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潔,潘月杰
(北京聯合大學,北京 100025)
課程思政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舉措,是通過課堂教學主渠道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教育活動[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4。而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20 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這為高校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思想依據和實踐方向。
北京聯合大學充分認識課程思政的時代價值,在實踐中確立了“校院整體推進、系(部)主導、教師主體”的重要原則,并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積極深入的探索,包括開展課程思政的廣泛研討、組織課程思政設計大賽等,形成了“學校要有氛圍、學院要有特色、專業要有特點、課程要有品牌、講授要有風格、教師要有榜樣、成果要有固化”的“七有目標”“七要工作法”,以及由課程思政向專業思政的升級發展等觀點[3]。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北京聯合大學將課程思政建設看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注重加強頂層設計、注重統籌聯動、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優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教材、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等手段,強調所有教師必須把握好“深入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兩個重點,解決好“教育者先受教育”這個重點和難點,增強教師課程思政的基本功,不斷提升課程育人的能力和水平[4],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落實到每門課的具體教學中,授課教師應從系統思維出發,明確課程在專業培養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加強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激發課程的整體涌現性。
從系統論角度來看,課程思政是一個由教師、學生、教材、行政部門及社會組織等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并相互制約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復合體。系統具有多樣性、相關性、整體性及動態性等特征,其中整體涌現性是系統最重要的特點,是系統在整體上具有而其組成部分所沒有的性質,系統整體性的外在表現就是系統功能。課程思政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促進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實現各要素的有機整合,從而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就系統自身而言,整體涌現性主要是由系統的組成要素按照系統的結構方式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相互制約而激發出來的。從高校層面看,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各層級組織形成共識,多部門協同配合,根據不同學院、不同專業的特點,分類推進、突出特色。而每門課程的思政建設是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系統中的子系統,子系統的功能實現對整體系統的功能實現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因此,從某門課程來看,授課教師需要從系統思維出發,明確課程在專業培養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然后根據專業培養目標來確定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思政目標,并由此加強頂層設計,從理論到實踐,從課程設計到教學方式,再到課程作業,通過某一思政主題將這一系列要素緊密結合起來,激發這門課程的整體涌現性。
為了更好地說明系統思維對課程思政的重要指導作用,文章以北京聯合大學國際商務專業“戰略管理”課程為例,論述如何激發“戰略管理”課程的整體涌現性。
教師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中堅力量,因此,授課教師要不斷強化育人意識,明確所授課程的專業定位和價值定位。“戰略管理”課程是面向國際商務專業本科三年級學生開設的核心課程,重點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國際商務決策分析能力及戰略性思維。在“戰略管理”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應掌握企業內外部環境分析的理論與方法,理解企業的使命、愿景和目標,學會企業在不同環境下的戰略選擇、戰略實施和戰略變革的基本分析方法,并進一步深入理解數字經濟背景下企業的戰略轉型。“戰略管理”課程思政目標主要是通過梳理國內知名企業的戰略承諾與實踐,展示中國企業管理的卓越實踐、責任擔當及優秀的企業文化,使學生充分感受中國企業從篳路藍縷到引領全球、從模仿學習到逆勢超越的艱辛過程,從而增強自信心與自豪感,強化學習乃至自我發展的動力。同時,課程通過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進課堂,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和崇敬心。
課程思政實質是一種課程觀,不是增加一部分內容,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因此,對于每門課程,授課教師都應從頂層設計開始,思考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和課程內容相結合、如何將思政主題貫穿整門課程、通過何種教學方式開展教學、理論如何聯系實際、如何通過行為示范影響學生的價值觀等。
在“戰略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基于“立德力行、志真致用,國際視野、本土行動,心系社會、勇于擔當”的國際商務專業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授課教師以中國企業的優秀管理實踐為主題,從頂層設計開始融入思政元素,對教材的選擇、課程內容的更新、企業案例的選擇、企業實踐的安排、作業內容的設置與點評等環節都進行了考慮,將國際商務專業顯性知識傳授融入到隱性價值觀引領的過程中,并在課程設計、課程實踐與課程作業中逐步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善用“大思政課”,和現實結合起來。對于國際商務專業學生來說,將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融合的最有效方法便是采用貼近企業、貼近實際的教學方法,在企業實踐和案例分析中感受中國企業的發展壯大,了解中國企業踐行文化自信的成果。在以往的“戰略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曾多次帶領學生深入企業,進行參觀與實踐,如帶領學生進入北京市比較有特點的老字號企業——雪蓮·仁立時尚手工坊(非遺館),以及義烏的民營企業進行參觀訪問[5]。
在雪蓮·仁立時尚手工坊(非遺館),學生聆聽了公司高層領導對雪蓮品牌的歷史、發展階段與新時代雪蓮公司的戰略轉型思路與舉措的講解,了解了手工坊墻上所展示照片的故事及手工作品的出處和意義,并親手制作了蠟染作品。學生不僅加深了對企業業務戰略的理解,更體會到雪蓮集團深耕文化產業的意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深刻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并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得到滋養,增強了文化自信。
在義烏,學生參訪了浪莎控股集團、良庫文創園、容藝文化公司、義烏國際商貿城和義烏市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等企業,對相關企業管理者進行了訪談,了解了真實的企業發展和環境變化情況,深刻感受到中國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參觀結束之后,學生撰寫了論文《企業商業模式的選擇與創新性研究——以參觀義烏企業為例》,以浪莎控股集團、義烏市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良庫文創園和義烏賓王158 文創園為例,探討四家企業在產品獨特創新、轉型升級、銷售渠道創新及國際合作4 個方面的創新性商業模式。通過企業實踐與研究訓練,增強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商務溝通能力、國際商務決策分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使其了解了企業的最新發展動態,并增強了其文化自信。
在“戰略管理”課程考核中,授課教師設置了學生作業展示的環節,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家熟悉的知名企業,分析企業的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展示企業當前的戰略承諾,嘗試提出企業未來的發展戰略與方向。在學生作業展示環節中,授課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融入思政元素。
1.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學生作業展示的原則
(1)主動引導。授課教師可從企業背景、展示主題或角度等方面,主動引導學生融入課程思政元素。(2)量少質精。課程思政元素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不能有喧賓奪主之嫌。授課教師要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展開分析,然后進行精煉點評,不要長時間地講解,以免影響學生的作業展示。(3)潛移默化。專業課程要巧妙地把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課程內容,尤其是學生作業展示環節,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4)閉環融入。課程思政元素要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在學生作業展示環節,應體現閉環融入原則,即在學生作業展示前、展示中和展示后,都要思考如何有機融入課程思政元素。
2.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學生作業展示的具體做法
首先,引導學生選擇國內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共選擇了8 家國內企業,分別是阿里巴巴、騰訊、海底撈、京東、攜程、海爾、蘇寧和娃哈哈。這些企業都是國內知名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有諸多成功經驗,能夠挖掘出典型的課程思政元素,容易嵌入到學生作業展示中。其次,關注學生數據資料收集的方向與作業展示的主要框架,引導學生關注與課程思政元素有關的資料內容。為了在學生作業展示時更好地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授課教師提前設計了與8 家國內企業相關的課程思政元素,并在學生作業展示前與每個小組進行了針對性交流。與學生作業相關的課程思政元素如表1 所示。最后,注重在點評環節融入課程思政元素。例如,京東及其他國內企業的共同努力使我國物流科技實力在全球處于領先水平。京東智慧物流這一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加深了學生對我國科技進步的理解,從而加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

表1 學生展示企業的課程思政元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教師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贏得學生”[2]12。杰克森曾說過,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因此,課程思政不僅要體現在課程教學之中,更應體現在教師的行為規范之中,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來影響學生。
第一,“戰略管理”課程授課教師要具備堅定的政治信念和深厚的家國情懷,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加強道德修養,關注時代、關注社會,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努力成為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第二,授課教師要具有可持續的學習能力,不斷提升教學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學習正確的思維方法。第三,授課教師要具有新思維,即具有數字化時代的計算思維和設計思維,要更新思維方式結構,加深對事物本質及事物與事物之間聯系的認識。第四,授課教師要具有寬廣的視野,即全球化視野和歷史視野,能夠將時代思潮、時事要事和熱點問題與專業知識相結合,將專業知識講深講透,幫助學生構建“大格局”[6]。因此,授課教師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用真摯的情感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真正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7]。
中國企業拼搏奮進的過程中蘊含著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弘揚企業家精神,并將其融入到各專業課程中,在一定程度上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體系建設開拓了新天地,有利于促進學生自覺把握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8]。課程思政建設從教材到教學是一項整體性、系統性和開放性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中,需要基于“思政課”這樣一個“核”,注重專業課程設計與外延延伸,從而構建學科體系。基于系統思維的課程思政建設能夠在多層次、全方位、全過程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基礎上形成強烈的文化認同,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