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蘭 張苗苗 溫華洋
摘 要:為評判標準在實施過程中發揮的指導作用及實施效果,需要對標準進行評價。針對氣象標準體系中使用廣泛的氣象觀測類標準,結合標準的技術內容和要求,文章從觀測業務特點出發,構建一種系統的、有效的評價體系。該體系包括評價指標、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為氣象觀測標準開展實例評價分析提供技術指導,同時為其他領域氣象標準評價體系構建提供參考。
關鍵詞:氣象觀測,標準,評價體系
DOI編碼:10.3969/j.issn.1674-5698.2023.08.007
0 引 言
氣象標準是為了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商一致確立并由公認機構批準,為氣象活動或結果提供規則、指南和特性,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文件[1]。標準通常以科學、技術和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以促進最佳的共同效益為目的。氣象標準按層級可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按照氣象領域劃分,目前共有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氣象預報預測、氣象觀測和氣象基本信息等14類[2]。近年來無論是氣象領域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還是地方標準,在數量上均有很大提升,涵蓋內容也更加廣泛,且不斷向氣象不同專業領域縱深發展,更加細化,極大地拓展了氣象標準的內涵和外延。隨著氣象標準化工作改革的深入和進程的加快,以需求為導向,使氣象活動有標可依、有標可循的理念被廣泛接受并認同。在氣象標準實施過程中,通過收集相關信息進行分析,客觀評價標準實施的效果和效益,是標準化管理全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標準評價是伴隨標準實施而產生的,旨在評判標準在實施過程中的指導作用及實施效果。目前涉及氣象專業領域標準評價工作的參考文獻相對較少,例如:王鵬等人開展的雷電防護領域氣象標準在濰坊市氣象系統的應用效果評估[3],主要對防雷標準的認知途徑和程度、適用性和使用情況以及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李坤玉等人對決策氣象服務類相關標準的應用進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改進措施[4],以增強氣象標準的科學性和適用性;鄭巧英等人開展的團體標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為標準評價實施提供了一種可參考的評估方法[5];王業斌等人開展了組合賦權法在氣象觀測領域標準評價中的應用[6 ]。但通過構建綜合評價體系對氣象標準尤其是涉及氣象專業領域標準進行分析評價的相關研究和實踐工作還較少。
氣象觀測包括地面氣象觀測、高空氣象觀測、農業氣象觀測、大氣遙感探測和氣象衛星探測等,是氣象業務和大氣科學發展的基礎。隨著氣象觀測業務的開展制定出了很多氣象觀測領域的標準,主要涉及各類氣象觀測技術規范、氣象自動觀測儀器、氣象觀測數據處理及氣象資料產品等。氣象觀測領域標準是各種氣象觀測活動的行為準則和技術規范,也是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層氣象觀測業務人員及各級業務管理人員對該類標準的認知程度和使用頻率較高,是受眾面較為廣泛的標準體系。因此,以氣象觀測領域標準為研究對象,通過構建系統、有效的評價體系,并給出具體的評價指標、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為其他氣象領域的標準評價工作提供技術參考。
1 氣象觀測領域標準評價體系的構建
氣象觀測領域標準評價體系構建主要包括評價指標的選取、評價方法的選取以及評價標準的確定3個部分。因氣象觀測領域標準大多屬于業務性標準,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指導性,因此在構建評價體系的時候須從氣象觀測領域標準的特點出發,重點從標準的適用范圍、使用主體及實施效果等方面綜合考慮來選取評價指標。評價方法的選取以可操作性為原則,盡可能地給出科學、定量的評價標準。同時在構建氣象觀測標準評價體系時還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7-8]。
(1)科學性原則,即遵循科學研究方法。從科學的角度準確理解和把握評價體系構建的實質,體系中的評價指標明確,評價方法可行,評價標準可用。構建的評價體系能科學地、客觀地評判氣象觀測領域標準在業務中的指導作用和實施效果。
(2)系統性原則,即構建的評價體系中評價指標、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各個部分相互協調,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和結構層次。以選取的評價指標為核心,評價方法的選取和評價標準的確定都圍繞評價指標開展,各部分之間獨立又統一。構建的評價體系能完整全面地反映氣象觀測領域標準的實施狀況。
(3)適用性原則,即構建的評價體系適用于氣象觀測領域標準的評價,符合該類標準的特點,評價結果合理,符合預期。
(4)動態性原則,即構建的評價體系中評價指標、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是動態變化的。氣象觀測是動態發展的,氣象觀測領域標準也會隨之更新和增加,為避免構建的評價體系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尺度上存在局限性,體系中的評價指標、方法和標準應根據時空的變化進行動態的選擇。
(5)定量化原則,即構建的評價體系對氣象觀測領域標準進行評價時能給出定量的結果,可以直觀地判識標準的綜合評價結果。
1.1 評價指標的選取
從氣象觀測標準業務特點出發,結合標準本身的技術內容和要求,從業務層面、技術層面和效益層面3個方面來進行評價指標的選取[9]。其中,業務層面包括標準在業務使用中業務關聯、認知程度和使用頻率3個指標;技術層面包括技術內容和技術要求2個指標;效益層面包括標準實施后可能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個指標,共7個指標。
1.2 評價方法的選取
1.2.1 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是調查研究中使用比較廣泛的一種基本方法,是研究者通過設計調查問卷向被選取的調查對象了解情況或征詢意見,從而搜集可靠資料的一種方法。
調查問卷的設計圍繞7個評價指標開展,給予各指標定性評價并給出對應的評價分值。根據氣象觀測領域標準的業務性特點,調查對象的選取主要為氣象觀測領域相關業務人員、管理人員及氣象觀測領域內的專家。
1.2.2 專家咨詢法
專家咨詢法是利用專家在特定領域的知識、經驗和分析判斷能力,對所咨詢的問題給出專業意見和建議的一種方法。
專家咨詢法主要用于各指標權重值的確定。選擇的專家應全面熟悉氣象觀測領域內相關業務和標準,并了解氣象觀測現代化發展進程,對標準實施過程和實施后效果有系統的認知和綜合的判識。
1.2.3 平均值法
平均值法是指一組數據中所有數據之和除以數據的個數得到的數值。
因該調查問卷的調查對象和咨詢的專家具有非唯一性,因此,對各評價指標的評價分值和各指標的權重值通過計算平均值求得。
各評價指標平均評價分值用 表示,其計算公式為:
2 結 語
本文以氣象觀測領域標準為例進行標準評價體系的構建,構建的體系中明確了具體的評價指標、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該評價體系是一個開放性的評價體系,在實際應用中根據不同的評價對象,體系中評價指標、方法和評價標準可進行相應調整,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可塑性。
構建的評價體系處于理論層面,尚未進行標準實例評價分析。后期將在體系構建基礎上針對氣象觀測領域內標準開展實例評價分析,并根據評價過程中評價體系可能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修改完善,以期更好地為標準評價工作提供支撐,也為其他領域標準評價體系構建提供參考和技術指導。
參考文獻
[1]白殿一,逢征虎,劉慎齋,等. 標準的編寫[M]. 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 2009.1.
[2]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局關于印發“十三五”氣象標準體系框架及重點氣象標準項目計劃的通知.2017.
[3]王鵬,馬勁松,馬守強. 雷電防護領域氣象標準在濰坊市氣象系統的應用效果評估[J]. 現代農業科技, 2016(9):229-231.
[4]李坤玉,王秀榮,王維國. 決策氣象服務相關標準的應用分析和改進措施[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 2017, 4 (39):432-438.
[5]鄭巧英,張小霞,陳雪蓮,等. 團體標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 標準科學, 2020(08):45-47.
[6]王業斌,李麗,汪臘寶,等. 組合賦權法在氣象觀測領域標準評價中的應用[J]. 標準科學, 2022(12):89-94.
[7]吳玥,張燕歌,羅嫣,等. 海洋觀測標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海洋開發與管理, 2014(9):40-43.
[8]王海,丁雪松,劉晶. 構建黑龍江省氣象標準化體系的思考[J]. 黑龍江氣象, 2013(3):39-46.
[9]呂玉嬋. 基于柯氏模型的醫院培訓評估體系構建[J]. 職教培訓, 2014(01):86-87.
[10]劉惠蘭,張苗苗,謝偉,等. 能見度自動觀測數據可用性評價體系構建及實例分析[J]. 合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25)2: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