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絢
摘要:文章以赤嶺畬族鄉為研究對象,綜合應用實地觀察法、問卷調查法等方法,研究了赤嶺畬族鄉垃圾處理的現狀,并從垃圾管理、監督體系、垃圾處理設施完備情況和村民的環保意識等多方面剖析原因。最后,文章針對赤嶺畬族鄉垃圾治理存在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相對應的改善建議及措施,促進農村垃圾處理的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為赤嶺畬族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添磚加瓦,為少數民族鄉村治理提供借鑒。
關鍵詞:鄉村振興;垃圾治理;改善措施;畬族鄉
一、引言
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審議通過堅決落實振興鄉村的發展戰略,構建良好生態的農村地區,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狀況,推動農業快速發展,努力建設美好家園。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生態宜居。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不再滿足于物質層面,而是開始重視精神方面,良好的人居環境愈受關注。生態宜居環境建設創造出的經濟利益、社會利益、環境利益等方面都與村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改善居住環境,建設生態之鄉勢在必行。唯有如此,才能改變農村生活的落后現狀,提升農村在垃圾治理領域的吸引力。生活垃圾自然堆放的現象在我國大部分農村普遍發生,導致環境承載著巨大的壓力。在遵守自然規律的前提下,考慮垃圾治理當地的自然、社會條件,并結合治理理念做好前期的整治專項規劃,倡導垃圾分類的同時推行無害化處理。因此,本文擬將我國當前農村的垃圾管理現狀和存在問題以及農村實際情況相聯系,以社會治理理論為指導,因地制宜的前提條件下創新垃圾管理方法,實現全面高效對農村垃圾進行強化治理,實現可持續性發展,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二、研究意義
目前,許多國內外知名專家指出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將新公共服務理論、治理理論等相關專業知識與技能引入農村垃圾治理來研究,透徹分析復雜的治理情況,已經取得較為豐富的成果。通過對赤嶺畬族鄉的垃圾治理問題進行研究,并結合當地情況,為后續的垃圾治理提供了合理、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進建議。同時,環境因素在農村地區不僅影響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在生活上對人們的衣食住行甚至身體健康造成極大影響。因此,從源頭上解決垃圾治理問題,保障鄉村振興背景下生態之鄉的建設和保護各方面利益不受損失。做好積極引導工作,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為創建農村生態文明探索一條更好的垃圾治理之路。
三、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在全球范圍內來看,生活垃圾分類在20世紀初就開始“萌芽”,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著消費方式的巨變,各種便利性的包裝使用物迅速增加。在政府嘗試對垃圾處理中心進行分揀垃圾失敗后,社會上一些環境保護者主張在垃圾源頭進行分類,德國率先在部分城市使用分格的垃圾箱對垃圾嘗試分類,此后,在少數的發達國家也利用多種手段進行垃圾分類嘗試。在這一階段,部分發達國家注意到了垃圾分類帶來的效益。國外有關垃圾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垃圾治理政策的相關研究
為有效保障農村環境得到保護與治理,國外在早些年前就格外關注農村垃圾處理在金融方面的干預以及法律范疇上的落實,優化垃圾治理機制,取得治理效益最大化。
采取金融手段是歐美發達國家用來治理環境問題的重要手段,當然,各個國家的做法略有不同。美國政府為應對垃圾治理問題上更傾向于資金的投入。而荷蘭、德國、加拿大等國則征收垃圾稅,對居民在居住環境造成污染的行為征稅。
基于垃圾治理的現行法律的視角,執行嚴格的法律規章制度無疑是最有約束力的方式。澳大利亞第一個通過《環境犯罪和懲罰法》,緊接著美國也跨入垃圾治理的環境立法中,美國《綜合環境反應補償與責任法》、《美國聯邦環境保護法》相繼推出。而加拿大卻把垃圾隨意傾倒者作為犯罪行為進行處罰。
2. 垃圾治理的具體細則探究
在國外先進垃圾處理技術和綠色環保意識逐漸提高的驅動下,民眾聚焦于解決垃圾產量大的根源,以探尋垃圾無害化處理的方法。垃圾處理方法的選擇因各國的文化風俗和基本國情差異而不同。
在美國被大部分地區十分看中的是“家庭公司垃圾治理”的模式,其主要原因是:第一,它能緩解美國就業率較低的問題,增加民眾的經濟收入;二是政府不干預對該模式的運行情況,民眾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三是能有效清理垃圾,實現垃圾治理的目的。使得美國民眾有著較高的積極性去參與垃圾治理。日本研究立足于廢棄物可再生性對環境保護的作用中,頒布《廢棄物處理法》,側重垃圾的回收再利用。更由于日本當地資源嚴重稀缺,垃圾回收再循環利用更深入民心,這也使日本在環保再生產行業中名列前茅。
德國將“避免-利用-處置”理論引入垃圾治理中來研究,闡述對于在垃圾產生的根源上無法避免的行為,第一要務是竭盡所能通過無害化的手段對垃圾進行可回收和再利用處理,以得到綠色環境治理效果。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對日本公眾關注生活垃圾分類認知、態度和具體執行情況進行了調研,分析得出,廣泛的公民參與和教育宣傳是垃圾分類的隱形保障、責任明晰和嚴格的法律法規是生活垃圾分類的重要約束前提,有效的扶持和激勵是生活垃圾分類實施的重要動力,基于以上各類基礎和保障形成的“多元共治”機制是日本生活垃圾分類的主要成功經驗。
(二)國內研究現狀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明確垃圾治理在鄉村振興上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大大促進我國政府在資金、治理技術、處理設備等方面的投入。國內學者基于農村垃圾治理問題的深入研究,并為此開展一系列的探究工作,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 農村垃圾治理的重要性研究
隨著經濟的持續騰飛,人民生活愈加富足,更渴望生活在“美麗鄉村”中,但是當前治理垃圾的任務極其繁重。其中,李璐通過研究發現農村生活垃圾產量達7686t/d且呈增長趨勢,無害化處理的覆蓋率極低。這既影響農村的容貌也對村民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王亞芳以農村垃圾污染處理為研究對象提出垃圾治理科學有效的污染處理方式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但在實踐生活中還存在著缺陷。有學者強調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離不開農村垃圾整治工作的開展從而助推建設美麗鄉村。其他學者通過政策內容量化研究河流污染治理中表明激勵型政策工具最為有效且最能帶動村民參與垃圾治理的積極性。很顯然,從農村垃圾治理中助推鄉村振興計劃勢在必行。
2. 農村垃圾治理的現狀研究
國內垃圾治理的水平在經濟條件、治理技術等方面的影響下而大有差別。采用“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治理模式在東部沿海地區最為常見,并得到明顯的治理效果。可是這模式要在西部等其他欠發達地帶開展卻有著很大難度,基礎設施的建設跟不上垃圾治理的步伐,會產生大面積的垃圾“進城”現象。張穎通過考察研究表明,很多垃圾在農村地區被當成隱性垃圾而堆積成山,這一行為引誘出二次污染的現象。
(三)國內外研究述評
對國內和國際研究的比較和分析表明,國外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研究農村垃圾管理,并且農村垃圾的轉運和處理有專業機構來進行。國外采用城鄉一體化的垃圾運行模式,農村垃圾治理成為城鄉管理機制的管理范疇,構筑了相對成熟的垃圾處理運作體系。而我國由于長期城鄉二元模式,對城市垃圾治理較為關注,城市垃圾治理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但是農村的垃圾治理問題仍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外國在農村垃圾治理中取得的寶貴經驗以及它們日臻完善的垃圾治理體系,在我國農村垃圾治理中值得借鑒。即使具有可參考的示范價值,也不能忽略我國與發達國家在農村的現狀和前景、國情以及城鄉體制等方面存在區別,不能直接照搬國外的農村治理體系。應立足于我國國情和農村垃圾治理的現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制定出適合我國農村垃圾治理的體系。
因此,本文以赤嶺畬族鄉為例,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觀察等方法,從處理現狀、治理模式、基礎設施完備情況、重視程度、滿意度等多維度、多方面進行調研。結合問卷調查的結果,采用統計分析的方案對畬族鄉的垃圾治理現狀和存在主要問題進行研究分析,結合畬族鄉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提出有效合適的治理建議和對策,為畬族鄉建設美麗農村提供有效指導,也希冀為其他少數民族聚居鄉村提供經驗借鑒。
四、赤嶺畬族鄉垃圾治理現狀
(一)赤嶺畬族鄉概況
赤嶺畬族鄉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東北部,楊美水庫西南側,下轄赤嶺、楊美等9個行政村,行政面積99.31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1.44萬,其中畬族人口比例占戶數的94.6%,是全國畬族人口占比最高的山區畬族鄉。近年來,政府統籌發展畬鄉特色品牌農業,致力打造最具影響力的自然生態社區,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做大做強畬族文化品牌,大力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推進畬族鄉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二)赤嶺畬族鄉垃圾治理現狀
赤嶺畬族鄉的垃圾成分共有生活垃圾、畜牧業垃圾、種植業垃圾、工業垃圾、水污染垃圾等五個大類。由于赤嶺畬族鄉靠山靠水,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因此生活垃圾、畜牧業垃圾以及水污染垃圾占據主要部分。同時,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執行,鄉村生態宜居的概念也逐漸被鄉政府所重視,赤嶺鄉政府為每個村購置了垃圾桶,并對全鄉的垃圾桶擺放區域進行了規劃,同時面向村民雇傭了一批清潔人員負責維護全鄉的垃圾治理。此外,赤嶺鄉政府也積極通過報紙、廣播,鄉內互聯網公眾號等多個途徑向村民宣傳環境保護和垃圾分類處理的相關知識,除了讓村民了解了垃圾的危害,也能向村民傳遞環保理念和教導治理的技能,從 而提高了村民保護環境、治理垃圾污染的責任心和意識。改變了以往以政府為主,村民參與意愿不高的問題。通過積極宣傳改變了村民在垃圾處理的參與方式,從被動轉變為主動,積極參與垃圾的處理。
五、赤嶺畬族鄉垃圾治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垃圾分類基礎設施不完善
經調查發現,目前鄉里配備的垃圾桶并沒有分類垃圾桶,只有單孔的垃圾桶,且數量少,布局不合理,覆蓋范圍小。經常將幾個垃圾桶統一布置在路口或者活動廣場附近,較遠地方的村民扔垃圾不方便,導致隨處亂扔垃圾。或者垃圾已滿,只能將垃圾扔在垃圾桶邊,導致垃圾桶放置的地方成為垃圾堆。
(二)垃圾分類設施不齊全
目前,鄉里村里的垃圾桶僅僅設置了“不可回收垃圾”和“可回收垃圾”這兩種,并未進一步細分,導致垃圾桶內的垃圾均為混合,還需清潔人員進行二次分類。同時,由于清潔人員一般由當地的村民擔任,清潔員的工資低,清掃工具簡陋,清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低。一方面,可能不能及時處理垃圾,導致垃圾堆積;另一方面,對垃圾桶的清洗、維護不到位,部分垃圾桶破損且得不到及時的更換。
(三)村民垃圾分類意識薄弱
近年來,雖然政府在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在具體實施中,效果仍不明顯。一方面,管理人員重視程度不夠,存在形式主義,沒有將垃圾治理落在實處,而是流于表面,應付檢查。另一方面,則是村民環保意識欠缺,習慣了亂扔垃圾,缺乏垃圾治理的自覺性。目前,垃圾的處理有很大的隨意性,主動保護環境的意識也很薄弱。許多村民對垃圾分類感到困惑,不能有效地對生活垃圾、牲畜糞便等進行分類,導致垃圾混合堆放。加之該地區有大量的老年人口,隨意丟棄垃圾是一種老生常談的衛生和生活習慣。將垃圾隨意傾倒在路邊或者溝塘。即使有垃圾桶,也不會選擇將垃圾倒入,更不會養護垃圾處理設施。
(四)村內垃圾分類體系不完善
分類垃圾的收集、運輸和處理能力不足。分類垃圾桶并沒有得到正確使用,導致源頭收集的垃圾已經是混雜的。缺乏規范的分類收集運輸車輛,缺乏專門的垃圾回收設備,導致很多情況下,分類的垃圾并未得到有效利用。由于垃圾分類的效益不明顯,又增加了村民的工作量,因此村民缺乏主動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六、赤嶺畬族鄉垃圾分類存在問題原因分析
(一)村民思想觀念落后導致環保意識薄弱
一方面,政府對農村垃圾治理的層面上支持力度不夠,這是農村垃圾治理舉步維艱的深層次原因。長久以來,赤嶺畬族鄉的垃圾治理一直被政府所忽視,政府管理的重點主要在城市地區,那里人口多、經濟效益高,從而產生的垃圾多。為了一個城市的市容市貌,政府在城市地區投入大量的基礎設施、資金和管理技術等方面,且城市擁有更完整的農村垃圾管理制度。而相比之下,赤嶺畬族鄉的垃圾處理系統還不完善、基礎設施不完備,政府對該地區的垃圾治理意識不到位,僅僅停留在以前的思想層面上,未認識到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在新時代發揮的巨大作用。
另一方面大部分赤嶺畬族鄉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淡薄,主體責任感不強。一是赤嶺畬族鄉里的長輩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夠重視,依賴于政府進行垃圾處理,陳舊觀念的延續導致赤嶺畬族鄉里老一輩人意識不到現代生活垃圾的危害性,依舊保持著以往的不恰當垃圾處理方式。二是由于垃圾分類意識的缺少以及生活垃圾處理知識的欠缺,導致目前赤嶺畬族鄉里的垃圾未能提前進行分類與得到恰當處理,引起后續垃圾回收處理工作的難度大幅增加。三是赤嶺畬族鄉有的村民為了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而不顧環境效益,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致使赤嶺畬族鄉的垃圾治理又加大難度。
(二)村內垃圾治理專項資金投入不足導致垃圾分類設施不齊全
垃圾桶、轉運車、垃圾中轉站、大型垃圾填埋場或垃圾焚燒發電廠等設備設施是農村在垃圾治理從收集、轉運到最后的處理所必備的。也需要大量的環衛人員投入,如保潔員、轉運司機、垃圾處理工作人員等。對于赤嶺畬族鄉來說,巨大的資金需求與不足的專項資金投入形成了突出的矛盾。目前,赤嶺鄉政府的主要治理資金依賴于財政政策,而市場參與率低,一些鄉鎮企業投資收益低,缺乏動力。另外,赤嶺畬族鄉村民作為垃圾治理的最大受益者,主動繳費的積極性卻不高。資金的不足也導致從事垃圾治理的人員工資較低,專門處理垃圾的隊伍薄弱,未能受到較好的培訓,導致環衛工人的積極性不高,垃圾處理和轉運不及時。
(三)垃圾治理管理機制不健全
長期以來,垃圾治理基本落點于大城市,對于農村的關注明顯不夠。對于赤嶺畬族鄉來說,存在問題具體表現為赤嶺畬族鄉的垃圾治理難以實施,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嚴格的垃圾治理管理機制,責任劃分和責任主體無清楚界定。一是赤嶺畬族鄉管理垃圾治理的干部由于缺乏法律法規的約束,對垃圾治理也不夠重視,從事垃圾治理的人員流于形式,出現了進展緩慢、成效低等問題。二是政府監督不到位,進一步影響了村民參與垃圾治理的積極性。村民作為垃圾治理的參與者與受益者,赤嶺鄉政府沒有出臺合適的獎懲制度,也沒有正確引導村民養成垃圾分類、處理垃圾的好習慣。因此,赤嶺畬族鄉中村民亂扔垃圾的行為屢禁不止。垃圾治理機制不健全、監管缺位是農村垃圾治理進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七、改善赤嶺畬族鄉垃圾治理現狀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考評獎懲制度,提高主體參與度
首先,赤嶺鄉政府要建立監督和完善的評價制度。將農村垃圾管理的情況作為鄉鎮黨政干部,村級基層干部的年度考核之一,適當提高分值比例。對成績突出者給予表彰獎勵,對成績不合格者進行公開批評甚至約談。保潔人員進行階段性的考核。對于工作積極認真的職員,對其開展公開性的表揚、授予“最美保潔員”等榮譽稱號,并加以物質上的鼓勵。提升保潔員的自身責任感以及社會對保潔員在垃圾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認可度。
其次,充分發揮村民在垃圾治理中的主體作用。村民是垃圾治理中最直接的參與者和受益者,赤嶺鄉政府應協同村委及時修訂村民所認同、易于實施的村規民約,包括農村清潔工程、公共環境衛生整治等內容,明確村民負責整頓自家房前屋后的環境衛生、繳納清運費等方面的具體責任和義務,實現農村垃圾治理的民主化。赤嶺鄉政府要鼓勵建立村級環境合作社,幫助村民在垃圾治理過程中所遇到的任何問題,確保赤嶺鄉政府與村民合作以及時、高效、按質、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務。
(二)加強宣傳,增強畬族鄉內村民的環保意識
推行農村垃圾高效治理的第一要義是對赤嶺畬族鄉居民環保意識的全方位提高。對赤嶺畬族鄉來說,使其改變亂丟垃圾的壞習慣進而增強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還需通過多種途徑渠道來落實。一是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尤其要結合《赤嶺畬族鄉鄉村振興規劃》的逐步開展,借助赤嶺畬族鄉村宣傳欄、宣傳冊、廣播、講座等形式,對村民宣傳垃圾分類減量知識、保護環境的作用和意義等,引導赤嶺畬族鄉居民從源頭上做好生活垃圾處理。二是通過文明衛生戶的評比。考核優秀的張榜公布,以激勵赤嶺畬族鄉村民培養好的習慣。同時,對“臟、亂、差”現象的衛生戶進行曝光。同時開展焦點為環境治理的黨建活動和志愿者活動,集中開展包括清理亂堆放垃圾、撿拾白色垃圾等活動。鼓勵赤嶺畬族鄉居民告別陋習、注重衛生、倡導文明新風,從整體上提高村民們的衛生文明環保意識,使村民在農村衛生治理中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三) 提高垃圾分類回收和可循環利用技術
除了提高赤嶺鄉村民的垃圾分類意識、引導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之外,相關的垃圾分類和處理技術也需要進一步提高。赤嶺鄉的垃圾包括廚余等有機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等。在源頭上進行垃圾分類后,根據垃圾的類別進行相應的生態化處理,以實現資源回收利用。如占比較大的廚余等有機垃圾,可以通過沼氣技術、堆肥技術等就地處置,既實現了有機垃圾的資源化處理,也減輕了垃圾運輸的壓力。如可回收垃圾可以送入廢品回收站,對廢棄物進行回收再利用,變廢為寶,不僅有助于建設節約型社會,還有助于拓寬鄉內的治理專項資金的來源渠道。
同時,鄉內相關工作人員要充分結合不同村的特點及發展狀況,因地制宜,不同村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要明確垃圾治理的工作要求,不斷提升每個村垃圾的綜合回收率。在強化垃圾治理的同時可與生態補償機制的做法相配合,切實建立生態問責機制。堅持“注重以人為本、共建共享”的原則,持續開展農村垃圾治理工作,從而更好提升鄉村垃圾治理效能,助力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朱玉知.環境政策執行模式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3.
[2]李佩琳.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生活垃圾問題調查研究[D].濟南:山東農業大學,2020.
[3]郭建偉.農村垃圾治理新建項目PPP模式選擇研究[J].西藏科技,2020(11):12-14.
[4]王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知識,2019(24):31-32.
[5]徐文艷.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農村垃圾治理的現狀及措施[J].經濟研究導刊,2017(27):60-68.
[6]魯圣鵬,李雪芹,杜歡政.政府購買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服務實踐與推進路徑研究[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02):73-74.
(作者單位:深圳大學政府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