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喬源 羅明
【摘要】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志愿服務“走出去”不僅意味著各國志愿者的學習交流機會和跨國志愿服務項目的不斷增長,更推動了全球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為中國價值的跨文化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志愿服務作為我國對外交往的重要力量,能夠跨越文明、國家、種族的隔閡,促進各國民心相通,讓世界各國感受到中國與人為善、天下大同的可信可愛形象,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
【關鍵詞】志愿服務;中國價值;跨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32-0069-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2.021
一、引言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十周年,十年來,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日益深入人心,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也受到全球普遍理解和認同。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1],如何推動中國價值更好走向世界是我們必須面臨和解決的時代之問。
志愿服務是自愿無償向社會或個人提供的公益服務,展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和合共生”“和衷共濟”等核心理念。近年來,隨著國際志愿服務的不斷普及,中國志愿者在國際賽事、國際會議、聯合國青年服務項目、援外服務項目等展現出友善友好、積極向上的形象,獲得了全世界的廣泛認可,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國價值國際傳播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曾寄語青年志愿者:“積極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用青春的激情打造最美的‘中國名片,促進中國夢和各國人民的夢相通相融,共同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做出貢獻。”[2]由此可見,志愿服務對講好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傳播中國價值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志愿服務中的中國價值跨文化傳播路徑
近十年來,我國志愿服務事業穩步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中國志愿服務網統計,截至2023年10月,我國實名志愿者總數2.32億人,志愿隊伍總數135萬個,志愿項目1137萬個,累計志愿服務時逾16億小時。2022年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中14歲至35歲的注冊志愿者已超過9000萬人。志愿服務在我國已經逐漸成為一項“人人愿為、人人可為、人人能為”的行動,也在國際上打響了“中國名片”,成為中國價值跨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一)青年志愿者:中國價值跨文化傳播的重要主體
人既是文化的產物,也是文化的承載者[3]。跨文化交流的關鍵在于人,無論是何種形式的跨文化交流都需要人的參與,而青年志愿者自愿無償將自己的時間精力投身公益事業,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國家、種族、階級、文化的隔閡,在跨文化傳播方面有天然的優勢。中國青年志愿者秉持“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用積極陽光的形象、優異專業的表現和燦爛無邪的笑容打開了傳播中華文明的大門,積極投身全球治理,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了中國青年挺膺擔當的良好風貌,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4],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先鋒力量,也必將成為中國發展的中堅力量。隨著全世界對中國青年的興趣與日俱增,中國青年尤其是中國青年志愿者已然成為在世界范圍內國家形象的重要塑造者和中國聲音的重要傳播者,青年志愿者展現出的美好形象也折射出中國“文明和諧、可信可愛”的大國形象。
(二)國際志愿服務項目:中國價值跨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國際志愿服務作為一項自愿且無償的跨國公益服務項目,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和接受,能夠有效加深各個國家與地區人民之間的友誼,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發揮著橋梁與紐帶的作用,是中國價值跨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有利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根據《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中國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務計劃”累計派出超過700名青年志愿者,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20多個國家,開展醫療衛生、農業技術、土木工程、工業技術、經濟管理、社會發展等方面服務[5]。中國國際志愿服務項目經歷了由政府單一主導到政府引導多元化社會化的過渡,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下,青年志愿者國際參與的方式不斷增多。國際志愿服務作為中國價值跨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其傳播途徑主要分為國際志愿者群體內的文化傳播及志愿者與當地人的文化互動。
1.國際志愿者群體內的跨文化互動
薩莫瓦把跨文化定義為擁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號系統的人們之間進行的交流[6]。國際志愿者群體內部往往國家、種族、文化構成較為多元,不同文化背景的志愿者在同一組織內朝夕相處,形成密切的跨文化互動,有助于消解跨文化群體間的偏見與文化休克,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融合。因而,中國志愿者在國際志愿者群體內部也就承擔起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使命,他們需要在克服文化震蕩的同時,在主動尊重理解他國文化的前提下,展現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深刻內涵,用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彰顯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2.志愿者與當地人的跨文化互動
國際志愿服務項目中也有不少文化交流類項目如孔子學院等,其核心目的在于傳播漢語、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除此之外,國際志愿服務和國內志愿服務有所不同,往往持續時間較長,服務時間從幾周到幾年不等,這意味著志愿者在項目之外與當地人的直接間接接觸或私人交往的機會很多。在這些交往過程中跨文化互動和中國價值傳播會自然發生。中國志愿者在與當地人交往的過程中積極介紹中國國情,講好中國故事,在潛移默化中消除文化偏見,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
三、志愿服務中
中國價值跨文化傳播的現存問題
(一)志愿者語言能力不足
語言能力在跨文化交往中的作用顯而易見,正如列寧所說“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7]。中國價值是一套包含著中國發展觀、生態觀等重要內容的全方位價值體系,中國價值跨文化傳播的第一步是用其他語言將中國價值講清楚、講明白。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例,其中包含66個國家,53種官方語言,語言環境極其復雜。然而,我國青年志愿者則主要擅長官方通用語如英語、法語等,對相應小語種的涉獵較少。志愿者語言能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價值跨文化傳播。
(二)志愿者對中國價值知之甚少
中國價值是一個內涵豐富、面向國內國際的價值體系,不僅涵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包括“我國的發展觀、文明觀、安全觀、人權觀、生態觀、國際秩序觀和全球治理觀”[8]等內容。一些志愿者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往往流于表面,對中國國情的了解也不夠透徹,不能全面理解和領略中國價值的深層內涵。因此,志愿者在親身實地開展海外志愿服務時常常出現對中國價值解釋不清,講解不透徹的情況,很難將中國故事、中國方案、中國智慧講好講透,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國價值和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三)國際志愿服務仍處于萌芽階段
據統計,全球每年有160多萬人在海外從事志愿服務,我國海外志愿者約占全球的3%,相比其他國家而言我國的國際志愿服務仍處于萌芽階段。當前我國的國際志愿服務面臨著資金緊缺、制度不全、協同機制尚未完善等問題,阻礙了中國價值在世界范圍內的跨文化傳播。突破中國價值跨文化傳播所面臨的困難則要求我們必須在國際志愿服務上持續發力,不斷提升國際志愿服務的規模、服務力和影響力。
四、志愿服務中
中國價值跨文化傳播的提升路徑
研究表明,志愿精神、志愿人員、志愿行為、志愿組織、志愿資源是中國社會志愿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要素[9]。進一步發揮志愿服務在中國價值跨文化傳播方面的作用需要不斷完善志愿服務體系,優化國際志愿服務環境。
(一)加強培訓,提升志愿者綜合素質
強化志愿者思想引領,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中國共產黨人的‘志愿服務精神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朝夕形成的。它是在黨的遠大理想引領下,在黨的崇高宗旨激勵下,經過幾代共產黨人堅持不懈實踐和傳承,逐步形成的偉大精神。”[10]只有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引領,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志愿者頭腦,感召志愿者心靈,才能保證志愿服務的正確發展方向。志愿者唯有將“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與深沉厚重的愛國主義情懷相結合,才能在志愿服務實踐中不斷“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有效提升自身綜合素質,逐步成長為各國之間親密合作、互惠互利的促進者,成為中國價值的“傳播大使”,進一步推動中國價值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塑造志愿者文化自覺,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志愿者在傳播中華文化過程中往往存在對傳統文化、中國價值、中國道路、中國式現代化等理解不深、解釋不明的情況,志愿者必須要學懂弄通中國文化才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因而加強志愿者國情教育,提升志愿者文化自覺至關重要。除此之外,在培訓過程中應著力提升志愿者對中國價值跨文化傳播的時代意義的認同感和使命感,讓志愿者深刻領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潤物細無聲”地向外國友人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性,確保志愿者在開展志愿服務、造福世界的同時,自愿自覺地擔當中國文化的傳播大使。同時,加強志愿者國際化培訓,提升志愿者語言能力尤其是多語種技能的培養,開展國際知識培訓如各國經濟、政治、文化、法規、習俗等相關內容科普,深化國際志愿服務禮儀培訓,是確保志愿服務順利開展,掌握國際話語權,實現民心相通、優化中國價值形象的基礎之一。
志愿者要充分理解在志愿服務過程中發出中國聲音、塑造中國形象的巨大時代價值,提升對外交流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愿講、敢講、善講、樂講中國故事,爭做新時代中國故事的講述者、傳播者。
(二)健全體系,促進國際志愿服務高效發展
健全法律制度保障體系,推進國際志愿服務規范化與制度化。當前國際志愿服務缺乏詳盡有效的法律保障體系和制度規范,限制了我國國際志愿服務的長期發展,阻礙了中國價值跨文化傳播效應的形成。因此,需要在結合我國《志愿服務條例》和其他國家志愿服務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盡快出臺國際志愿服務相關條例與法規。同時,目前國際志愿服務目前仍處于“一盤散沙”階段,缺乏全國統一的歸口管理部門,各機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和協調機制,多部門合力尚未形成,導致國際志愿服務組織管理渙散且缺乏有效溝通的平臺。因而,建立完善統一的國際志愿服務管理辦法、獎懲機制、運營模式、考核機制等,是推動我國海外志愿服務高效穩定發展的前提。作為中國價值跨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國際志愿服務的充分發展也有助于在世界發出中國聲音,塑造大國形象。
強化資金人力扶持,推動國際志愿服務常態化與品牌化。資金短缺一直以來都是國際志愿服務發展亟須解決的難題。在加強政府財政支持的同時,鼓勵社會捐贈、企業贊助、個人資助等方式,逐步形成多元化資金支持扶持,有利于國際志愿服務的穩步發展,進而在志愿服務中推動“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中國價值觀念走向世界,贏得各國民心。同時,志愿者流失、人力資源不足也是國際志愿服務難以優化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強人力資源投入,利用“互聯網+志愿服務”模式,打造志愿服務網絡化、全媒體平臺,在原有“中國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務計劃”的基礎上,不斷打造常態化、品牌化的海外志愿服務品牌,提升我國海外志愿服務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有利于在全世界弘揚志愿服務精神、傳播中國聲音。
五、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任何一種文明,不管它產生于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社會土壤之中,都是流動的、開放的。這是文明傳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11]志愿服務是一種無償的人道主義援助,超越國家、種族、文化的隔閡,有助于增強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搭建國際交流、民心互通的橋梁和紐帶。把握時代新機遇,加快志愿服務“走出去”,將志愿服務融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國家戰略之中,推動中國青年尤其是青年志愿者走向國際舞臺,投身全球治理,在世界范圍內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發揮好志愿服務在民心相通方面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對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話語權,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具有很大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3-09-21].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習近平給“南京青奧會志愿者”回信[EB/OL].(2014-7-16)[2023-09-21].https://news.12371.cn/2014/07/16/ARTI1405498631325130.shtml.
[3]程茹軍.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跨文化交流與文化休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0):150-154.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8.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ED/OL].(2022-04-21)[2023-09-21].http://www.gov.cn/zhengce/2022-04/21/content_5686435.htm.
[6]拉里 A 薩莫瓦.跨文化傳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47.
[7]列寧.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8.
[8]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N].人民日報,2021-6-2.
[9]譚建光,周宏峰.社會志愿服務體系——中國志愿服務的“廣東經驗”[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
[10]永遠高揚為人民服務的旗幟——中國共產黨人百年“志愿服務”啟示錄[J].中國志愿,2021(03):4-8.
[11]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