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堯
英語報刊閱讀是高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所規定的課程,旨在幫助學生熟悉并掌握新聞英語的特點,豐富并積累閱讀英語報刊所需要的社會和文化背景知識。在專業的外語院校,英語報刊閱讀更是英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和核心課。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大綱對閱讀理解的測試要求總共羅列了四點,第一點便是“能讀懂一般英美報刊上的社論、政治和書評,既能理解其主旨和大意,又能分辨出其中的事實和細節”(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2000)。外報閱讀課是引導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生關注國際局勢、政治動態、經濟發展及社會民生的一扇窗戶,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民族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大學生具有積極意義。除此之外,外報閱讀課所學文章源于真實語料,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了真實的語言環境,有助于他們學習地道的英語,熟悉英語寫作常見的結構和思路。
然而,英語報刊閱讀教學情況不容樂觀。英語專業教學大綱將報刊閱讀設定為選修課,從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師和學生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在專業的外語院校,雖然英語報刊閱讀課是核心課程,但因受傳統教學模式、課時量、報刊文章本身的用語特點及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對學習該課程缺乏興趣和熱情。
針對此現狀,嘗試就如何在英語報刊閱讀教學中采用積極閱讀策略,以激發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熱情作一些探討。
任教的學校為四川省一所民辦普通本科外語院校,雖然大部分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和監督下完成基本的學習任務,但是普遍自律性不強,學習習慣不好,主動學習意識弱。據觀察,他們大多數喜歡關注社會民生事件和娛樂新聞,對有一定深度的政治、經濟、文化類話題缺乏興趣;在專業學習上,他們更重視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積累,對語言背后的文化知識和文化內涵缺乏探索精神。
在該校,英語報刊閱讀課程是為英語專業大三學生開設的必修課,每周2 課時。根據多年的外報閱讀教學經驗,總結出了學生外報學習過程中三個階段的特點:前期困難、中期茫然、后期漠然。此現象的形成有如下原因:
前期困難:民辦普通本科院校入學門檻普遍不高,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往往欠佳,且學習習慣較差。而報刊文章話題涉及廣泛,生詞量大且文化背景知識深厚,因此,即便是在大三階段,對學生而言仍是極大的挑戰。
中期茫然:因報刊文章普遍難度較大,且受課時量和課程進度要求等其他諸多因素的影響,該課程多采用以教師和書本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通常由備課組共同決定所學篇章,每兩周學習一篇課文,一學期共計學習8 篇左右不同話題的文章。為了幫助學生讀懂文章,授課教師普遍花費大量的時間講解單詞、語法、句法,梳理篇章結構,介紹文化背景。學生偶有如介紹文化背景知識的課堂參與,整體上仍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教師與學生參與課堂的比例大約為4∶1。這種教學模式所帶來的問題是,學生作為讀者的身份被弱化,外報閱讀教學被簡化為分析課文和對課文內容的提問,報刊閱讀的課型特征未能得以充分體現,顯現不出與其他課程的本質區別,從而導致學生陷入茫然。
后期漠然:長期被動閱讀的體驗和沒有成就感的閱讀致使學生喪失了對該課程的興趣。學生閱讀外刊文章的習慣和能力的目標難以達成,報刊閱讀課漸漸淪為學生心目中的“邊緣課程”。
綜上所述,當下英語報刊閱讀課的核心問題是,一方面,學生對該課程有畏難心理;另一方面,以教師和書本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失去了閱讀的主體地位,漸至喪失對報刊課的興趣。學生對報刊閱讀的這種消極態度導致他們不僅喪失了獲得學習地道英語的有利途徑,而且失去了了解西方社會文化最直接、最真實的“窗口”。因此,如何培養學生對英語報刊閱讀課的興趣是英語專業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就如何提升學生對英語報刊閱讀的興趣進行探究。
閱讀能力與閱讀興趣有關,學生閱讀興趣越高,動機越強,越有利于廣泛閱讀,提高技能,培養和改善閱讀習慣(朱純2014)。關于學生的閱讀動機有大量的研究,總體而言,學生閱讀動機的養成需要滿足四個條件:(1)英語閱讀的主觀需求;(2)英語閱讀過程中的愉悅感;(3)參與閱讀的主動性;(4)保持對閱讀的持續興趣(孟喜華2020)。基于上述理論,在英語報刊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學生對英語報刊閱讀課程的興趣:(1)關注學生對閱讀內容和方式的需求,幫助他們創設閱讀期待;(2)改變以教師和書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優化閱讀任務,讓學生回歸閱讀的主體地位;(3)搭建課內到課外延伸的平臺,讓英語報刊閱讀服務于學生的專業學習和社交需求,使其保持對英語報刊閱讀的持續興趣。
閱讀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過時的新聞、遠離自身生活的話題、老舊的觀點都會降低學生對閱讀的期待。因此,在閱讀篇章的選取上,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選擇權,讓他們選取自己喜歡的話題作為學習內容。所在學院大三所使用的英語報刊閱讀教材是端木義萬(2019)主編的《美英報刊閱讀教程》。在該課程教學之初,教師首先帶領學生瀏覽教材目錄、閱讀并分析課文標題,讓他們根據標題內容選出感興趣的文章。學生最終選出的文章有:Lesson 3 The End of Men、Lesson 5 Food and Obesity、Lesson 6 The End of Ownership:Why Aren’t Young People Buying More Houses、Lesson 12 Love in the Age of Like、Lesson 13 NYC Ban Sparks Smoking War、Lesson 16 The Beauty Advantage、Lesson 17 This Corruption in Washington is Smothering America’s Future。從選篇話題看,絕大多數學生對貼近自己生活的話題如肥胖、容貌、戀愛、生活習慣有較強的興趣,只有少部分學生表現出對政治話題的興趣。對于經濟類的話題,鮮有學生愿意踏足。最終,學期所學文章定為學生所選擇的以上7 篇和教師選擇的另外2 篇。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話題,有助于他們在前期形成積極的閱讀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一部分對其閱讀期待的創設。與此同時,教師也選擇了另外2 篇學生不喜歡,甚至可能會對其造成閱讀壓力的話題。其中一篇是關于沃爾瑪轉型的經濟類話題,另一篇是探討中西方觀念和思維差異的較抽象話題,目的是引導學生走出閱讀的舒適區,敢于嘗試不熟悉的話題和領域,并通過相關閱讀技巧的訓練消除其對這些話題的畏懼心理。
然而,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話題進行學習只是創設閱讀期待的第一步。在具體文章的學習中,教師還需要幫助學生把對該話題的期待和熱情保持下去。要保持這種期待,教師的話題引入至關重要,沒有引入或拙劣的引入不但無法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還有可能破壞其本有的閱讀期待。好的引入需要關注學生的興趣點和閱讀需求。以第6 課為例,因房價是我國近幾年的熱點話題,住房問題對我國人有著深遠的影響,學生自然想要了解該問題在其他國家的情況,首當其沖的便是房價。因此,教師提問:你認為在美國紐約買一套90 平方米的住房需要多少美金?在學生短暫的討論之后,教師播放提前準備好的關于美國住房情況及房價的視頻。在視頻中,學生不僅能夠了解美國的房價,而且能觀察到美國住房的外部環境及內部結構。視圖化的方式給予學生直觀的感受和體驗,更易于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與此同時,教師向學生拓展更多關于美國住房情況的知識,并結合圖片讓他們了解獨立式住房(detached house)、半獨立式住房(semi-detached house)、公寓樓(apartment building)等概念。在授課的班級,學生觀看完視頻后禁不住感嘆“美國的住房好大,好便宜”。此時,教師順勢將學生的注意力轉至課文標題并提問:“既然美國的房價相較而言并不算貴,為何作者說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不愿意買房子了?”學生隨即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并記錄下討論結果。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意識到房價并非影響房產經濟的唯一因素。此活動有助于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其從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在學生進行充分討論后,教師讓他們開始閱讀課文,從文本中找出美國年輕人不買房子的原因,并檢驗自己剛剛提到的原因有沒有在文中提及。
在以上所描述的讀前活動中,教師通過刺激興趣點(猜測美國房價)、激發好奇心(討論美國人為何不愿意買房)及促進成就感(檢驗自己的討論結果有沒有在文中提及)保證了學生對文本閱讀的持續期待。
傳統報刊閱讀教學以教師和書本為中心,往往以做題為導向,且題目多是完成與課文內容相關的選擇題、正誤題或簡答題,這些問題考查的主要是關于事實和細節的淺層信息,閱讀課被簡化為對生詞、難句的講解和對課文內容的簡單提問。這種“閱讀—做題—對答案”的解碼式的閱讀模式,讓學生既無法獲得成就感,又看不到閱讀的意義所在,從而漸漸失去了對英語報刊閱讀的興趣,這樣的學無疑是失敗的。以做題為導向的閱讀不僅機械枯燥,還會誤導學生對閱讀的正確認知。早在20 世紀60 年代,葉謝伊(Esey)和薩維爾-特羅伊克(Saville-Troike)就否定了這種解碼式的閱讀方式,認為“解碼閱讀模式不能反映實際閱讀過程,因為在這一閱讀模式中,讀者只對語言形式作出反應,忽視了上下文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低估了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積極能動作用”(楊素珍1995)。克拉克(Clarke)和西伯爾斯坦(Silberstein)也認為閱讀過程是一個積極的認知過程,指出“成功的閱讀是一個創造過程,讀者和閱讀材料相互交流創造意義”(楊素珍1995)。
由此可見,讓學生和閱讀材料發生真實的關聯至關重要,而以教師為中心、做題為導向的教學方式難以達成這一目標。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需要教師創設具有真實意義的閱讀任務。以學生為中心、任務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亟須建立。
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倡導由學生自主進行知識探索,并通過自我探究和主動發現對所學知識形成自發構建,發現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搭建學習體系(康霞2016)。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開展任務型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任務的創設要有產出性、整體性、與學生的關聯性及一定的挑戰性。學生需要調用課文所學的各種知識如相關詞匯、術語及背景知識完成特定任務。整個教學過程是以任務為主線,語言講解和背景知識拓展為輔線。
仍以端木義萬(2019)主編的《美英報刊閱讀教程》第6 課為例,基于學生普遍對房價和住房情況的濃厚興趣,為其創設的任務是通過對課文和其他相關材料的閱讀,對中國和美國住房情況作對比研究,然后完成書面/口頭報告。為幫助學生更有方向和針對性地閱讀,教師設置如下問題:“普通美國人常見的住房類型是什么(分城市和鄉村)?這些房子的平均售價大概多少美金?”“在哪個國家購買住房性價比更高?”“美國年輕人不愿意買房子的原因有哪些?”要完成此任務,學生需要閱讀課文和其他相關材料(可以由教師提供,也可以由學生自己查閱)。在此過程中,學生會接觸很多跟住房相關的有用表達,包括表示住房類型的詞匯如detached house、semi-detached house、apartment、cottage、flat、villa 等,購房流程的詞匯如down payment、mortgage、interest rate、real estate agent、property tax 等,也會了解到美國年輕人不愿意買房的原因包括經濟蕭條、高失業率、低結婚率、沉重的學生債務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除此之外,學生通過拓展材料能了解到美國人普遍不愿意買房的原因還有高額的房產稅。學生通過對比研究發現,雖然美國房價看似比我國房價低,并且房子在美國是永久產權,但是美國高額的房產稅讓許多美國人對于擁有一套房子望而卻步。通過這種對比研究,學生會對美國住房情況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并學會多維度、多角度看待問題。更重要的是,以真實任務為驅動的閱讀刺激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只有當任務具備真實的目的時,才有可能促成學生的積極閱讀(周若鵬2015)。了解美國住房情況,并與中國作對比性研究,這個具有現實意義的任務促成了學生的閱讀動機,這是閱讀得以順利進行的關鍵點。
所在院校的英語報刊閱讀課每周2 課時,如果不能把課堂閱讀有效延伸至課外,讓學生保持持續的閱讀熱情,這樣的報刊閱讀教學就是不完整、不成功的。閱讀教學的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積極、高效的終身閱讀者。而英語報刊閱讀教學的目標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擁有閱讀外刊文章的能力和習慣、具有時事敏感度和國際視野的主動閱讀者。因此,幫助學生搭建課內向課外延伸的平臺,引導其關注并討論新聞熱點話題是報刊閱讀課的課程意義得以實現的關鍵。下面是就如何拓展課后閱讀所做的一些探索。
1.延展課堂話題,推進主題式閱讀
所在院校的英語報刊閱讀每周2 課時,通常情況下一篇課文需要花費2 周,即4 課時的學習時間;一學期下來,學生能夠學習的課文只有8 篇左右。這種僅通過一篇文章對某一個話題進行學習的模態猶如蜻蜓點水,不深入,也不全面,不利于學生構建對某一個主題全面、立體的背景圖示。克拉申(Krashen)的窄讀理論認為,要對有限的題材進行大量的輸入,再逐漸擴大范圍。如此,相關主題下的語言知識能夠得以強化和內化(周若鵬2015)。這種對同一個主題的反復輸入,不僅可以強化主題相關的地道表達,而且可以幫助讀者形成對某一個話題或主題的多角度、全方位了解。這種方式符合學生多方面閱讀的要求,能夠提高他們的閱讀主動性。因此,在英語報刊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對教材中的閱讀材料進行適當的補充。需要說明的是,在材料的選取上,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閱讀需求和目的,有針對性地選取合適的閱讀材料。例如,教師可以分享給學生一篇對同一話題或事件持不同觀點的文章,讓他們在正、反兩種觀點的論述中,發展辯證思維的能力;可以就課文中的某一個點給學生提供相關的閱讀材料,做延展性的閱讀,幫助他們對相關話題建立更立體的知識體系;還可以給學生提供同一個話題或事件的不同類型和體裁的新聞閱讀材料,幫助他們直觀感受不同新聞體裁的特點和寫作風格。
2.關注時事新聞,開闊國際視野
英語報刊閱讀教學的目標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擁有閱讀外刊文章的能力和習慣、具有時事敏感度和國際視野的主動閱讀者。讓學生會讀外刊文章、樂讀外刊文章是這門課程開設的終極意義。因此,在英語報刊閱讀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瀏覽報刊文章的習慣至關重要。根據從事英語報刊閱讀教學的經驗,以下三種方式能夠較好地促進學生對報刊文章的積極閱讀。
(1)摘抄報刊文章。
教師要求所有學生每周從英美主流報刊中摘抄一篇文章(或文章的一部分),并注明出處。在文章內容之后,歸納主旨大意并提煉出有用的表達。在每周英語報刊閱讀課開始,教師給學生10 分鐘的時間,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各自所摘錄的內容。這種摘抄的方式貌似笨拙,但對于學生學習并掌握地道的英語表達有著非常明顯的提升作用。除此之外,學生之間的口頭交流既能起到對課堂的熱身作用,又能讓他們收獲閱讀所帶來的成就感。
(2)報道新聞事件。
要求學生做新聞報告也是幫助他們養成瀏覽外刊文章習慣的一個有效途徑。教師指定1—2名學生在每周的英語報刊閱讀課上對近一周的某一個新聞熱點事件進行播報。這種較為常見的presentation 形式有利于訓練學生信息搜集、邏輯梳理、語言組織、現場應變等能力。需要說明的是,在以往的教學中,出現過主講學生因PPT 制作不合理、新聞內容過難而前面鋪墊不夠或講述方式枯燥無趣等因素,導致聽者覺得索然無趣,主講人和聽者之間無法產生真正的互動交流的情況。針對此情況,教師需要在前期對學生所選話題、講述思路及PPT 制作給予一定的指導。
(3)討論時事熱點。
定期開展以班級為單位的對某一熱點新聞事件的討論,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課后的積極和自主性閱讀。教師須提前發布任務,指明具體的閱讀方向并設置相關問題,引導學生課前做相關材料的搜集和閱讀。之后,教師留出一堂課的時間供學生對該話題進行深入交流,其形式可以是自由發言,也可以是有協作、有組織的辯論,甚至可以是戲劇化的表演。對熱點新聞事件進行討論,不但能引發學生對社會問題進行深入思考,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國際視野、全球意識和家國情懷。需要說明的是,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討論給予合理的回應。必要的時候,教師對學生在一些涉及道德準則、價值觀及意識形態上的片面觀點和錯誤觀念予以正向的引導。
英語外報閱讀課程作為英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具有其他課程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是引導學生關注國際局勢、政治動態、經濟發展及社會民生的一扇窗戶,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民族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大學生具有積極意義。然而,在大多數普通院校,英語報刊閱讀的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以教師和書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弱化了學生的讀者身份,以單詞、句法講解為主的教學內容無法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因此尋求積極閱讀策略應用于英語報刊閱讀教學必要且迫切。幫助學生創設閱讀期待,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優化閱讀任務,建立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主線的教學模式是提升學生對英語報刊閱讀興趣的有效方式。延展課堂話題、關注時事新聞有利于培養學生閱讀外刊文章的習慣,有助于他們成為會讀且樂讀外刊文章的終身閱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