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茹

【摘要】人類生活與數字緊密相連,漢語地名中存在大量數字地名,中國人對數字的喜好以及對數字廣泛而純熟地應用在地名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本文通過分析,認為數字詞在地名中主要發揮表數、修辭和保密功能,具有漢語小寫數字地名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表序列信息數字地名的數字詞前通常不出現“第”,以及漢語數字地名本義朝模糊化發展的特點。
【關鍵詞】漢語數字地名;數字詞;修辭功能
【中圖分類號】H109.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32-0084-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2.026
一、引言
美國學者理查德將地名定義為:“地名由一個或幾個字組成,用來識別地球上地理和行政實體,以及海底或宇宙其他星球的地理實體。”[1]32007年聯合國第6屆會議9號決議中指出:“地名屬非物質文化遺產,適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地名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演變[3]21。它是語言、地理、歷史和文化諸要素綜合體,濃縮和凝聚了一個民族文化的多方面內容[4]。中華民族自古就對數學做出了卓越貢獻,早在甲骨文時期,便使用了十進制,對數的認識、創造和運用滲透到了民族思想、文化許多方面[5]1。這一特點在我國地名中也得到充分體現,在“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平臺檢索含有“一~九”的地名便多達103萬余個。
在中國知網搜索含“數字地名”主題的期刊,僅有14篇(截至2023年8月21日),大部分學者僅在分析某個區域的地名時列舉了當地含數字的特色地名,對“數字地名”的定義、分類、特點等進行了簡要探析。劉美娟(2010)認為“中國的數字地名是用于與該地名相關的數字來代替地名”[6]。筆者在此基礎上,對“漢語數字地名”的定義作進一步完善,提出滿足漢語數字地名的兩個條件:漢語地名中含有數字詞,且具有表數功能。像海南省海口市的“羅億村”,地名中含有數字詞“億”,但為同音“意”,無表數功能,因此,該地名不屬數字地名范疇。
漢語數字地名中的數字詞分為四類:阿拉伯數字,漢字小寫數字,漢字大寫數字,其他表數詞。阿拉伯數字是國際通用數字符號,具有精確的理性意義[7],漢語數字地名中的數字詞分類及與阿拉伯數字的關系如下:
二、漢語數字地名中數字的功能
數字符號是語言的重要分支系統,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記錄文化不可或缺的符號,計數、標量與表示比例是數字最基本的功能[8],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為頻繁。相比較,漢語數字地名中數字功能要更為復雜和多元。具體分析如下:
(一)數量信息功能
1.具體數量意義
選用數來表數量概念,可有效避免誤差,使信息簡單明確[9],如一只貓、兩雙鞋等。數字在地名中僅用作表數,并以此單指該物所在位置的地名數量極少,通常是具體且相對范圍較小的自然地理實體。如:
十二峰(福建省寧德市):山,由十二座小山峰組成,故名。
三泉(陜西省寶雞市):天然水泉,分布前中后三處,故名。
2.序列信息
序數詞是表順序和次序的詞,常以“第+數字詞”形式出現。漢語數字地名存在大量表序列信息的地名,其主要構成方式如下:
(1)“數字詞+通名”表次序,如:
捌組(安徽省蚌埠市):入互助組時排列第八,故名。
二灘(廣東省汕尾市):該處有三個海灘,該海灘在中間,故名。
(2)“第+數字詞+通名”表順序,如:
第一山~第五山(廣東省陽江市):因村后有五座山頭,按順序排列,故名。
第一街道~第五街道(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名稱來源于扎賚諾爾區街道設立時間順序。
(3)“第+數字詞”表順序,如:
第一~第二十(廣東省清遠市):按順序劃分源潭鎮街片區的村莊,故名。
(4)“數字詞+量詞+通名”表次序,如:
壹號橋、貳號橋(重慶市奉節縣):按修筑時間先后,表順序。
三條河(浙江省臺州市):堤內開挖修河,開河時以自西向東排列順序為第三。
(5)“區域地名+數字詞+量詞”表順序,如:
東四二條~東四十四條(北京市東城區):因位于東四北大街東側諸胡同中排列順序,故名。
(6)“區域地名+(第)數字詞+村民小組/居民小組”表次序,如:
富頭村第一村民小組、寶崗第二村民小組。
(二)修辭功能
利用修辭手法進行造詞是漢語地名命名的一種主要方法,主要包括借代、夸張、比喻,多以借代為主。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為在地命名時,有著共同認知——地域范圍雖有大小之別,但不可能將所在地所有信息都納入地名。因此,人們會選擇所在地某些典型特征來為地命名,這便是為什么借代是漢語地名命名的最主要方式。修辭功能有兩種:一是完整性修辭功能,即地名中僅含數字,這類地名數量較少;二是不完整性修辭功能,即與其他語詞共同構成,數字主要起計數標量作用。
1.借代式
(1)純數字借代式。雖形式上都是以數字代地域,但具體借代方式不同,主要有兩類:
①以數量代地名
五十四(四川省攀枝花市):建設者在無地名情況下,以平地段起到渡口大橋的里程為地名。
陸叁(貴州省畢節市):成立初級社共分6行政村,并給六個村編號命名,其號順序為三,故名。
②以歷史事件代地名
伍肆(湖南省益陽市):農村居民點,因“五四運動”而得名。
(2)“數字詞+其他語詞”借代式。其他語詞發揮主要借代功能,數字則起具體化、細節化作用。離開數字,其他語詞無法單獨完成借代功能,因此,數字具有一種不完整性修辭功能,不可缺少。具體分析有如下:
①“數字詞+植物”代地名
三棵樹(云南省昆明市):農村居民點,建村在三棵大樹的地方,故名。
三槐樹(山東省濟南市):農村居民點,本村內有三棵大槐樹,故名。
②“數字詞+動物”代地名
二牛(河南省商丘市):農村居民點,該村昔日又小又窮,村中一黃氏家養了兩頭大牛,故名。
五羊(廣東省陽江市):農村居民點,相傳祖先到此定居時,看見五只山羊,故名。
③“數字詞+水域”代地名
九溪(江西省九江市):農村居民點,初建村時周圍有九條水源,故名。
兩河(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農村居民點,有兩條河在此交匯,故名。
④“數字詞+物產”代地名
三金石(廣東省惠州市):山,山上石頭多,舊時有三種石頭最值錢,故名。
三礦(浙江省湖州市):農村居民點,曾有鐵礦,排行三,故名。
⑤“數字詞+所在地居民相關信息”代地名
一張(河南省駐馬店市):農村居民點,明洪武年間,張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原稱為一窩張,現名為一張。
七百戶(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農村居民點,據此村莊所住用戶數量而得名。
2.夸張式
故意言過其實,對客觀人、事物作擴大或縮小或超前描述,這種辭格叫夸張[11]200。漢語數字地名的夸張主要是作擴大描述,表數量多。如:
千水溝(甘肅省慶陽市):山谷,因此溝雨水多,“千”表多,故名。
百丈磜(廣東省梅州市):農村居民點,砌的石梯很高,俗稱百丈,下面有一個磜,故名。
(三)保密功能
不論古今,相關保密原則一直伴隨人類生產生活,如醫生保密原則,國家軍工技術員要確保研究信息不泄露。地名中包含著豐富的語言與地理信息,是一種重要資源,在不同時期和不同領域涉及相關保密要求,如國家重要軍事基地、重要礦產資源所在地等。絕大多數地名由專名和通名組成,通名為地定類,專名為地定位[12]30,可據此大致知曉該地某些重要特征,如“鐵礦廠溝”,毋庸置疑和鐵礦有關。而需保密的地名則需隱藏該地的重要特征,如自然資源、國家高端研究所等。如何在為地命名時達到保密目的,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選擇不突出該地特征的語詞,讓外人不明該地具體所指或其典型特征,本文以“攀枝花”地名進行說明。“攀枝花”最早是因攀枝花樹這一植物而得名,國家三線建設期間,攀枝花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礦產資源豐富,加之地形隱蔽,成為建設后方戰略基地的理想地[13]246。毛澤東同志曾在1965年批示中明確要把攀枝花鋼鐵廠撿起來[13]219。同年,周恩來同志批示《關于成立攀枝花工業人民政府的請示》,同意攀枝花成立特區政府。后為保密需要,于同年4月22日攀枝花更名“渡口市”[14]219,直到1987年,因不再涉密,才改回“攀枝花”。原因是“渡口”到處都有,不具特殊性,從而最大程度確保了攀枝花不被外人,特別是不被當時窺探中國的敵對分子所知,為國家的工業發展贏得了時間。二是使用數字為地命名,本文以攀枝花市“九附二”地名進行解釋。1964年9月至1974年7月,渡口地區除農村社區外,各機構、單位因三線建設保密需要,對外通訊聯系實行郵政信箱代號。不論單位還是個人,對外通訊聯系均需使用郵政信箱,而不得書寫單位名稱和所在地具體地址,以防泄密[15]。為促進攀枝花建設,中央派調查組進駐攀枝花,調查組下設了冶金、化工等14個組,交通指揮部使用的是九號信箱,下屬公路建設公司為附2號單位,考慮對公路建設公司的保護,便將其所在地命名為“九附二”[10]32,目前已發展成九附二片區。筆者在進行實地調研中得知,當時就算是本地人(不住在該片區的)都不清楚九附二到底在哪兒,更談不上清楚該片區的主要單位和企業。由此可見,地名在參與國家建設的過程中發揮著特殊的重要作用。
三、漢語數字地名的特點
數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存在于語言各方面,漢語地名存有大量數字地名,進一步印證了中國人對于數的特殊喜好以及對數的廣泛應用。通過分析,本文認為漢語數字地名具有如下特點:
一是含有漢語小寫數字的地名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在“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平臺檢索含有“壹~玖”的地名僅2.4萬余個,含“一~九”漢語數字地名的個數約是其43倍。通過這一對比,可更好地說明經濟原則在漢語地名命名中的重要作用。地名是人們使用語言文字來指代特定地理實體位置和范圍,用以識別和交流[16],漢語大寫數字在字形、筆畫方面均比漢語小寫數字復雜,不論從識別、記錄還是交流來講,都不如簡體漢字。此外,地名中含漢語大寫數字較少也與我國漢語大寫數字主要用來記賬理財的傳統習俗有關。直到現在,各單位報賬單等財務資料上都要用大寫數字寫明金額。
二是表序列信息的漢語數字地名,數字詞前通常不出現“第”,便可完成表序列的語義。為什么有的加“第”,有的又不加“第”。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不同地區、不同名族語言使用習慣不同;二是給所在地命名是以自身出發,在體驗與觀察的基礎上為地命名,命名的目的是有利于人們溝通交流,他們對自己所在地極其熟悉,即使不加“第”,也知道“二堡”是指“第二堡”。因此,為了表述上簡潔明了,沒有必要再加“第”。這也符合認知語言學的核心原則——“現實—認知—語言”[17]6。
三是數字詞功能減弱,漢語數字地名本義朝模糊化發展。地名的本義即地名命名義,是該地得名之由。隨著時代發展以及實際情況變化,漢語數字地名本義變得模糊,許多數字地名僅剩標記和指代功能,特別是沒有通名的數字地名,如“一張”“五十四”等,如果不查閱資料,根本不知該地命名緣由。但這并不影響該地地名的正常使用,可見地名最重要的作用是指稱地域。
四、結語
我國地名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其中的漢語數字地名數量龐大。漢語數字地名中的數字詞功能多元化,具有數量信息、修辭和保密三大功能,中國人對于數的特殊喜好以及多對的廣泛且純熟的運用在地名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與證明。本文在分析漢語數字地名數字詞功能的基礎上對漢語數字地名的特點進行了分析,筆者認為漢語數字地名中漢語小寫數字地名在數量上占優勢、表序列信息數字地名的專名常不出現“第”字,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化漢語數字地名本義朝模糊化發展的趨勢顯著。
參考文獻:
[1]理查德·雷尼爾·蘭德爾.地名:不止定義世界[M].高鈺,車威,紀元,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20.
[2]United Nations. Resolutions from the Ninth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Geo graphical Names[R].United Nations Group of Experts on Geographical Names, 2007.
[3]楊建國.文化語言學視域下的北京地名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4]周文德.重慶市政區地名用字考察[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6):99-104.
[5]吳慧穎.中國數文化[M].長沙:麓岳書社,2013.
[6]劉美娟.中西地名命名及文化意蘊比較[J].浙江社會科學,2010(09):104-108+129.
[7]黃兵.阿拉伯數字的非理性意義分析[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2):103-105.
[8]溫洪瑞.英漢數字符號系統及其文化涵義對比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3):52-55.
[9]陳莉莉.談數字在言語交際中的功能[J].外語教學,1998(03).
[10]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下冊)[M].增訂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11]李如龍.漢語地名學論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2]中共攀枝花市委黨史研究室,編.三線建設在四川·攀枝花卷[M].內部資料,2017.
[13]中共攀枝花市黨史研究室.攀枝花三線建設簡史[M].內部資料,2021.
[14]羅毅.渡口郵政信箱簡史[J].攀枝花社會科學,2022(02).
[15]劉玉堂,李艷瓊.文化語言學視域下地名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與開發[J].理論月刊,2023(01):90-102.
[16]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