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韜
【摘要】在初中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德育滲透,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彰顯其育人價值。要在初中綜合實踐活動中深化學生道德認知、升華學生道德情感、轉變學生道德行為。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的德育,能強化學生的道德踐履能力。實踐證明,綜合實踐活動滲透德育,能真正地讓學生的德育活動“動”起來、“活”起來。
【關鍵詞】綜合實踐;德育滲透;育人價值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初中課程的重要組成,其獨特的育人價值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開放性、實踐性、綜合性的特質。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對學生進行德育提供了廣闊的時空,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有效載體。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德育滲透,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彰顯其育人價值。在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活動過程和結果的德育評價,以便增強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德育自覺,增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教學的德育特性。
一、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深化學生道德認知
學生的道德認知是學生道德素養的根基。西方有一句諺語,“空袋不能成立”[1]。如果學生沒有道德認知,談其道德素養的發展就是“紙上談兵”。在很多學科教學中,學生的道德認知往往是通過教師“說教”“灌輸”獲得的,這樣的一種道德認知是沒有生命力的。綜合實踐課程具有獨特的育人功能,它往往是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感受、體驗,從而能深化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認知。基于綜合實踐活動的認知,往往能觸及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真情。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實踐。如在“尋訪紅色足跡”(蘇科版八年級下冊)的綜合實踐活動中,筆者以“堅定理想信念,熱愛祖國、熱愛共產黨”為活動目標,將“四史教育”融入其中,引導學生探訪地方紅色教育基地。在引導學生探訪之前,筆者讓學生從網絡上準備一些素材、資料,并讓學生在參觀中思考“需要了解什么內容”“從哪些方面去了解”等。有了準備、思考,學生在參觀活動中就不再是簡單的參觀者,而是成為一個思考者、探究者。學生會在參觀的過程中會積極主動地聆聽講解員的講解,會積極主動地拍照、記錄,會積極主動地在參觀過程中思考、研討、提問。活動之后,學生積極地制作電子小報等。這樣的一種綜合實踐活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實踐中積極地觀察、交流,從而形成了“課內外”“校內外”交流、互動的學習格局。學校與基地有機銜接、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不僅如此,筆者在引導學生借助于網絡“尋訪紅色足跡”,讓學生“網游”“云游”,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詳細地去了解相關的歷史事件的發展脈絡,并將一些紅色資源嵌入其中,成為一些關鍵的節點。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升華學生的道德認知,就是要讓德育不再以說教、灌輸的方式走進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為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再是正襟危坐于教室,而是能走向田野、走向社會。作為教師,應當組織學生開展豐富性的綜合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活動內容、活動方式,讓學生在豐富性的活動過程中,升華認知。讓學生的德育認知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走向深刻、走向睿智。
二、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升華學生道德情感
情感是學生德育實踐的驅動性因素。所謂“以理服人,以情感人”[2]。情感對于學生的德育實踐具有引導、濡染、驅動功能。在初中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升華學生的情感。用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去升華學生的情感,其路徑是多元化的。不僅綜合實踐活動內容可以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而且綜合實踐活動的方式也能升華學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能增強學生的道德感受、體驗。
比如教學蘇科版七年級下冊的“關愛流浪動物”這一課,主要是要讓學生體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系。在很多教師的課堂上,會組織學生觀看流浪動物的“悲慘生活”的畫面,從而激發學生關愛流浪動物的內在心理。筆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身邊的流浪小動物進行調查,讓學生真正走近流浪小動物,去觀察它們的生活。由此,會引發學生深度思考:那些小動物為什么會被拋棄?對環境、對人類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如何善待小動物?如何與小動物和諧相處等等。這些問題,能激發學生的關愛小動物、收養小動物的興趣,能培育學生對小動物們的情感,讓學生產生想去保護小動物的決心、行為。在與流浪小動物的直接交往中,不僅生發了學生對動物的保護之心,更增強了學生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度思考。在這樣的一種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度思考中,學生的內心如何能平靜?當學生形成強烈的情感之后,就會自然生發出自覺性的行為,如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在自己的小區里定期投喂流浪小動物,會將一些流浪小動物送到小動物收容所,等等。
綜合實踐活動能生發學生的的德育情感,能培育學生的德育情感。這種情感,一方面會升華學生的認知,另一方面會促發學生的行動。因此,德育情感是溝通德育認知與德育行為的橋梁、紐帶。情感能讓學生積極認同認知,能讓學生的德育行動走向理性、走向自覺。
三、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轉變學生道德行為
初中綜合實踐實踐活動,不僅能深化學生的德育認知、升華學生的德育情感,而且能轉變學生的德育行為。只有能夠促成學生的德育行為習慣的養成,讓學生的行為朝向美好的、良善的方向發展、轉變,綜合實踐活動的育人功能才能真正彰顯。如果一個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的德育行為落實短暫、不持久,那就說明該綜合實踐活動還存在著問題。綜合實踐活動,要警惕走過場、拒絕作秀,對學生的德育行為要跟進、監督,要逐步讓學生的德育行為從外在的他律走向內在的自律。
比如教學蘇科版七年級下冊的“生活垃圾的回收與處理”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不僅引導學生認識生活垃圾分類的益處,提高學生對生活垃圾分類的意識,增強學生環保意識,同時引導學生掌握垃圾分類的方法。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筆者設計研發了“生活垃圾回收與利用”的調查、探究活動。在活動中,學生通過訪談、調查,了解垃圾分類的現狀、困難,并提出建設性、改進性的意見、建議。學生在投放生活垃圾時不僅自己注重分類,更引導、帶動周圍的居民自覺進行垃圾分類。通過宣傳,讓周圍居民認識到垃圾分類的科學性、合理性、必要性,讓每一位居民都爭做“城市美容師”。在活動中,學生以日記、照片、視頻、評價記錄等多種方式,來對垃圾分類記錄、監督。通過不懈的努力,通過一個人帶動一個小區單元甚至帶動一個小區居民改變行為,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是有意義、有價值的。長此以往的堅持,讓學生所在的小區的面貌大為改善。有孩子自豪地說,自己的小區在自己帶領下,在大家的努力堅持下,在社區環境評比中有了較大的進步,已經從原來的綜合評比“黑榜”上升為了綜合榮譽“紅榜”。這樣的一種由綜合實踐活動行為引發的效果的改變,對于學生的德育理念、信仰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引導學生“垃圾分類”學習實踐基礎上,筆者還拓展、延伸了其他相關綜合實踐活動內容,如“衛生填埋”“焚燒發電”“堆肥與資源化處理”等,從而讓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天地更廣闊。
綜合實踐活動要閃耀獨特的育人光芒,就必須能促動學生的德育行為的改變。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不再是機械地引導學生“坐而論道”,而是引導學生“起而行道”。并且,這種“起而行道”不是一時興起,不是短暫性的“三分鐘熱度”,而是要讓學生形成德育行為改變、完善的持久化能力、素養[3]。在初中綜合實踐活動中,只有讓學生積極地、持久地、自覺地中展開道德踐履,讓學生形成綜合性的道德實踐力,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品性、品行,學生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進自我素養的發展。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是綜合實踐活動德育化的基本路徑。體現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面的育人功能是其課程價值行的回歸,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德育功能、德育價值。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要秉持“以生為本”的理念,讓綜合實踐活動聯系學生的德育生活,引導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創新,深化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感受、體驗。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能避免以往學科教學中德育單向灌輸的弊病、弊端,能避免以往學科教學中德育知行脫節的弊病、弊端。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的德育,強化了學生的道德踐履能力。實踐證明,綜合實踐活動能真正地讓德育“動”起來、“活”起來!
【參考文獻】
[1]陳仙紅.綜合實踐活動中德育滲透初探[J].學生之友:小學,2010(2).
[2]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李季,李楠.小學德育問題與對策[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