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佳義 李寶艷
摘?要:勞動精神根植于勞動實踐中。在生成邏輯上,唯物史觀為勞動精神提供理論支撐,中華農耕文化為勞動精神提供生長條件,民族復興偉大實踐為勞動精神注入時代動能;在內在耦合上,勞動精神培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的一致性與方向一致性;新時代下,將勞動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民族復興、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落實高校立德樹人任務的應有之義。為了強化勞動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可以從打造協同育人格局、營造良好校園文化、開展勞動實踐等方面著手,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邁向新臺階。
關鍵詞:勞動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路徑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3.033
勞動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現實價值。結合當代青年的生活環境和身心發展規律,探尋勞動精神培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關系,這有利于讓高校學生自覺地把“尊重勞動、崇尚勞動、勞動光榮”的理念吸納到自身的態度體系中,從而實現全面育人。
1?勞動精神的生成邏輯
1.1?唯物史觀為勞動精神提供理論支撐
唯物史觀為勞動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理論的支撐。一方面,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恩格斯認為“勞動”是類人猿向人完成過渡的鑰匙。早期人類在社會生產中創造并使用工具進行著改造自然的活動,進而產生意識,最終成為“現實的個人”。勞動促使社會成員間關系不斷密切,勞動精神則在推動人類發展自身的實踐進程中提煉而成。另一方面,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唯物史觀認為,精神在根本上源于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具有獨立性。勞動精神既反映現實生產狀況,也包含著現實的超越性。隨著科學技術的升級,社會勞動的形式也趨于智能化,前期形成并積淀的勞動精神仍然存在于生產關系的變革之中,這成為新發展趨勢下人們創造更多的剩余價值的一種內在驅動力,并使得個體在向更高的社會形態邁進的過程中創造出一定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從而為自身的生存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1.2?中華農耕文化為勞動精神提供生長條件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在其特有的地理環境與祖宗崇拜現象的影響下,農耕文化也在人們生產實踐中孕育而生。農耕文化主要體現在以耕地為生產系統,所以歷代重農思想連綿不絕。春秋戰國時期,統治者為保證農耕社會穩定發展,他們遵循“使民以時”的原則,先民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主動發揮勞動的自覺性,農耕的過程中也衍生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哲學理念,形成了尊重勞動、崇尚勞動與熱愛勞動的價值取向,這為勞動精神生長提供了重要“養料”。同時,隨著宗法制度的湮滅,社會的道德倫理觀念逐步加強,作為農耕文化的核心的“五倫”理念也隨之完善,人們在規范自身的行為中進行有序的社會生產,這對維系傳統農業社會中關系的和諧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確立后,出于減少人口流動性與增加稅收的需要,人們逐漸被限制在土地上進行生產活動,從而使得農耕文化在意識形態領域走向一體化與封閉化,重土安遷思想也逐漸沉淀在先民的意識里,他們在遵循一定血親秩序的前提下,通過辛勤勞動和誠實勞動創造出許多優秀的勞動成果,實現了生產實踐和道德倫理的統一,勞動精神被賦予熱愛勞動和崇尚勞動的人格化品質。
1.3?民族復興偉大實踐為勞動精神注入時代動能
中國共產黨人的百年探索歷程為勞動精神不斷注入時代新動能。隨著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勞動解放中國的大幕也從此打開。土地革命時期,中華蘇維埃政府在蘇區建立農業互助合作社,帶領軍民開墾荒地,使得農業生產有了較穩定的勞動力基礎,并強調要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作為教育的基本方針,這一系列舉措在改善蘇區人民生產生活條件的同時也為勞動精神的構建發揮了巨大的效能。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在陜甘寧地區發出“自己動手,克服困難”的號召,通過勞模運動、勞動立法及傳媒文藝等形式帶領人民對根據地進行建設,進一步推動了勞動精神的弘揚。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時期,我國為改造舊中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國家的綜合國力快速提升,這離不開特定時代下中國人民辛勤付出與自我奉獻。現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總書記在吸取各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寶貴經驗的前提下,依據中國的具體國情,他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依靠知識,必須依靠勞動。”新時代勞動精神展現中國勞動人民踔厲前行的精神面貌,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大批青年楷模,他們通過自身的辛勤勞動與誠實勞動讓勞動精神可視化,這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注入強大動能。
2?勞動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2.1?勞動精神培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一致
新時代下,青年勞動時所展現的精神狀態對社會總體價值體量的創造影響相較于之前更加凸顯,培育勞動精神歸根到底是讓年輕個體在辛勤勞動與誠實勞動的行動中,產生對勞動的熱愛,進而讓他們的勞動能力與勞動技能得到發展,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幫助教育對象樹立與社會發展需求相一致的價值理念的精神性生產實踐活動,其遵循《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的文件要求,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在準確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條件下,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目的,對青年學生的目標引領以及人格完善起到了驅動的作用。由此看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與勞動精神培育相契合。
2.2?勞動精神培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一致
歷史是由勞動人民創造的,在一定條件下可轉化為物質力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將勞動與智力和體育相結合,是造就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我國的遠大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當代青年擔負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時代重任,他們必須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前提下自覺自主地參加生產勞動實踐,站穩人民立場,否則共產主義社會只能是一個美好理想。“站穩人民立場”,集中體現為具備較高的政治覺悟,認同、接受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以泛娛樂主義為代表的不良思潮正在無形中消解青年的勞動積極性,這警示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進行精神與物質建設。高校作為維護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思想政治教育擔負著政治社會化、道德社會化、文化社會化的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對青年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教育活動,因此要在堅持黨的領導前提下,遵循的社會主義基本辦學方向,讓他們在政治立場與政治方向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前提下,理解新時代下勞動精神的深層次內涵,自覺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這個方面來說勞動精神培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緊密的關聯性。
3?勞動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3.1?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支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需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注入新要素,才能永葆生命力。當前,我國高校普遍開設有基礎的思政課程并在專業課程中設有實訓環節,這些課程活動中都蘊含著豐富的勞育素材,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有勞動無教育,有教育無勞動”現象,這對培育全面發展的人產生了一定阻礙作用。因此,勞動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讓高校學生在深刻領悟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中所涉及的勞動理論的內在意蘊,正確認識勞動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積極意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的質量。另一方面,勞動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適應技術變革和產業革命的現實需要。“十四五”時期,我國社會對于發展質量問題的關注日益凸顯,在人才培養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定了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隨著科學技術、知識創新的迅速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解放,創造性勞動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進程中,更加深刻影響社會發展。創新驅動實質在于人才驅動,而創新精神作為勞動精神的內核,它與知識的累積呈正相關。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具有勞動素養的時代新人中起到關鍵作用,這要求我們將勞動精神培育與思想政治工作相結合的過程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指導,幫助高校學生在實際運用中將所學知識進一步加工處理,充分理解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在當代的價值指向,這可以促進他們形成敢為人先、敢于突破的創新思維,從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一批綜合素質高且具備數字化能力的青年勞動者。
3.2?構建和諧社會勞動關系的應有之義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革新,社會對人才素質要求不斷提高,勞動異化現象隨之產生。部分年輕人在高壓狀態下的單位時間內生產出更多的產品,而自身卻變成了廉價商品,再加上他們在勞動過程中受到制度的壓榨,使自身同勞動產品產生了異化。作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處理好勞動者的思想和勞動行為之間的關系,成為化解勞動異化風險的關鍵。勞動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質是教育而非勞動,它體現了馬克思“教育與勞動結合”思想,它能促使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更好地認識到機械化時代的勞動價值,從而使其適應當前的生產分配方式,化解個體與用人單位之間的不和諧因素,從而在勞動中找回主體性,實現自我發展。另一方面,在勞動異化過程中,也存在著人同自己類本質的異化現象,人們以勞動為謀生手段,逐漸喪失勞動幸福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使個體掌握一定生存技能的功能,把勞動精神植根于這種教育活動,可理解為使從事社會生產實踐活動的大學生在遵循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前提下,通過辛勤勞動與誠實勞動來獲取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資料,在不斷建構意義世界的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最終實現人類本質的回歸。
3.3?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勞動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當前,在價值理性消解和工具理性濫觴的影響下,部分學生產生了好逸惡勞的心態,從而降解了自身對勞動的熱情。社會環境的改變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適時調整育人方式與內容,也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讓青年學生深刻領悟勞動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意義和作用,才可讓其牢固樹立“勞動創造一切”的思想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須注重讓受教育者深入實際,其中內含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點對于大學生自我勞動意識的培育具有重要引導意義。因此,勞動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一定程度上可以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嵌入式的手段在勞動實踐中將勞動相關的理論知識傳輸給學生,幫助他們理解勞動精神所包含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誠實勞動、辛勤勞動的內在價值意蘊,通過以勞樹德的方式開啟人生之智。列寧認為,沒有年輕一代的教育和生產的結合,未來社會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勞動精神中包含的勞動認知、勞動情感以及勞動理念需要附著于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活動才可得以傳承,勞動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上是個體自身在勞動生產實踐中謀求物質和精神相互平衡的過程,在這期間,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行為管理中發揮著一種非“附加的”影響,高校學生通過勞動文化的熏陶與理論學習,在日常的學習實踐中體悟發現勞動美、捕捉勞動美與創造勞動美,這可助力他們正確看待人們為追求美好生活所付出的辛勤勞動與誠實勞動,最終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
4?勞動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4.1?進行協同育人以提升勞動精神培育理論指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構建“十大”育人體系,其中“課程育人”位列“十大育人體系”之首,這對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育人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勞動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構建高校協同育人的重要格局。一方面,思政課教師必須用好思政課堂主渠道,針對青年群體身心發展特點,創新授課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設置理論運用實踐環節,開展師生互動性的研究性學習活動,讓高校學生根據所學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一步在實踐中厘清勞動精神相關概念,深入探索勞動精神的當代價值。另一方面,《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讓所有高校的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課程思政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層面的新形式,這要求高校在推動勞動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的過程中,其他專業課教師應打通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間的交流通道,強化育人職責,深入探究各種專業課程中蘊含的勞動文化要素,讓勞動精神在學生實踐中落地生根,并且以浸潤的方式在校園生活中把勞動育人的工作協同管理機制貫穿到辦學治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塑造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念與勞動知識,加深他們對勞動本身的必要性有清晰的認知,以達到彰顯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育人的效果。
4.2?推進環境建設以創設勞動精神培育文化場域
人的思想觀念的形成離不開文化環境的滋養,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能給予人以積極的影響。勞動精神的主體是勞動者,勞動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是發現人,即挖掘具體歷史情境下的人物故事。現實生活中無數的個體把追求幸福生活作為奮斗目標,他們在生產實踐中踐行勞動精神。針對高校學生對模范崇拜的心理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承擔起思想宣傳的使命和任務,在重要的時間節點邀請勞動模范進校園,講述他們的奮斗故事,通過這種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讓高校學生充分學習挖掘勞動模范身上辛勤勞動與誠實勞動的寶貴品質。同時,思政教師要切實地將勞動模范人物的具體事跡加入思政課的案例教學,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與溫度。另一方面,隨著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升級,互聯網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造了一個更加包容開放的空間。高校應借助新興媒體技術來宣傳我國在弘揚勞動精神方面制定的方針與政策,實事求是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主流,做好校園勞動文化的宣傳工作。同時,高校學生會應發揮其特有的引領力,聚焦同學核心需求,設置文化長廊用以記錄并宣傳校園勞動的真人真事,并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走進主題的展覽館,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打造沉浸式課堂,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勞動文化中所承載的價值底蘊,幫助其樹立積極向上的勞動觀念,構建培育勞動精神的文化場域。
4.3?開展勞動實踐以促成勞動精神培育時代轉換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強調要弘揚學生勞動精神,強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社會實踐教育是高校開展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高校可組織志愿服務活動,構建第二課堂勞育體系,培育一批專業輔導教師,借助激勵和獎勵的手段讓學生積極參與勞動實踐,在讓學生由被動介入到主動嵌入的這一過程了解勞動精神中關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勞動的深層次內涵,以此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勞動感情,讓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在實踐中得到更好的發揮。同時,人類社會的歷史不單是生產的歷史,也是交往的歷史。勞動精神中包括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價值取向,它的塑造是一個動態化復雜過程,不能僅靠思想政治理論課去解決。因此,高校應秉持著“開門辦思政”的理念與企業間構建起聯動的就業幫扶機制,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鼓勵其走出校園,通過深入企業,這可以讓高校學生獲得課本之外的中外先進的管理技術與經驗,并在身體實踐和心智運動的雙重作用下,發揮自身創造性勞動思維,領悟創造勞動的現實價值,進一步將勞動精神融入自身的態度體系中,從而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進程在全社會的合力中持續推進。
參考文獻
[1]徐旺生,李興軍.中華和諧農耕文化的起源、特征及其表征演進[J].中國農史,2020,39(05):310.
[2]王金玉.勞動解放的中國起點:“五四”勞工話語的建構與轉換[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8(03):18.
[3]譚泓.延安時期的勞動倫理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07):5359.
[4]習近平.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30(02).
[5]文新華.論以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指導深入推進勞動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18,(21):1012.
[6]潘春玲.新形勢下高校志愿服務育人功能的作用機理及實現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21,(03):126130.
[7]程仕波.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三種樣態[J].思想教育研究,2020,(10):4852.
[8]熊建生,郭榆.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建設的新要求[J].思想理論教育,2022,(03):5965.
[9]湯素娥,柳禮泉.習近平論弘揚勞動精神的三重意涵[J].思想教育研究,2021,(01):37.
[10]石路,明芳.列寧青年勞動教育思想及其新時代啟示——紀念列寧誕辰150周年暨《青年團的任務》發表100周年[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0,39(04).
[1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N].人民日報,201902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