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俊懿
摘要: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防返貧工作是鄉村工作的重點內容。本文探究我國全面脫貧后農村現有扶貧產業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對可能返貧的原因進行分析,以構建長效防返貧機制,明確鄉村振興與防返貧之間的邏輯關系,探索拓寬中國在全面脫貧后、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可持續發展路徑。
關鍵詞:鄉村振興 防返貧 長效機制
貧困是一個復雜、長時間、反復的問題,脫貧攻堅之后還面臨防返貧工作。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防返貧工作是鄉村工作的重點內容。探討構建防返貧的長效機制,有利于鞏固脫貧攻堅的重要戰果,促進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市場機制完善,探索農村可持續發展道路,以更好地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間的矛盾。
返貧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生活在貧困標準之上的人口在脫貧之后又返回貧困的狀況,另一種是非貧困人口陷入貧困的情況。廣義上,我們可以把在2020年全面脫貧之后所新出現的貧困認為是返貧。返貧又可以分為單個個體返貧和規模性返貧兩種,規模性返貧是最復雜的一種情況,其背后因素一般來說比較復雜而且社會影響較大。
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到2020年年底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我國在預定時間內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其中投入的人力物力更是數不勝數,據相關統計,截至2020年底已有1000多人犧牲在脫貧攻堅崗位上。建立長效的農村防返貧機制,完善農村扶貧產業,對于鄉村振興和守好脫貧戰果意義重大。
近年來,為了實現我國全面脫貧,政府對貧困地區進行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扶貧產業得到了巨大的支持且迅速壯大。但在西南部分地區,扶貧產業基礎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其發展仍然薄弱,普遍存在著產業規模不高、經營主體不強、市場不穩定、價格波動等問題,直接影響了扶貧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一)扶貧產業未能有效激發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
扶貧產業作為貧困地區穩定脫貧的重要因素,能夠有效增加貧困地區就業崗位,促進貧困地區的穩定增收,實現貧困地區經濟發展。但由于部分地區扶貧產業利益機制與當地貧困戶聯結不夠,導致其造血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同時,貧困戶參與意識不強,造成扶貧產業人力資源質量得不到滿足。
(二)扶貧機制需要長時間才可能得到完善
部分地區貧困原因較為復雜,有著生態、人口、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原因,單一扶貧產業很難做到面面兼顧,多元扶貧產業又需要單一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這導致解決多種貧困因素需要大量時間。
(三)政府與扶貧產業之間聯動格局未完全成型
政府導向是扶貧產業在市場資源配置中的最大優勢,現如今“強政府、弱市場”依然是一些地區存在的顯著問題。政府是貧困戶脫貧過程中的引路人、更是扶貧產業能夠有效扶貧的關鍵。但扶貧不是簡單地給錢給物,一些地方并不知道如何有效引導扶貧產業幫助貧困戶實現真正的脫貧,也不知道如何解決扶貧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些新問題,這導致扶貧產業的很多項目無法或未能有效實施。
(四)扶貧產業只注重短期收益,未能建立起長效的收益和發展機制
一些地區為了效仿其他地區的脫貧經驗,選擇同質化該地區的扶貧產業,這使得扶貧產業擁有短期收益但帶來了市場風險增大,難以形成長效的、可持續的、有針對性的扶貧產業,扶貧產業應該有自己的特異性以增加市場競爭力。
(一)“釘子戶”思想上的匱乏
農村貧困群眾由于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使得貧困農戶對新事物接受程度不高,思想過于保守和固化。長時間的單一生產生活模式,導致大多數農戶思維方式比較落后,在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其積極性往往不高。再加上一些貧困戶缺乏習慣性的勞動意識,甚至于不愿意從事各種工作,處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狀態,認為當前國家政策可以讓他們“不勞而獲”。尤其是之前在脫貧攻堅中的一些“釘子戶”,所存在的思想返貧可能性更大,加強農村脫貧群眾思想建設任重道遠。
(二)疫情對農村勞動力的影響
新冠疫情對全世界都造成了巨大的沖擊,許多扶貧產業因為疫情的原因無法繼續開展下去,這導致一些靠著扶貧產業維持收入的農戶失去了主要經濟來源。因為疫情影響,剛脫貧農戶經濟負擔加重,許多農村勞動力滯留在家鄉而無法回到城市返工,也使得很多農戶的產品難以銷售。而對于農村勞動力來說,外出務工既是養家糊口的重要責任,也是尋找其他就業機會的突破口;農村勞動力流動受限不僅僅影響到了農村,也影響了城鎮對勞動力的正常需求。
(三)突發事件加大了返貧風險
突發事件也是導致貧困地區脫貧農戶返貧的因素之一,由于突發事件的不確定性和突發性,如果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和措施,突發事件所帶來的沖擊會嚴重影響脫貧戶的日常生活。同時,突發事件可能會使貧困戶致殘、致病,使貧困戶喪失勞動力,對于農村新脫貧家庭而言勞動力是很稀缺的,所以喪失一個勞動力很可能使一個家庭失去經濟來源。加上農村貧困戶自身生計脆弱性較高,突發事件的發生會提高這種脆弱性,進而加大農村新脫貧戶返貧的風險。
(四)治理機制、保障機制有待健全
一些地方由于基層的治理體系欠佳,基層組織各方面保障體系不夠完善,同時教育事業也存在短板,孩子從小接受教育的觀念在部分地區還很薄弱,存在著不讀或者隱性輟學等現象,這不利于構建防返貧的長效機制。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沒有完善的保障機制體系以及教育體系,很難激發農村貧困人口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預防風險機制不夠完善就會存在農村脫貧戶返貧的風險。
(一)建立農村防返貧的長效動態監測機制
我國農村貧困群眾人口規模較大,致貧、返貧原因較多且復雜,加上脫貧攻堅戰略任務時間較短、任務艱巨,一些地區脫貧產業結構不穩,產業未能有效針對貧困因素導致脫貧質量不高。所以,一些地區雖然實現了脫貧但是由于脫貧質量問題以及扶貧產業穩定性不強,返貧風險很高。為了能及時了解農村貧困人口生產生活現狀以及有效預防返貧,需在工作中清楚準確定位農村易返貧農戶。要建立動態的監測機制,明確監測脫貧農戶以及監測標準,從多方位監測脫貧農戶生活生產狀況,可結合大數據等科技應用,從數據層面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及時應對返貧風險、公開監測結果,完善監測機制體系,使農村貧困農戶實現動態清零。
(二)建立農村防返貧的長效多組織幫扶機制
由于農村貧困人口致貧因素多元性,幫扶機制不能單一化,應該系統化、多組織化。要以鄉鎮級政府為主體,與防返貧動態機制銜接,了解脫貧農戶存在的返貧原因和風險。針對重點幫扶和監測農戶進行動態跟蹤管理,建立檔案信息將幫扶對象進行分類,逐級建立多組織幫扶機制,通過一系列的機制與程序,及時有效地減少返貧因素、降低返貧風險,保障脫貧不穩定農戶不返貧,邊緣易致貧農戶不致貧。
扶貧產業幫扶是建立農村防返貧的長效幫扶機制的重要力量,政府要根據當地扶貧產業規模和數量,利用和發展扶貧產業,提供當地就業崗位,減少人口流失。要引導和幫助扶貧產業建立當地特色項目,提高市場競爭壓力,減少外部沖擊帶來的經濟風險。扶貧產業幫扶有利于構建當地產業體系,創造創業渠道,更好利用當地資源,優化可持續發展鏈。要從扶貧產業自身發展中使監測幫扶農戶受益,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在扶貧產業幫扶上,政府要發揮組織導向功能,使扶貧產業與當地生態環境之間協調,扶持和培育當地新型創業項目離不開對當地自然資源的保護,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發展生態,兼顧“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利用互聯網直播打通更廣的銷售渠道,政府通過整合資源,使扶貧產業與外部需求達到供需平衡,解決農村貧困地區產品銷售阻滯的問題。也可以通過互聯網信息平臺反饋,優化農村扶貧產業結構。
綜合性幫扶是對特殊困難農戶進行的幫扶,將社會保障政策納入幫扶體系中,同時與“撫智”與“撫志”相結合。要將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所承擔的低保、養老保險、新型農村醫療保險等落到實處,尤其是因病、因殘等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要實現應保盡保。完善的農村醫療保險體系需要應用動態監測機制,高脆度的貧困農戶應對疾病的能力較弱,很容易因病返貧。強化農村貧困地區基本醫療保險與大病醫療保險的銜接,能很好地提高貧困農戶抵御因病返貧風險的能力。長效的防返貧還取決于幫扶對象自身的勞動能力,政府要將“撫智”與“撫志”相結合,提升幫扶對象的勞動能力,使其有自我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與能力,積極開展扶貧教育,杜絕因國家政策形成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實現農村貧困農戶從“國家幫扶脫貧”到“我自己要脫貧”的主被動轉變。
(三)防返貧的長效機制應落實農村的教育保障
鄉村振興除了發展農村經濟外,教育也是一個關鍵因素。教育一直以來是農村地區的短板,農村貧困地區教育問題主要體現在鄉村教師“留不住”。要提高鄉村教師的待遇水平,只有“留住”鄉村教師,教育問題才能得到明顯的改善。同時,教育保障要進行落實跟蹤,建立長效農村防返貧機制,教育保障是重要一環,教育能激發農村扶貧產業內生動力,為產業幫扶提供新鮮血液,也是返貧遺傳的阻斷劑。
農村教育的目標是培育人才,吸引人才成為培育人才的關鍵。完善鄉村教育體系首先要“留住”鄉村教師,需要完善鄉村社會保障體系以及優化鄉村教師的薪資待遇水平,強化農村家長教育責任意識。要加大農村教育扶持力度,留住鄉村學子,避免“空心化”。完善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培養特色教育,展現鄉村特色。政府要發揮政策導向功能,引入更多人才建設鄉村。農村教育問題不僅是農村的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問題,如果城鄉二元差距過大,鄉村教師流失問題就沒有辦法有效解決。要廣泛開展社會志愿者活動,引導廣大社會工作者深入貧困鄉村,彌補鄉村教育質量、師資等問題。
參考文獻:
[1]張玲,于潔,李博文.鄉村振興背景下遏制返貧長效機制研究[J].當代農村財經,2021(11):15-19.
[2]張譯之.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返貧防治路徑探析——基于扶貧對象內生動力培育視角[J].農家參謀,2021,(13):5-6+196.
[3]李涵.鄉村振興戰略下防止返貧長效機制的建立[J].山西農經,2021,(19): 34-36.
[4]吳國寶.如何有效防范化解規模性返貧風險[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1,(06):60-64.
[5]萬喆.新形勢下中國貧困新趨勢和解決路徑探究[J].國際經濟評論,2016(6):47-62.
[6]冉秋霞.后扶貧時代防返貧的機制構建與路徑選擇[J].甘肅社會科學, 2021,(05):222-228.
[7]覃志敏,黃麗珠.鄉村振興與返貧治理[J].中國國情國力,2019,(08):41-44.
[8 ]楊丹丹.鄉村防返貧長效監測預警與幫扶機制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 2021,(20):174-176.
[9]王天博,徐照.鄉村振興戰略下教育助力農村經濟發展的探究[J].中國市場,2021,(34):34-35.
[10]李迪.中國農村教育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15): 322-325.
[11]巴玥.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教育現狀研究[J].農業經濟,2020,(05):121-122.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