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三盛幼兒園 于金蓮
曾經很多次,我這樣追問過自己: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后來成為了一名教師,這種追問便呈現出另一種形式:教師是誰?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師?怎樣才能成為真正的教師?這種靈魂追問一度困擾過“我”以及“我們”,直到我讀了成尚榮先生的《兒童立場》一書。是啊,只有站在“兒童立場”,方能做一名智慧型教師。

“兒童立場”是什么?沒有遇到這本書之前,我對它的感覺如同歌曲《傳奇》里唱的一樣:“想你時你在眼前,想你時你在天邊,想你時你在腦海,想你時你在心田……”“兒童立場”就像一個縹緲的存在,但真的是那樣嗎?兒童是教師的教育對象,要找到兒童立場,首先得知道教師是誰。成尚榮先生給出的答案讓人耳目一新,甚至有點受寵若驚——“教師是派到兒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
“使者”二字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教師的定位問題。在《晏子春秋》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彰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的尊嚴,這個故事就是“晏子使楚”。故事告訴我們,作為一個“使者”,到了另一個國度也許會遇到一些麻煩,甚至一些棘手的事,當然也包括一些棘手的人,教育工作中更是如此。“晏子”給教師做了智慧的榜樣。其次,“派到兒童世界去的”,似乎回答了“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的哲學問題,即教育派教師出使兒童世界,并蘊藏了出使的目的——讓兒童成為最好的自己。再次,去到兒童世界,那是一個真實的、立體的世界,成尚榮對教師的定義讓我原本對兒童立場的縹緲認識一下子有了全新的落腳點——兒童用語言、行為表達著“我的世界我作主”的立場,以前我可以選擇視而不見,但讀了這本書,我認識到幼兒教師需要用“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境界沉浸到兒童世界里,放下身體的高度、思想的高度、年齡的高度。
我開始處處研究兒童、發現兒童、了解兒童,然后慢慢打開通向兒童秘密的大門,尋找到屬于教師的“兒童立場”——把兒童當“主語”,一切從兒童出發,真正想兒童之所想,為兒童之所為,把兒童發展當作評判教育的根本的、唯一的尺度和原則……我甚至重溫童年,試圖做回兒童,因為教師設想自己是兒童,才能走近兒童;教師設想自己是長大的兒童,才能提升兒童,這只是向智慧型老師邁出的第一步。
如果說找到并構建“兒童立場”,還只是理論層面的事,那么如何讓“兒童立場”運用到實踐中,并堅守“兒童立場”則成為實踐層面經常遇到的現實問題。對此,書中又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建議——運用故事。因為教育行為是“兒童立場”的載體,一個個教育行為,包括一個個教育事件,其實就是一個個教育故事。做智慧教師的第二步應當是成為一個會講故事的人,一個有故事的人,才是一個會創造故事的人,這樣“兒童立場”才會萌芽、生長。




做智慧型教師的第三步就是把“兒童立場”的故事寫出來。成先生的話又一次驚艷了我——“寫作讓故事沉寂,也讓故事沉淀,正是在這種沉寂與沉淀中,兒童立場才從深處顯露出來。原來略顯模糊的會慢慢清晰起來,原來略顯表面的會漸漸深刻起來,原來略顯分散的會越來越聚焦。”總之,寫作不僅讓“兒童立場”有了高度與深度,還讓教師散發出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