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丹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
新文科建設要求高校應立足文科教育發展與文科人才培養歷史經驗,深入研究新文科建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明確新文科建設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定位,立足服務國家軟實力提升和文化繁榮發展新需求,明確新文科各專業換算重點難點問題和人才培養目標,將新文課建設經驗融入專業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體系中,實現以新文科建設帶動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科建設。在應用型本科院校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應根據新文科建設要求,以學生應用能力為核心,旨在培養服務、管理、建設、生產第一線的應用型專門人才,教師要區別于構建學術型本科的課程體系,而是突出“應用”,要求教師以學科知識為支撐,以培養技能為核心,將素質培養、學科知識講授等融合于能力中,以實際技術活動項目為線索來設置課程。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加強實踐課程的設置,突出學生實習、實訓等,本文結合實際情況就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與應用展開探討。
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專業主要培養財務管理應用型人才,所以,應設置科學、完善的應用型課程。但就目前高校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情況來看,應用型課程的設置偏少,屬于應用課程的通常只有財務報表分析、數據庫管理系統應用、會計電算化、管理信息系統、企業管理綜合模擬實驗等[1]。時代在進步,企業的財務管理事務也越來越煩瑣、復雜,更加精細化,如運用了新理念、新技術等,這都需要學生及時了解和掌握,這樣才能適應社會。但縱觀當前高校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情況來看,教材內容滯后是一個突出的問題。究其根源,教材從編寫到審核、印刷再到發行,中間有一個較長的時間周期,若是教師一味地照著教材給學生講述財務管理知識,相應地,教學內容也會表現出滯后性,學生學習的財務管理知識與技能也會滯后于社會的發展,無法滿足崗位需求。
目前,很多高校的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教學中,教師仍然沿襲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即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擁有絕對的掌控權,而學生處在被動的位置上。雖然采取這種教學形式可以讓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快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財務管理知識,但很多學生僅限于“記住”卻不理解,教師也無法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教學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創新思維、綜合分析能力的形成均受到限制。
應用型課程與學術型課程不同,肩負的人才培養任務也是不一樣的,相對來說,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專業的教學更應側重于實踐教學。但就目前高校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情況來看,很多高校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是模仿學術型財務管理課程或普通高校財務管理課程而設置的,教師在教學中也偏向理論知識的講授,忽視了對學生的實踐教育[2]。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學生雖然儲備豐富的財務管理理論知識,但是實踐能力較差。這樣既不能滿足應用型課程的人才培養需求,也難以滿足學生的就業需求。
目前,我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課程的考核主要以書面考試為主,部分教師甚至將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唯一考核與評價的標準。在這樣的考核評價背景下,高校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掌握考試要考的內容,而不注重對財務管理知識與技能的理解。這種以書面測試為主要評價方式,以測試結果為主要評價依據,以教師為唯一評價主體的考核評價過于片面。不利于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掌握,也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與應用能力的形成,這會阻礙應用型課程體系的構建。
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可以按照必修與選修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專業與拓展結合的原則構建,以引導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以及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為目標來設計課程。學術型課程注重學科知識的縱向整合與延伸,而應用型財務管理課程不同,它更注重多學科的橫向綜合,強調課程知識服務企業需求、解決實際問題的作用。因此,在構建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時,教師應秉持著學用結合、實操為主、理論先導的原則,弱化財務工程、會計理論等具有較強理論性的課程,而適當地增加實踐教學課程比例,如ERP 模擬實驗、證券與期貨綜合實訓、企業風險管理綜合實訓、財務管理綜合等[3]。除了協調好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比例以外,還要協調好必修與選修課比例。一般來說,應合理統籌財務管理專業核心知識,作為必修課程,而選修課程通常作為專業理論與技能的強化,所以需要根據工作崗位需求與實際環境變化作出調整。比如偏向金融就業方向,可以增設外匯理論與實務、期貨與期權、投資銀行學、資本運作、個人理財等選修課程,而偏向會計崗位就業,可以增設會計法規與職業道德、稅收籌劃、資產評估、審計學等選修課程[4]。最重要的是,教師應實時更新教材內容。具體來說,教師應與時俱進,及時了解當前社會對財務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財務管理崗位特點等,立足真實的工作環境開發課程資源,以此作為教材內容的補充,而對教材上已經過時或不適用的內容則合理刪減,以此保證教材內容的先進性、科學性,為培養財務管理應用型人才奠定牢固的基礎。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傳統課堂上教師采取的“講解-接受”式教學法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無法滿足當前教育形勢。知識的傳遞具有單向性特點,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教師“一言堂”,完全主宰了課堂。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學習主動性以及創新思維完全被限制。為了培養應用型財務管理人才,教師必須摒棄傳統教學形式,不斷增強與時俱進的意識,通過創新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能動性,將學生的內在潛能最大限度激發出來。
例如,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引入真實的企業環境,在真實環境中,依據專業相關課程的工作內容開展業務處理,達到真學、真做、掌握真本領。運用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具有情境性、趣味性等特點,教師可以通過案例教學的方式,把企業真實的工作任務轉化成課程內容,把工作過程系統化地引入課堂,將晦澀難懂的財務管理知識變成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的知識,促進學生理解。比如為了提升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崗位認知水平,教師可以研究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在畢業后主要從事哪些工作崗位以及當前社會對財務管理人員的具體要求等,再選擇合適的案例,以形象、生動的案例形式給學生呈現這些理論知識。讓學生清楚地知道財務管理人員要具備哪些基本素質、國家對于財務人員與財務的管理方式、社會經濟環境對財務的影響、財務管理工作中涉及的相關技術與法規等。教師用形象的案例去分析,幫助學生儲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如《成本與管理會計I》課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成本核算的方法設計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等項目,每一個項目包括設置成本核算賬、生產費用的歸集與分配、完工產品與在產品成本計算、成本報表與成本分析等工作流程,教師用企業真實流程引領學生進行企業成本核算的學習,幫助學生了解成本工作過程、熟悉成本核算方法,提升學生成本核算技能。
又如,小組合作學習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設置問題或任務,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探究、交流。這可以打破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既可以鍛煉學生思維,還能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學會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問題,對于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操作能力有重要意義。如教師可以根據財務管理過程設計財務預算、投資、籌資、營運資金管理、利潤分配管理等項目,每一個項目包括任務劃分、知識準備、問題解決等,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個項目[5]。這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財務管理知識的理解,還能鍛煉學生綜合運用財務管理知識處理、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經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認識到團隊力量之大與個人力量的渺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合作精神、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責任意識等。
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專業的課程教學不同于普通高校財務管理專業教學,教師除了傳授學生理論知識以外還要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主要分成三個部分:①財務管理專業能力。如初級財務管理人員需要具備的專業能力包括財務報表分析、成本核算與控制、稅費的申報與計算、會計檔案管理、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等;中級財務管理人員需要具備財務狀況分析、稅務籌劃、證券投資管理、財務規劃、融資方案的設計與實施等專業能力;高級財務管理人員需要具備制定相關財務制度、政府與投資者關系管理、風險管理與控制等專業能力[6]。②一般職業能力。這類職業能力具有可遷移性、普遍性等特點,包括使用外語或計算機等基本工具的能力、社會能力、適應環境能力等,還包括職業判斷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③職業道德素質。這是財務管理人員職業能力的基礎,即在工作中肩負的職業責任,包括廉潔自律、愛崗敬業、遵紀守法等,能夠從職業利益、社會利益角度履行工作職責并進行職業判斷。如《成本與管理會計I》課程,教師不僅要對學生成本工作崗位上專業共性態度點嚴謹守信、公平守法等進行實務考核,還要注重成本崗位重要態度點節約成本、邏輯縝密、尊重規則、守正創新等方面進行行為表現的考核。
要想讓學生形成這些能力與品質,僅僅依靠理論教育是不夠的,還要加強實踐教育。普通高校財務管理教學中,實踐課程通常被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而很多學生在最后一個學期已經忘記了部分理論知識內容,所以實訓效果不盡如人意。應用型本科院校構建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可以通過“1+3”的形式加強實踐教學。具體如下:第一年度,教師主要指導學生學習財務管理專業的基礎知識,讓學生理解并接受,為接下來培養學生財務管理應用能力奠定基礎;第二年度,采取模擬實訓的教學形式,根據財務管理需求設置崗位,讓學生嘗試獨立完成崗位的工作內容,如薪酬核算、固定資產核算、出納等,培養學生財務管理崗位的適應能力,加深學生對財務管理理論知識的理解;第三年度,通過工商管理學科、經濟學的拓展學習,采取實地實習與模擬實訓相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從整體上學習并掌握財務管理崗位技能;第四年度,教師可以采取頂崗實習與就業崗位相結合的原則,讓學生去對口專業崗位進行實習,引導學生將所學習的專業理論知識與企業真實業務有機結合起來,而企業財務管理人員與院校教授共同擔任指導工作,設置合理、科學的考核標準,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融入職業道德與素養。
在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教師應認識到考核評價的重要性并科學實施。根據應用型課程的人才培養需求,教師在考核評價時應注重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考察,還可以在課程成績中納入學生獲得的會計職業技能證書。堅持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不僅要看學生取得的證書以及在考試中取得的成績,還要考查學生運用財務管理專業知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習態度等。
綜上所述,應用型課程與學術型課程不同,也與職業技術院校的課程不同,財務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不僅要體現應用性,服務社會發展與地方經濟,還要有一定的理論探索,以此提升學生創新意識與理論水平。教師應清楚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規格與專業培養目標,構建合理、科學的課程結構體系。現如今,高校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還存在諸多問題,教師要加強審視并根據人才培養需求做出調整,包括教材內容、教學方法與形式的調整等,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既有扎實理論基礎又有較強實踐能力的財務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