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淑雯(閩西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龍巖 364000)
2021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1]中明確指出要完善“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機制,基于生產實際和崗位需求設計開發模塊化、系統化的實訓課程體系,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崗”是對接職業標準和工作過程[2]的真實情境崗位;“課”是模塊化、系統化的課程體系;“賽”是各類職業技能大賽;“證”是1+X證書制度下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是課程學習質量的行業檢驗。“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是職業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對于我國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3]。
截至2023年7月31日,在中國知網平臺上以“崗課賽證”“崗課賽證育人”為主題詞進行檢索,可搜索到1 018篇相關文獻。尤其是2021年全國職業教學大會上提出“崗課賽證”綜合育人之后,國內越來越多的職業院校對此展開了實踐探索,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目前,“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機制的探索與實踐主要集中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課程建設兩方面。在“崗課賽證”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中,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課證融通”模式、金華職業技術學院“賽教融合”模式、山東職業學院“賽證課相通”模式取得了較好成效,通過改革實現產業增值,為學校、教師、學生賦能,曾天山[2]將以上三個典型案例進行了推廣。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4]在“崗課賽證”的基礎上融入實習實訓和創新創業等元素形成了“崗課賽證訓創”綜合育人模式,以期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5]通過“課程重構”實現以崗定課,通過“教學創生”實現賽證促學,通過“評價賦能”實現“以評促改”,從根本上解決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導向和路徑問題。閩西職業技術學院[6]現代物流管理專業近年來通過重構“賽教融合”的課程體系、深入推進“三教改革”、完善課堂評價等實施路徑實現了“賽教融合”,有效推進了職業教育改革。
在“崗課賽證”融通的課程建設方面,研究的重點是構建與對標崗位融通的課程體系。馬玉霞[7]提出要從厘清“崗課賽證”融通的邏輯出發,以職業能力成長為主線重塑課程體系,并建議采用分層次多場景的教學模式助力課程實施。鄧德艾[8]以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以“CBE”及“DACUM”課程開發方法為理論基礎,通過“以職業能力需求為導向,以職業活動為單元組織課程”的思路開展“崗課賽證”融通的課程設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陳鐵友[9]則將“崗課賽證”綜合育人落實到具體的在線精品課程建設與實踐中,重構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課程內容,形成了突出職教特色的在線精品課程建設模式。
通過梳理發現,“崗課賽證”相關研究熱度仍然處于上升趨勢。近年來,職業院校在探索“崗課賽證”綜合育人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仍然存在諸如“崗課賽證”中如何將崗位與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緊密銜接,如何以“1+X”證書制度為抓手實現“崗課賽證”綜合育人,如何將教學評價機制與職業能力評價標準相融合等問題,值得相關研究人員進一步的探究。
在“1+X”證書制度下,確定“崗”、構建“課”、融入“賽”、對接“證”是實施“崗課賽證”育人機制的要點。確定“崗”是育人機制的根本點。遵循行業、企業的崗位要求和職業標準,科學梳理關鍵崗位的職業能力是“崗課賽證”育人機制的邏輯起點,是課程體系構建的依據。這也就意味著學校必須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將生產過程與教學過程緊密結合,從而實現校企“雙元”育人。構建“課”是育人機制的關鍵點。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依托于“崗課賽證”融通的課程體系。根據關鍵崗位的工作流程、典型工作任務重構課程內容,可以更好地對接并滿足行業企業崗位的需求。融入“賽”是育人機制的主要抓手。大賽的標準源于行業企業,融賽于課,以職業技能競賽為契機,促進賽教融合、學賽結合,把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引入教學實踐中是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有效途徑。對接“證”是育人機制效果的評價,是“崗課賽證”育人機制的邏輯終點。“證”主要指的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課”“證”融通,通過職業技能認證能夠客觀地評價學生對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實用性,同時也決定了1+X證書制度的實施成效[10]。
“崗課賽證”育人機制以行業或企業的崗位技能需求為導向、以職業標準為依據構建模塊化的專業課程體系,將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從而解決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與企業需求相脫節的問題。積極推進產教融合,探索校企“雙元主體”育人模式是深化校企合作的落地舉措,是實施“1+X”證書制度試點的重要內涵,是實施“崗課賽證”育人的有效途徑。以閩西職業技術學院現代物流管理專業為例,學生在第五學期進入企業真實工作環境中進行崗位實踐,通過工學結合教學模式與實際市場中對現代物流管理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保持同步,以提高學生就業對口率。從2023屆物流管理應屆畢業生頂崗實習崗位統計數據來看,從事物流專業相關崗位的同學占85%,比2022屆提高了一倍。
基于“崗課賽證”育人機制的課程體系開發,需要從典型工作崗位的工作過程出發,設計系統化、模塊化的課程。典型工作崗位的確定可以通過畢業生調研、在校生調研、用人企業調研、專家座談等方式進行,通過對教育部發布的專業標準進行全面梳理,基于本專業的職業面向、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畢業要求等關鍵要素進行科學定位。參照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和專業教學標準,將物流管理1+X職業技能等級認證的考核標準與智慧物流職業技能大賽的標準融入課程中,重構課程模塊,開發構建“底層:通用能力——中層:關鍵能力——高層:拓展能力”三階遞進式課程體系。“底層”通用能力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基礎管理理論知識為主,包括管理素養、市場營銷、財稅、經濟學基礎等方面的知識,同時也是專業群內的共享課程。“中層”關鍵能力課程立足于專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形成專業方向模塊課程,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技能,包括現代物流管理技能模塊、智慧物流儲配技術技能模塊、生產物流管理技能模塊、國際物流與貨運代理技能模塊。“高層”拓展課的設置以保障學生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理念,在專業群內設置可以拓寬專業領域的橫向模塊或者難度遞增的縱深模塊以及特色模塊供群內各專業學生靈活選取,從而增強其就業創業本領。
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是提升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水平的基礎。職業院校要將教學評價貫穿于教學活動全過程中,通過建立由教師評價、學生評價、企業評價、1+X評價組織認證組成的“四方融合”教學評價體系,融合“崗、賽、證”評價標準,全方位、多維度地對教學質量進行檢驗。在物流管理1+X證書制度試點背景下,評價機構在考核大綱中明確指出需要考核的技能點及標準,這為現代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評價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同時,依托第五學期校企“雙元主體”育人改革,將學生通過參與“X”職業技能考核獲得的學習成果運用到企業實踐中,將校內評價與企業評價有機結合,建立長效反饋機制,實現“以評促改”。通過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及時滿足產業結構升級對物流專業人才的需求,保障人才培養的質量。
將技能競賽與人才培養有機融合是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徑。以“技能競賽”為抓手,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突出專業核心技能培養,將技能競賽融入人才培養方案、融入課程體系、融入課程標準、融入教學過程、融入教學評價中,全面推進教學改革的實施。通過項目化教學、實踐教學、技能競賽、創新創業項目等形式組織教學,構建“教、學、做、賽、創”一體化教學模式,形成五維協同的技能訓練框架,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養,有效地提高教學成效。
學生參加職業技能等級認證是檢驗學習成果的有效途徑之一。“課證融通”將考核標準和內容融入專業課程中,實現了教學內容與崗位技能的良好對接。通過“育訓結合”提高了學生職業技能水平。閩西職業技術學院自2019年成功申報全國首批物流管理1+X職業技能等級認證試點以來,已有200余名學生參加了中級考核,考核通過率由首次通過83%提升至2023年100%通過,平均通過率為95%,位列全國前列。物流管理1+X職業技能等級認證考試的檢驗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職業技能,增強了其就業競爭力,為學生更好地適應企業崗位需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教”改革,教師先行。關注教師隊伍成長是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教師可以通過積極參加培訓,提升自身基本素質;通過參加教學能力競賽,創新教學方式;通過參加企業掛職鍛煉,增強實踐能力。現代物流管理專業可以通過引進行業內的能工巧匠,不斷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數字賦能,借助信息化手段開展項目式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優化教學成效。自物流管理1+X職業技能等級認證試點以來,教師隊伍成長顯著,在教師教學能力比賽及指導學生參加職業技能競賽中成果豐碩。其教師團隊指導學生參加省級職業技能競賽榮獲三等獎7項,專業教師團隊參加省級教學能力比賽獲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取得了現代物流管理專業在該賽項成績的零突破。
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切入點,緊密對接區域物流行業發展,構建“雙元主體”育人模式。學校與當地的煙草物流、順豐速運、中外運物流等物流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將第五學期課程中的崗位實操訓練植入校外實訓基地開展實訓項目,實現了“崗—課”深度融合,學生通過“學中做、做中學”切實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身技能水平,實現了現代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高質量培養。其中,煙草物流、順豐速運兩家企業還在學院專門設立了專項獎助學金,鼓勵扶持物流專業學生扎根于物流行業,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成效顯著。
課程建設是實施“崗課賽證”育人機制的關鍵點。“賽教融合”“課證融通”的核心在于課程資源的建設。合理利用校企“雙元主體”育人改革、教師企業掛職鍛煉、“二元制”“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改革等成果,是校企共同開發符合行業企業需求與學生職業發展的課程資源。高校應該充分融合“崗課賽證”,運用信息化技術打造多場景、多交互的數字化課堂,構建立體化專業教學資源。同時,高校應探索校內課程與專業技能培訓的有機融合,搭建專業資源共享平臺,為物流業從業人員繼續深造和能力提升提供機會與條件。
1+X證書制度自2019年實施以來,在推動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人才與崗位的適應性。但是用人單位對“1+X”證書的認可度有限,因此,在校學生、在企職工、社會人員等群體考取“1+X”證書的積極性不高,并缺乏主動性。“1+X”證書制度為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提供了一次良好的機遇,學校可以通過加強校企合作,以推進試點工作為契機,借助各方平臺加大宣傳力度,以提高證書的認可度。高校還應以高招擴招、二元制招生為契機,在做好物流管理學歷教育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物流職業技能培訓,提升知識技能水平,拓展就業崗位,提升就業質量。
“崗課賽證”育人離不開企業的參與,因此必須持續推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校企資源,共建產教融合實訓中心。依托實訓中心,引入優質企業,可以搭建實際工作情境,打造符合生產實際的實訓基地。依托實訓中心,專業教師可以在其中參與實踐鍛煉,從而提高職業素養和專業實踐能力。依托實訓中心,引入行業的最新需求,動態化調整可以使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對接,打造出校企共贏的良好局面。通過“共建、共融、共育、共研、共享”的校企雙元育人模式,可以適應智慧物流發展培養人才的需求。
總之,“崗課賽證”育人機制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新的職教發展要求下,職業院校以“1+X”證書試點為抓手,探索校企“雙元主體”育人機制,開發群內“三階遞進”課程體系,建立教學“四方融合”評價體系,構建專業“五維協同”技能框架,在“崗課賽證”綜合育人的實踐中,提高了職業教育人才的培養質量。在此背景下,職業院校應該持續推進產教融合,積極深化“三教”改革,以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為目標,融“崗”“賽”“證”要素于“課”中,構建“崗課賽證”融通的人才培養機制,以期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