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義
【摘要】初中語文作文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有素材篩選和應用意識,指導學生展開素材搜集活動,組織學生討論素材應用策略,歸結素材應用方法,這樣可以有效提升素材應用效果。學生占有更多寫作素材信息,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整合素材、分析素材、應用素材,都可以創造豐富學習動機,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素材應用;策略
素材是寫作的材料,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教師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圍繞素材選擇問題展開教學研究,糾正學生素材組織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示。素材選擇和應用包括幾個環節:首先是篩選搜集素材信息,可以借助多種信息渠道展開具體操作行動,也可以進入生活實踐環節,在親身體驗中積累寫作素材。其次是素材的整合處理,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優化素材信息,以提升寫作品質。最后是素材的應用和積累,學生大多沒有主動積累素材的意識,教師引導學生自覺收集素材,科學應用素材,促使學生建立素材搜集習慣。這對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篩選素材,調動生本寫作熱情
寫作素材來源廣泛,學生平時生活經歷中包含豐富寫作素材內容,但大多數學生沒有主動搜集積累的意識,在寫作選材時往往陷入困惑之中。網絡、媒體也可以搜集海量寫作素材信息,如何進行科學篩選,這也是學生比較關注的問題。教師要在素材篩選環節給予學生更多指導,以調動學生寫作熱情,提升其寫作效率和品質。
學生作文選材存在許多誤區,教師對此需要有清晰認知,針對性引導和規劃,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示,讓學生學會選材,以提升作文感染力。如教學七年級語文習作《寫人要抓住特點》,寫人的記敘文是不是有可讀性,關鍵要看選材是不是典型,生活中有許多平凡的人,如何做出科學的選擇呢?熟悉的人比較容易確定,要寫出其特點卻不容易,不妨選擇一些不太熟悉的人,進行細致觀察,這樣才能有更多發現,寫出人物的突出特點。在特點描繪時,要注意篩選重點,圍繞某一個或兩個地方展開重點觀察,這樣才能寫出人物的個性。抓住人物的特點,并非是指長相,其語言、行為、思想、性格等,都應該是關注的方面,只要細心觀察,也可以有更多新發現。教師指定觀察對象,要求其他學生介紹觀察結果,現場做觀察討論,因為都比較熟悉,學生發言積極,人物特點素材被廣泛發掘出來。
篩選素材有更多方法可以運用,教師現場組織學生進行觀察討論活動,順利激活學生選材意識。寫作素材來源生活,在素材整合處理時,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方法,適當調整、合并、潤色、拆分、綜合,讓素材為寫作所用,增加作文看點,提升作文品質。學生生活經歷比較淺薄,教師鼓勵學生借助網絡搜集素材,可以獲得更多素材支持,這樣可以有更多選項。
二、活用素材,激發生本創新思維
學生拿到寫作素材后,要對這些信息素材進行優化處理,而不是生硬照搬照抄,以提升寫作可讀性。寫作素材來源生活,如果不做活化處理,會顯得更為平庸,也缺少看點,教師引導學生活用這些素材,找到最佳設計取點,以提升作文表達品質。學生對素材缺少敏感性,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素材、分析素材、歸結素材、提煉素材,可以為學生帶來更多創新體驗的機會。
敘事性記敘文寫作時,要注意篩選典型的事例,還要做好環節規劃。如習作《學會記事》,這是典型的敘事為主記敘文,在素材選擇時,需要有活用的意識。如“父母吵架”這件事,這是最尋常的,如何利用這個素材展開寫作呢?教師在寫作指導時給出幾個角度:父母吵架當然不是什么好事,能否從壞事變好事的角度展開設計?父母吵架是一種交流方式,如果從這個點開始設計,是不是也可以創造一種和諧家庭氛圍?父母吵架最遭殃的是孩子,孩子能否發揮制約作用,甚至阻止吵架呢……只要展開思考和設計,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用法,這便是素材的活用。教師組織學生集體討論,對素材進行科學處理,為作文提供適合的素材支持。學生對家庭生活和多種矛盾比較熟悉,其觀點帶有個性特點,教師認真傾聽學生發言,適時給予必要的提示,讓學生從正確的角度思考問題,對習作素材進行科學整合處理,以提升素材利用率,增加作文感染力。
教師選擇典型案例進行活用設計,利用問題進行導思導學,同一個素材可以從不同角度展開設計,自然形成不同結果,也可以樹立不同的主題,可見素材應用的重要性。作文素材需要巧妙處理,教師適時傳授一些處理方法,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多啟示,學生掌握了素材處理方法,也能夠拓寬思維,促進作文感知體驗,提升作文構建能力。
三、創新素材,提升生本設計品質
素材來源生活,寫作時巧用素材展開設計,能夠有效提升習作品質,這對促進學生習作能力成長有一定幫助。整理素材需要更多方法支持,教師示范展示素材整理過程,為學生提供創新應用的機會,無疑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迪。習作素材資源眾多,學會素材應用方法,可以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示,促進其寫作能力的成長。
寫作素材來源生活,學生搜集素材、處理素材、歸結素材時,需要運用一些科學的方法,教師要進行針對性指導,以成功激活學生寫作思維。如寫《我的媽媽》,如果只是突出母愛主題,還不能帶來更多感染力,如果能夠選擇一些生活案例,如幫助鄰里、觀照親朋、善待老人等,寫出母親寬厚、和善、熱情的性格特點,這樣可以展現母親形象的偉大。特別是孝道方面的素材,具有更強的說服力。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展開素材整理,并適時應用到習作之中。在展評環節,教師對學生素材應用情況進行專業點評,肯定學生素材應用效果。
教師圍繞習作題目展開素材應用分析,為學生規劃清晰寫作路線。寫作素材需要科學處理,尋找適合的角度進行應用,目的明確,這樣才能真正發揮素材的作用,形成習作感染力。素材來源廣泛,應用也很自由,關鍵是掌握素材應用要領,給讀者帶來更多感官觸動,促進寫作能力的培養。學生對素材缺少敏感性,生活對接意識也不夠,教師要深入研究學生認知積累、作文心理和情感走勢,針對性引導和啟示,讓素材選擇更具智慧性。
四、厚積素材,培養生本積累意識
在寫作素材訓練任務設計時,教師要有創新意識,組織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學習行動,以促進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積累寫作素材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大多沒有素材積累的自覺性,教師要從素材積累意識培養角度展開訓練組織,為學生規劃訓練路線,促使學生盡快養成素材積累習慣。教師指導學生從教材中提煉素材、從網絡上搜集素材、從生活中歸結素材,都能夠為作文構建帶來更多便利條件。
生活素材無處不在,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積累素材,為后面的寫作做好鋪墊。如習作《抓住細節》,在寫作過程中,要關涉到具體的事和人,自然有不少情節內容,在具體描繪時,要抓住這些細節給予更多關注。這與素材應用也有直接關系,因為很多細節內容本身就是一種素材。如“一頂特殊的帽子”這篇作文,選材并不難,隨便選擇一頂帽子都可以,但要寫出“特殊”屬性,則需要做細化處理。這頂帽子有哪些特殊呢?需要對外觀進行觀察描繪,還要圍繞這頂帽子發生的故事進行描繪,都涉及到一些細節內容。教師先組織學生介紹帽子的外觀特點,然后是講述其內在的故事,梳理出一些典型細節,形成習作基本內容。經過集體展示和討論,學生逐漸掌握習作思考方向,開始規劃習作框架,習作程序順利打開。
教師組織學生介紹帽子的特點,引導學生學習素材積累方法,不僅要關注外觀特征,還要關涉到一些故事內容,這樣可以幫助學生自然形成素材積累意識。素材是寫作的材料,當素材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便可以帶來從量變到質變的效果,活用素材展開作文寫作成為自然選擇,作文可讀性會大幅度提升,學生在素材“積累—應用—積累”良性循環中成長習作綜合能力。
素材是組成作文的物質材料,學生平時大多沒有素材積累習慣,教師科學指導,設計一些素材搜集和應用的學習任務,組織展開素材整合應用學習活動,都能夠創造更多學習契機,促使學生順利建立素材應用意識。素材來源廣泛,教師引導學生展開素材整合活動,傳授一些素材應用方法,不僅能夠為學生習作帶來直接幫助,還可以培養學生素材應用習慣,這對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成長有重要現實幫助。
【參考文獻】
[1]劉進進.構建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素材積累體系的路徑研究[J].課外語文,2020(33).
[2]羅雄.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積累寫作素材的方式探尋[J].求知導刊,2021(05).
[3]祁發霞.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J].作文,20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