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麗 嚴志 郭昊



摘要:中國農業發展步入了新時代,消費領域取代生產領域成為制約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這一背景下,高效的現代化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便顯得更為重要。農產品的流通效率直接影響鄉村振興水平、農業產業現代化以及“三農”等關乎國計民生的問題,鑒于此,文章構建農產品流通效率評價體系,基于2010—2020年中國各省級行政區的面板數據,構建指標體系,采用DEA模型和GIS軟件對農產品流通效率的時空分異進行研究。結果表明:2010—2020年中國農產品流通效率逐年提升,且整體存在時空分異,不同年份東中西部差異不同,且差距隨著時間變化明顯縮小,平均來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空間特征,但是仍然未達到效率最優狀態,以此為基礎,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DEA模型 農產品流通效率 時空分異
*基金項目:重慶教委社科項目“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轉型升級與綠色發展的耦合機制研究”(20SDGHI108;);重慶社科規劃項目“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慶商貿流通業創新發展的激勵機制研究”(2018PY15);國家社科基金“數字技術推動下的零售企業高質量發展研究”(20BJY183)。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作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關鍵組成部分,現代化農產品流通體系的高質量發展對于農業現代化有著重大意義。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浪潮下,黨中央國務院相繼出臺了《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意見》《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等文件,進一步明確了構建現代化農產品流通體系、培育流通主體工作方向。但是根據統計數據,2020年中國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為300.1萬億元,農產品物流總額4.6萬億元,占比僅有1.53%,與同時期全國農業及其相關產業附加值占GDP比重的16.47%相去甚遠,說明中國農產品流通仍然存在諸多限制。
除此之外,受限于經濟發展水平、農業資源稟賦等多重因素,中國農產品流通效率在整體上還呈現出較為明顯的東中西部地區差異現象。鑒于此,測度中國不同省級行政區間農產品流通效率的時空分異,并找到分異產生的影響因素及其影響權重對于縮小差異、促進區域協調、提升中國農產品流通效率,并最終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與鄉村振興等目標有著重要意義。
農產品流通體系是一個由農產品流通主體、農產品流通客體、農產品流通模式及農產品流通支持系統等多要素共同構建而成的復雜協作系統,是農產品流通效率水平的決定性因素。
(一)農產品流通主體態勢
農產品流通主體所指的是參與農產品由生產領域到消費領域的轉移過程中并獲取收益的個人或組織。農產品流通主體往往又因為作用不同被劃分為交易型和服務型。交易型主體囊括了諸如農戶、農場、農業合作社、農產品采購及批零企業等主體;服務型主體則是諸如物流運輸、包裝加工、批零市場、倉儲冷鏈、供應鏈金融、信息服務等類型組織。這些主體通過互相合作共同構建起了農產品流通的鏈條式協同網絡。
(二)農產品流通客體態勢研究
農產品流通客體指農產品本身,包括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文章將所研究的農產品定義為初級農產品,剔除農副產品及深加工產品。中國農產品產量在2010—2020年出現提升迅速,總體增長率達到20%,其中水果、禽蛋和水產等鮮活農產品增長最快,分別為43%、25%和22%(中經網統計數據庫,2020),這意味著鮮活農產品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展,對于物流運輸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戰。
(三)農產品流通模式
農產品流通模式指的是農產品由生產端向消費終端流動所采取的路徑,部分或全部農產品流通主體參與其中,扮演服務支持或交易的角色,通過文獻梳理可以發現,中國目前存在六種主流農產品流通模式,分別是直銷模式、龍頭企業模式、農超對接模式、電商模式、農產品經紀人模式和批發集采模式。前四者可以看作是從生產端到消費端直供的“短鏈條”模式;后二者則是有多方主體參與的“長鏈條”模式。從實踐來看,以“農超對接”等訂單模式與全鏈路數字農產品供應鏈的“盒馬村”模式正在蓬勃發展,為農產品流通效率提升奠定了基礎。但不可否認的是批發集采模式依然是中國農產品流通模式的主體與主流。
(四)農產品流通支持系統
農產品交通支持系統包括交通運輸設備系統、農產品交易市場和農村信息化水平三個方面。交通運輸是支持農產品流通的基礎系統,中國地域廣闊,農產品流通面臨著運輸的巨大壓力,近十年來,中國海陸空運輸體系不斷完善,鄉村振興推動了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交通總里程增長了80%多,為農產品流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農產品交易市場是農產品集散、結算與價格形成的重要場所,經營模式以批發為主,按照經營范圍可以分為農產品綜合市場和農產品專業市場兩種。伴隨著信息化革命的開展,電商已經成為促進農產品銷售、打造農產品品牌以及推動農產品流通的重要渠道之一。中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在過去五年呈現上升趨勢,且在2019年迎來快速增長。同時,農產品流通數字化水平也影響著流通的效率,根據CNNIC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中國農村網民數達2.97億,互聯網普及率59.2%。
本文基于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自2010至2020年的面板數據進行農產品流通效率的時空分異測度分析,由于決策單元所處的外部環境將隨著時間條件的改變而改變,若單純采用DEA模型將與其使用條件產生沖突,而Malmquist指數法能夠對效率的動態變化展開描述,突破DEA的使用限制。此外,綜合考慮到農產品流通的多投入與多產出特性,文章將采用DEA-Malmquist指數法對中國農產品流通效率展開測度。
1.模型設定
DEA-Malmquist指數分析法是一種通過線性規劃構造有效前沿面,再利用距離函數

其中,Malmquist指數(TFPch)在規模報酬不變的假定下可以被分解為技術效率變化指數(TEC)和技術進步指數(TC),當二者大于1時,分別表示技術效率和技術的正向變化,等于1時維持不變,小于1時則為負向變化。更進一步地,TEC在規模報酬可變假定下可分解為規模效率(SEC)和純技術效率(PTEC)。
2.指標選取與數據說明


產出指標方面,選取農產品流通量與農產品流通業增加值兩項指標。其中,農產品流通量指標采用分省貨運量乘以當期農產品貨運占全國貨運總量比例,農產品流通業增加值由批零及交通運輸郵政倉儲企業增加值之和除以最終消費率、居民消費率和恩格爾系數形成
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11-2021)》《中國物流年鑒(2011-2021)》等。
3.測度結果及分析
(1)DEA模型靜態分析

文章采用DEAP2.1軟件,以投入為導向對2010及2020年中國各省級行政區農產品流通效率展開分析,分別獲取到2010及2020年各省級行政區農產品流通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以及規模報酬情況。結果如表1所示。
從技術效率來看,全國農產品流通效率在2010及2020年均未達到DEA有效。0.613以及0.726的技術效率均值雖然說明中國農產品流通效率整體水平不高,但是卻也顯現出上升趨勢。將該指標分解來看:
純技術效率方面,全國農產品流通領域在2010年及2020年也均未達到技術有效,也就意味著產出相對于投入未達到最大化。但是該指標也在呈現上升趨勢,這意味著中國農產品流通領域技術與管理的效率在不斷提升。
規模效率方面,全國農產品流通領域在2010年及2020年也均未達到規模有效,雖然2010—2020年也呈現增長,但是增長幅度不比純技術效率,因為該指標已經處于較高水平。另外,由于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部分省份數據出現較往年均值較大的波動情況,因此出現多?。▍^)流通效率指標不變情況。
按照東中西部三大區域來劃分,農產品流通效率在不同地區也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具體如表2所示:
從技術效率可以明顯看出,在三大區域農產品流通效率比較中,東部領先中部,中部領先西部,2010彼此之間差距較大,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各個區域流通效率都有所提升,整體來說,2020區域間差距存在縮小跡象。
從純技術效率來看,各區域明顯提升,但是截至2020年,除東部以外,其余兩個區域與生產前沿面差距仍然過大,其農產品流通領域管理水平仍然存在較大提升空間。此外,2010和2020年,三大區域農產品流通規模效率值都遠高于純技術效率值,這意味著農產品流通的組織化與規?;⒉荒芎芎媒鉀Q技術效率損失。
從規模效率來看,2020年三大區域規模報酬仍處于遞增狀態,這意味著農產品流通的投入產出比尚未處于最優規模,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同時完善投入產出結構。具體到省來看,截至2020年,總共有安徽、湖南、遼寧等七?。▍^)實現最優規模。
(2)Malmquist指數動態分析
文章借助DEAP2.1軟件對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2010—2020年農產品流通面板數據進行分析,試圖了解各省(市、區)農產品流通的全要素生產率動態變化趨勢,具體結果如表3所示。


從整體效率變動情況來看,2010至2020年中國農產品流通全要素生產率均值為1.013,大于1,說明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但是只有2010-2011與2018-2019年間技術效率、技術進步、全要素生產率均大于1,說明只有這兩個時間段中國農產品流通領域技術與管理水平均有所提升,流通效率呈現穩步上升態勢。此外,2010—2011年、2012—2015年、2018—2020年共六個年度技術效率指數大于技術進步指數,這說明技術效率對于提升中國農產品流通的全要素生產率發揮了主要作用,其余年份則是技術進步貢獻更大。
從各省級行政區來看,2010- 2020年間,除安徽、廣東、河南、湖北、吉林、重慶等12個?。ㄊ?、區)外,其余各?。ㄊ?、區)農產品流通全要素生產率均大于1,這意味著中國絕大多數地區農產品流通效率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為了進一步探究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區域集聚格局,文章借助GIS軟件的Jenks最佳自然斷裂法繪制出中國2010年及2020年各省級行政單位農產品流通效率malmquist指數空間分布地圖。
圖1可見,中國農產品流通效率存在明顯的時空集聚。首先,2010年,中國東部地區農產品流通相較其他區域具有高效性。2020年中國農產品流通效率較高的地區明顯集聚于北部與西北部地區,南部地區各省級行政區流通效率偏低。原因很可能是因為2020年受到疫情沖擊,南方大部分地區受到疫情影響嚴重,物流長時間半運行狀態,甚至間斷式停滯,導致農產品流通效率也受到極大影響。

結合圖2可見,2010到2020年間,三大區域農產品流通效率Malmquist指數波動基本一致,以2013年為節點,2013年之前東部指數變化最大,中西部指數變動同頻;2013年之后東部指數變動漸趨平緩,中西部存在一定波動,但總體上較平穩。2020年,三大區域農產品流通效率呈現出明顯下降趨勢,這主要是受到“新冠疫情”這一“黑天鵝”事件的影響,跨區域間的貨物自由流通受到極大限制。
可見,中部地區波動較大,農產品流通效率穩定性差,并且在技術效率和技術水平方面沒有明顯提升,西部地區穩定性較好,但是技術水平仍處低位,說明農產品流通技術和管理水平均不高,這主要是受制于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均衡。東部地區農產品流通效率穩定性方面最優,并且近些年穩定性呈加強趨勢,主要得益于東部地區較成熟的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技術條件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一)結論
文章以2010—2020年全國31個省面板數據為樣本,借助基于規模報酬可變假設的投入主導型Multi-stage DEA模型以及DEAMalmquist指數及其分解從靜態與動態兩個角度展開中國農產品流通效率的時空分異研究。
1.從時間序列來看,中國農產品流通效率經歷了先上升后急劇下降再上升,目前漸趨平穩的幾個階段,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在東中西三個區域內存在相同趨勢,但2015—2019年間,中部與西部的效率存在明顯波動情況。2010—2013年,中國農產品流通效率的急劇下降或是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長期影響所形成的,2013年后中國出臺一系列政策刺激農業生產與流通,促進了流通效率的向好發展,而由于中西部地區較為薄弱的產業基礎與基礎設施,加之沒有及時科學的優化投入產出結構,便導致了波動的產生。
2.從空間演進來看,中國農產品流通效率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分異,總體上東部領先中部,中部領先西部,而且彼此之間差距較大,這一點與三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高低高度吻合。雖然隨著時間推移各個區域流通效率都有所提升,但是整體來說,差距并沒有顯著縮小。
3.從總體上來看,中國農產品流通效率向好發展趨勢不變,技術效率與技術進步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又以技術進步為主導因素。截至2020年,中國規模效率達到1.041,實現規模效率最優,但是回溯過去11年來看,綜合規模效率仍然有著提升空間。
(二)建議
1.充分發揮鄉村振興提供的技術支持、資金支持和基礎設施改進作用,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縮小農產品流通效率空間上的差距。2013年后中國各區域農產品流通效率穩定向好發展離不開政策扶持的導向作用,要繼續發揮國家和地方政策引導作用,并進一步利用市場調節機制,加快推進中西部地區農產品流通的基礎設施與信息化建設,暢通農產品流通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要以政府為主導搭建農產品流通信息交互平臺,推動農產品流通科學技術與管理水平的提升。東部地區要更加高效利用既有產業條件與基礎設施,進一步發揮農產品流通領域領頭羊與示范區作用。積極利用地理優勢開展農產品國際貿易,推動農產品流通國際化。同時支援幫扶中西部地區,通過技術、經驗共享等方式,提升中西部地區農產品流通效率。
2.依托數字下鄉和農業數字化政策,充分提升農產品流通技術效率。在農產品流通技術轉移與引進過程中,要注意技術效率問題。中西部一方面要積極向農產品流通發達地區引進先進流通技術,補足技術短板;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引入技術研發與管理人才,提升自主研發與更新技術的實力以及技術使用能力。此外,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先富帶后富”的優越性,推動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結對幫扶,提升技術進步與技術效率,共同促進農產品流通效率提升。
參考文獻:
[1]孫冶方.流通概論[J].財貿經濟, 1981(01):6-14.
[2]商務部“十一五”專項規劃課題組,宋則.流通現代化及流通業競爭力研究
[3]Agricultural price analysis. SHEPHERD G S. University of Iowa Press. 1963
[4]Anrooy R.V.Vertical Cooperation and Marketing Effi-ciency in the Agriculture Products Marketing Chain:A Na-tional Perspective from Vietnam [R/ 0L].FAO Working Paper,2003.
[5]徐從才.南京商圈構造及其對策[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3(06):1-6.
[6]郭守亭,俞彤暉.中國流通效率的測度與演進趨勢[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8(06):12-19.
[7]孫劍.中國農產品流通效率測評與演進趨勢——基于1998~2009年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 2011,25(05):21-25.
[8]王利國,顧煒宇.中國農產品流通效率測度與發展趨勢[J].商業經濟研究,2019(17):120-123.
[9]寇榮,譚向勇.論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分析框架[J].中國流通經濟,2008(05):12-15.
[10]王彬,傅賢治,張士康.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演進的障礙分析與環境培育[J].經濟管理,2008(18):69-76.
[11]Jarrett Hart;Dragan Miljkovic;Saleem Shaik.The impact of trade openness on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of the European Union[J].Applied Economics.2015,Vol.47(No.12):1230-1247.
[12]歐陽小迅,黃福華.中國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度量及其決定因素:2000—2009[J].農業技術經濟,2011(02):76-84.
[13]亢霞,劉秀梅.中國糧食生產的技術效率分析——基于隨機前沿分析方法[J].
[14]宋路平.中國農產品流通效率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 2019(09):127-130.
[15]王彬,傅賢治,張士康.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演進的障礙分析與環境培育[J].經濟管理,2008(18):69-76.
[16]李靚,穆月英.批發市場主導模式下不同渠道蔬菜流通效率的比較——基于微觀農戶視角的DEA-Tobit模型[J].中國流通經濟,2017,31(04):69-76.
[17]岳一姬,肖亞成.基于流通環節視角的中國農產品流通效率及其演變特征[J].價格月刊.2021,(1):88-94.
[18]汪國賢.中國農產品流通效率測度與提升策略研究[D].安徽財經大學,2021.
[19]俞彤暉.廣東省流通效率演進趨勢及現狀研究[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4,(5):68-77.
[20]張文劍.中國區域農產品流通效率測度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0,(13):134-137.
(作者單位:1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2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3重慶市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
責任編輯: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