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在“第九屆中小學優秀體育與健康教育課教學觀摩展示交流活動”(以下簡稱“本屆展示活動”)執教了四年級《舞獅:雙人配合跳及體能練習》一課,現將本課的設計思路與教學過程與大家分享。
一、教材分析
舞獅運動是一項集武術、技巧、舞蹈、民族鼓樂于一體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動作內容千變萬化、形式多樣。通過舞獅跳躍動作的學習,可以有效發展力量素質,提高學生的協調性、靈敏性,對學生體能鍛煉具有良好的效果。在練習過程中,不僅可以發展學生力量、速度、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還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和團隊協作的意識。同時,舞獅運動走進課堂,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層次地理解、傳承和發揚舞獅運動背后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其民族精神與愛國情懷。根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本教材共18課時完成,本次課為單元第5課時,教學重點為雙人配合跳的動作及其組合技術,教學難點為上下肢協調配合。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正處在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有一定的身體協調性和肌肉力量,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較強,愿意在集體活動中與他人團結合作。同時,通過大單元學習,儲備相關的舞獅運動基本知識和簡單的步型步法,為本節課的雙人配合跳及組合技術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三、設計意圖
通過對教材和學情的深入分析認為,應該擺脫用真獅頭器材對教學的限制,用教學中常用的小體操墊解決常態課中練習密度小和器材繁瑣兩大難點。“學、練、賽、評”一體化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了小體操墊一物多用、一物巧用,引導學生自主學、巧妙練、精彩賽、適時評。通過具有針對性的教法與學法幫助學生練習并掌握雙人配合跳技術,整節課在運動技能學習的同時,融入了多種合作方式的學與練和趣味體能組合練習,既增大了練習密度,又增強了學生合作意識以及對體育文化的認知,并能學以致用。在素養導向下采用多維度的評價方式,既有生生互評,也有教師精心設計的即時的過程性評價,突出了教材的功能與價值,呈現“課堂結構化”的設計意圖。
四、片段呈現及設計思路
片段1:活力熱身,增趣導學。
學生扇形站位,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小獅子熱身操”,伴隨著動感活力的《最炫民族風》(圖1-1),用“民族之聲”點燃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熱身操設計簡單實用,注重獅子形態的模仿和身體的律動,讓身體快速活躍起來。隨后,結合獅子“好斗”的特性,組織學生進行“摸尾巴”游戲(圖1-2),發展學生靈敏反應能力,激發學生的求勝意志。2項熱身練習的設計意圖是密切聯系基本部分的技術學習,熱身操融入促進上下肢協調配合的引導性練習,“摸尾巴”游戲發展身體的靈活性。
片段2:溫故知新,夯實基礎。
靈活融入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由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學習過的“拜獅禮”和“舞獅步法”(圖2-1),帶領學生一起行拜獅禮,傳遞“相互尊重,相互禮讓”的傳統美德,塑造良好品德。通過提示動作要領的小口訣復習“探步、后插步、金雞獨立”3個步法,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即時評價,重點提醒學生注意手臂伸直、身體姿態。“拜獅禮”和舞獅步法是此教材大單元教學設計前4課時學習的內容,也是本節課學習的基礎,在強調練習要求的同時側重于鞏固動作質量,整個復習過程成螺旋上升結構,通過小口訣提示、口哨指揮進行有效練習,再引導學生找準鼓聲節奏(圖2-2),讓動作和鼓聲充分融合,強化運動技能的掌握。
片段3:合作探究,攜手克難。
學習單人跳動作:以“模仿小獅子跳”為導入點,引導學生觀察教師手和腳的配合,總結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跳起時手臂伸直(亮相),落地手收回,上下肢要協調配合”。在帶領學生模仿獅子“跳一跳”(圖3-1)的基礎上,教師提出更高練習要求,即“落地屈膝緩沖”,指導學生正確落地,學會利用身體關節的特征及功能保護自己,增加安全知識。最后,組織學生拿起“獅頭”“斗一斗”(圖3-2),學生根據動作要領自由分組比試,還可以適當變化跳的方向。其間,教師巡回進行個別輔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即時評價及反饋,時刻提醒學生注意上下肢協調、手臂用力、跳起高度等。“斗一斗”環節不僅增添了練習的趣味性還側重呈現了學習的效果。
學習雙人配合跳:2名學生1組自由組合,呈圓形站立。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自主嘗試、合作探究,分享自己的體驗感悟,并針對學生的回答引出雙人配合跳的重點在于動作一致,如,“一、二、跳”意為“咚、咚、哈”。依照“扶腰—嘗試體驗(圖4-1)、搭肩—喊口令練習、持墊—完整練習(圖4-2)”3個環節展開進階練習,循序漸進,提高動作學習的有效性,使學生最終掌握雙人配合跳的技術。最后,學生根據已有學習經驗,利用地上的“十”字自主探究學習雙人跳轉,并總結出雙人配合跳轉的方法——“2名學生依口令同時向不同的方向跳轉”。通過反復練習,逐漸熟悉動作,提高配合默契度。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不斷強化“獅頭搖頭”“獅尾擺尾”的動作概念,讓學生意識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并互換角色嘗試練習,養成健康的行為方式。本環節是這節課的核心部分,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同時教師注重采用啟發性和誘導性的學法指導,注重教學程序的連貫性和遞進性,彰顯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片段4:花樣舞獅,學以致用。
串聯雙人舞獅組合動作:帶領學生在語言提示、堂鼓伴奏中,進行雙人配合跳的組合動作練習。隨即將雙人配合應用于已學基本步法中,引導學生跟隨鼓聲進行練習(圖5-2),進一步強化雙人配合動作的一致性。最后,模仿舞獅表演中的神態再次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技能的同時,為后期舞獅展示評價服務。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從單一的動作技術練習到組合練習,幫助學生掌握運動技能,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創編雙人舞獅組合動作:引導學生結合所學舞獅基本步法和步型進行小組合作創編(圖5-2),發展學生自我認知,強化同伴間的有效互動,增強學生的社交能力,養成健康行為。
片段5:獅王爭霸,以賽促用。
組內爭霸:滲透“舞獅”活動意義,營造“真情境”的比賽氛圍,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教學比賽。采用“梅花陣”(圖6-1)的隊形,讓學生面對面對抗,決勝出本組的“獅王”,增強舞獅步法身法的運用能力,達到能用、善用、會賽的目標。
小組挑戰: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挑戰賽(圖6-2),要求學生勝不驕敗不餒、為“對手”加油鼓勁,營造積極、正能量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勇敢、自信、戰勝自我的體育精神,遵守規則、積極進取的體育品德和相互尊重、正確的勝負觀的體育品格。利用比賽間隙帶領學生學習舞獅比賽規則,并從配合、節奏、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師生、生生評價。
片段6:體能增進,功在平時。
借助體操墊進行“趣味扶墊”游戲,要求學生在盡可能減小體操墊觸地面積(平放或立起)的同時,保證體操墊的穩定性,并逐漸增加練習難度,依次進行單人、雙人(圖7-1)、小團隊、集體練習(圖7-2),發展學生的靈敏、協調、速度等體能。設計本練習進一步提高器材的使用率,同時,以合作扶墊為載體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
指導教師感受:
創新使用器材 弘揚民族文化
舞獅是一項具有濃厚民族文化色彩的傳統體育活動,但由于絕大多數學校無法實現專業器材的配備,這個項目較難在中小學進行推廣和學習,何鳳仙老師這堂課能夠給我們帶來以下3點啟示。
一、創新器材功能,賦能課堂教學
針對當前學校“獅頭”器材稀缺的現狀,本節課在設計時創新使用常規體育器材,將常見的“體操墊”模擬為舞獅的“獅頭”,簡單易行,有效地解決了本節課的器材問題。同時,體能練習“趣味扶墊”再次挖掘了體操墊的使用方式,體現一物多用。這節課對器材的創新使用為大家提供一個視角:“舞獅”項目由不能上到可以上,為開展“舞獅”項目教學找到了突破口。
二、浸潤舞獅文化,傳遞民族精神
教師將舞獅文化、“拜獅禮”適時地、恰到好處地融入教學環節,強調“爭”而有“禮”,通過學習“拜獅禮”讓學生學會相互尊重,通過“生生互評”讓學生學會欣賞他人,聚焦別人的長處,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要素放大到日常生活中,以文化人,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貫徹課程理念,發展核心素養
結合《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學、練、賽、評”一體化設計,利用情境教學法——“學”,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自主體驗探究,有效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采用結構化技能教學,通過“花樣舞獅”——“練”,注重基本動作、基本功的有機銜接和關聯性,鼓勵學生自主創編,促進同伴間的有效交流,有助于學生健康行為的養成;通過“獅王爭霸”——“賽”,創設真實的比賽情境,鼓勵學生展現自我,激發學生勇于挑戰的意識,培養良好的體育品德;通過多內容、多形式的“評”,在學、練、賽中構建多維的評價內容,多形式的評價主體,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全面提升。
指導教師:湖北省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