水平研究回顧和展望[J].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22,22(01):2-13.
[3]蘇世亮,趙沖,李伯釗,亢孟軍.公共交通導向發展(TOD)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OL].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1-21[202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