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羅惠予(2001-),女,黑龍江佳木斯人,碩士研究生,從事音樂表演(低音提琴)研究。
摘 要:低音提琴是西方弦樂器的重要家族成員,因其具有使用體積大的特點,而被大眾所廣泛了解。低音提琴是現代交響樂與獨奏樂演奏會上的璀璨明星,作為樂隊的重要基礎與必要支撐,低音提琴在現代樂器與現代演奏中逐漸體現出強烈的主體性特征,為現代演奏書寫了濃墨重彩的華章。低音提琴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社會經濟與歷史條件的推波助瀾,在文藝復興思潮的影響下,低音提琴的歷史稱呼逐漸響徹云霄,并開始了它的榮耀一生。與此同時,低音提琴還具有顯著的特點,本文以定弦、音域、構造為切入點,有機闡釋了低音提琴的樂器特征。除此以外,低音提琴在誕生問世之后,同樣擁有不可替代的時代性價值,我們可以從樂器區別、角色地位、重奏獨奏等方面進行有效分析。
關鍵詞:低音提琴;歷史起源;發展現狀;時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J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35-00-03
低音提琴是西洋弦樂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整個提琴家族中使用體積較大的樂器,在中國被稱為倍大提琴。一方面,低音提琴是現代交響樂隊中發音最低的弓弦樂器,另一方面,它又是現代交響樂隊中的必要支撐。現在的低音提琴有將近200厘米高,在進行演奏的過程中可以將提琴豎立在地上,或者可以在高凳上進行實踐表演。因此,低音提琴作為弦樂器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員,為當代音樂的發展注入了鮮活動力。
一、低音提琴的歷史起源
低音提琴的產生興盛是經濟與社會歷史條件的必要產物,并且逐漸成了樂器家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伴隨著數個世紀以來思想文化的繁榮興盛,古提琴產生并流行于文藝復興時期,這種琴來源于維奧爾琴家族,主要包括高音、次中音、低音三個部分。我們對古大提琴的稱呼就是低音古提琴。低音維奧爾的名稱在后來的歷史軌跡中又一次出現。緊接著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后期的十六與十七世紀,維奧隆尼的稱呼又響徹云霄,泛指整個維奧爾琴家族中的樂器。當然,維奧隆尼并不是一個專業化的特有名詞,它只不過是樂器名詞稱呼,而當時在相關文獻記載中,低音維奧爾琴就是我們所說的維奧隆尼[1]。
二、低音提琴的樂器特點
在低音提琴的完善發展過程中,定弦、音域、構造體現出了它的樂器特點。
(一)定弦
眾所周知,低音提琴是典型的四度定弦,G2、D2、A1、E1構成了它的四根弦,而為了有效避免低音譜表上出現加線的情況,低音提琴的實際音高表現程度需要低譜表一個八度。
有時在樂隊的演奏過程中,為了有機調和低音提琴與大提琴之間的八度關系,低音提琴需要增加外置調音機械配置,保證E1弦經過調聲后發出C1的音色。與此同時,也可以適當增加第五條弦,G2、D2、A1、E1、C1分別是發音由高到低的定弦。因此,許多歐洲國家的職業演奏樂隊都有使用五弦低音提琴的習慣與傳統。除此以外,早期在意大利等地中海沿岸地區,三弦五度定弦法是低音提琴的主要演奏方法,現如今已經處于過時狀態,真正使用這種方法演奏的人極少。與之相反的是,現在一部分低音提琴家倡導使用四弦五度定弦法,不過這種演奏方式對演奏者上肢力量的要求較高,并且對傳統的低音提琴演奏指法與把位體系有著一定的改造與變動,在流行度方面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音域
低音提琴的音域也有著自己的特色,從最低的C大字一組到最高的g小組,這在古典主義至浪漫主義交響作品中經常可見,而g1小字一組多用于現代主義風格。低音提琴的最高音所處的音域是很多人難以估量的,尤其是在很多樂器獨奏的作品中,各種泛音的有效使用能夠深度拓寬低音提琴的高音音域,因此低音提琴廣泛的音域,促使它成了現代藝術家競相追求與靈感涌現的重要樂器[2]。
(三)構造
低音提琴在整體構造上與其他提琴家族類似,它的琴體會更大一些,并不是使用的琴弓較為短粗。在低音提琴的木質結構中,以械木與云杉為主要代表。低音提琴一般都有近200厘米的長度,弓長會達到70多厘米。與此同時,低音提琴的琴弦可以分為金屬弦與羊腸弦,而巴西木是低音提琴能夠制造使用的最佳原材料,產生于亞馬孫河流域,但是鑒于原材料較為稀缺甚至高昂,其余原材料正在廣泛使用并逐漸開始替代它的作用。例如,由固體玻璃纖維為主要代表的學生弓,其市場價格比巴西木要便宜很多,蛇紋木與碳纖維也不斷出現在市面上。另外,低音提琴的弓毛一般都是由馬尾制作而成的,主要表現為白色與黑色,黑色馬尾能夠發出較為厚重的聲音,而白色馬尾一般能發出柔軟細膩的聲響。最后,低音提琴也可以分為法式弓與德式弓。博泰西尼弓一般就是掌心向下的法式持弓法,而維奧爾琴掌心向上的德式持弓法。以上種種,都充分體現了低音提琴內部構造的重要特點。
三、低音提琴的獨特發展分析
相比較其他樂器,低音提琴有著獨特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從樂器區別、角色地位、重奏獨奏進行分析。
(一)樂器區別
在提琴家族成員中,低音提琴與大提琴有著重要的區別,外形方面是一個明顯的差異。低音提琴的外形特征主要來源于維奧爾琴,并且與其他三種提琴的外形有著較為明顯的區別。相比較低音提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沒有一定程度的維奧爾琴的外形特征,如在琴肩部分,低音提琴主要表現為斜形,其他三種提琴更多呈現圓形特征。在之前的歷史稱謂中,Bassetto是低音提琴的固定名稱,那個時代的低音提琴的體形總體來說較小,并且音調也較高一些。早在1626年,貝塞奧就提出了Bassetto這個名字,而這個專業術語在日常的語境中也經常體現在教堂奏鳴曲、圣經經典詩篇中的低音部分,并且也時常體現在室內奏鳴曲中。不過隨著樂器家族的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新術語“violoncello”(大提琴)的公開問世,使得“Bassetto”一詞逐漸消失了,但是不能否認它們同屬于一種樂器。因此,在1729年,佛羅倫薩“Vocabulario degli Accademici della Crusca”在條目中解釋了“Bassetto”的釋義,為“聽起來像低音提琴的四弦樂器”。與此同時,正是由于Bassetto的受歡迎程度,近現代史上最偉大的弦樂器制作大師之一的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對Bassetto的F孔進行了精妙且具有想象力的設計,對構造圖紙進行了重新布局與完善,這些成果集體收錄于斯特拉迪瓦里的收藏作品集中[3]。
(二)角色地位
低音提琴在交響樂隊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這是唯一一個不需要首席演奏員坐在指揮面前的弦樂器。低音提琴在交響樂隊中擁有明確的分工職責,低音聲部是它主要負責的方面,雖然低音巴松管、大號、次中音長號都可以演奏更低的音,不過低音提琴的優勢就在于它的齊奏低音是交響樂隊中旋律最優美的低音。另外,低音提琴的聲音具有雄壯有力的特點,并且富有彈性,比其他的木管或銅管樂器更具有蓬勃向上的活力,映襯了低音提琴的魅力所在,而低音提琴的演奏技術也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它近似于低音巴松管或者大號,在演奏技術的靈活性方面獨樹一幟。
在專業術語上,低音提琴的英文名稱為“Double Bass”,這個英文名稱的由來頗具歷史淵源,最初的原因也是將大型樂團的低音聲部進行有機強化。在交響樂之父的海頓和莫扎特的前期作品中,他們都沒有單獨運用低音提琴的聲部,其演奏方式與大提琴相差八度的同一樂段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主要表現為作品的音符與旋律和大提琴在譜面中的記法基本一致。除此以外,在很多交響樂演奏會上,大提琴主要負責高音聲部,而低音提琴掌管低音聲部,并且時常扮演伴奏角色,在演奏的主導性發揮方面較弱一些[4]。
早在古典主義流派時期的貝多芬開始,他的幾首著名的交響樂就采取了與大提琴幾乎相同譜面的音符,在他的作品演奏中注入了鮮活動力,其中的一部分樂段用富有想象力的撥奏代替了大提琴聲部的拉奏,將低音提琴設置成為大提琴聲部的有機延伸。低音提琴具備濃厚的雄壯有力的音色,而大提琴能夠表現彈性靈活的音色。例如,貝多芬曾在第九交響曲的第四樂章中,創造性地運用了低音提琴與大提琴有機結合的宣敘調,充分堅持了問題意識,主動性地回應了前三個樂章的主觀性動機。
時間進入19世紀,一系列優秀的作曲家已經對低音提琴悠揚動聽的發音與獨一無二的音域有了充分的認知,并把低音提琴作為單獨的一個聲部為作品進行旋律的賦能。久而久之,大提琴也逐漸獨立于低音提琴的低音聲部,低音提琴就此完全掌管了低音聲部。不過為了使低音線條的旋律更清晰,作品演奏也會時常增添動聽且合適的管樂,為豐富低音提琴的音符提供了必要條件。因此,低音提琴雖然是弦樂家族中的重要一員,但是在很多演奏場合與長號、大號、巴松管等樂器進行合奏,它的低音是多聲部音樂中富有魅力的部分,讓人印象深刻,而很多知名的音樂家也會創作一些獨奏片段,充分展現樂曲中畫龍點睛的部分。例如,馬勒的《第一號交響曲》的第三樂章。另外,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先后演奏同一段旋律的場合也會出現,例如,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七號交響曲》第一樂章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它創設了一個特殊的對比呈現效果[5]。
(三)重奏獨奏
平時我們一提到室內樂重奏,往往會聯想到弦樂四重奏,主要組成部分有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不過鮮為人知的是低音提琴在室內樂重奏中也扮演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現如今,知名的低音提琴重奏作品不勝枚舉,其中擁有較高知名度的莫過于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大作——鋼琴五重奏的《鱒魚》。與此同時,意大利作曲家羅西尼的大提琴與低音提琴的二重奏也讓人印象深刻,具有較大編制的捷克著名民族樂流派的作曲家德沃夏克的弦樂五重奏第二號、舒伯特的F大調八重奏,甚至在后浪漫主義流派時期的一系列七、八、九重奏中都有低音提琴的影子。除此以外,低音提琴在現代主義重奏作品中的運用更是成效卓著,來自阿根廷的現代主義作曲家皮拉佐拉在演奏過程中,經常將兩把小提琴、一把低音提琴和一架鋼琴、一臺手風琴(吉他)進行科學性組合,在這種組合的配置下,爵士風味的樂曲讓人流連忘返[6]。
另外,低音提琴也是移調樂器。獨奏低音提琴使用不同于樂隊低音提琴的定弦,每條弦的定弦高一個全音(大二度),使其音色更為突出而明亮。定弦為從高到低分別為 A2-E2-B1-F?1。記譜往往是作曲家所譜寫的原調低一個大二度的調式,以便演奏者演奏時,可以按照原本定弦的指法正常演奏。在歐洲國家,德國奧地利均使用獨奏低音提琴定弦進行獨奏演出,而法國則多使用樂隊定弦。由于琴體大、弦粗、音域低,低音提琴難于演奏富有輝煌表現力的抒情或炫技段落。直到19世紀,意大利獨奏家德拉格奈提(Domenico Dragonetti)擴展其獨奏性能,令貝多芬感到驚訝,于是在其交響曲中開始使用極為困難而復雜的低音提琴段落。低音提琴獨奏家喬瓦尼·博泰西尼(Giovanni Bottesini)更是將帕格尼尼式的演奏推廣到低音提琴上。在20世紀低音提琴獨奏技術突飛猛進,產生了像庫塞維茨基(Serge Koussevitzky)這樣的大師,并有了一批優秀的協奏曲、奏鳴曲等作品和文獻,如格利埃爾(Reinhold Gliere)《低音提琴四首小品》、阿道夫·米夏克(Adolf Mi?ek)三首《低音提琴奏鳴曲》和保羅·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低音提琴奏鳴曲》。要說與低音提琴相關的文學作品,就一定要提到德國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Patrick Süskind)(著名小說《香水》的作者)的處女作、獨幕話劇《低音提琴》。該劇于1981年9月在慕尼黑首次演出,后來許多劇院紛紛上演,其間被譯成多種語言,為聚斯金德在文壇上贏得了聲譽。作品描寫一位不得志的樂隊低音提琴演奏員的內心生活,全劇自始至終由內心獨白構成,奇特詮釋低調人生,是一部描寫悲劇性小人物的佳作[7]。
四、結束語
低音提琴作為交響樂演奏過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樂器,具有一系列豐富且顯著的特點。近現代很多演奏家通過運用低音提琴創作并演奏了眾多旋律悠揚且讓人難忘的優秀作品。現如今,低音提琴在國內外眾多的大型交響樂演奏會與獨奏會上,已經發揮了重要的主導性作用。本文從低音提琴的歷史產生淵源與歷史發展脈絡入手,科學地闡釋了低音提琴的前世今生,向大眾講述了低音提琴的定弦、音域、構造,以及樂器區別、角色地位、重奏獨奏等細致特征。因此,在今后的學術生涯中需要我們以更加科學嚴謹的態度深度探究低音提琴的時代性價值。
參考文獻:
[1]楊洲.低音提琴在中國近現代的發展[J].民族音樂,2018(03):6-7.
[2]郭惠萱.低音提琴演奏技巧“揉弦”的生理、心理機制初探[J].大眾文藝,2020(14):120-121.
[3]王偉.論低音提琴的獨特魅力與演奏技巧[J].戲劇之家,2021(12):74-75.
[4]李昭.低音提琴樂器的特性及其演奏技巧分析[J].藝術評鑒,2021(23):26-28+36.
[5]郭一惠.低音提琴的演奏及其效果提升的路徑探討[J].名家名作,2022(16):99-101.
[6]范潔.淺析低音提琴演奏實踐中音色的把握技巧[J].參花(下),2023(06):101-103.
[7]黃琛.低音提琴獨奏曲《Kadenza》的演奏詮釋[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23(03):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