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莉
初中英語教學理應足夠包容,STEM 教育理念的融入更能凸顯初中英語的“多學科”特征。圍繞初中英語單元目標設置教學問題或者教學項目,引導學生手腦并用,綜合應用科學、工程等領域的知識成果,在完成項目、擴展知識儲備的同時,綜合運用英語知識,體現STEM 教育理念的獨到價值。
STEM 教育理念的S、T、E、M 分別對應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和Mathematics(數學)四門學科。相比于傳統的分學科教學模式,STEM 教育理念下的學科融合特征非常突出,為課程教學注入更多綜合、實踐特征。換言之,就是借助STEM 教育理念真正聯系不同學科,借助學科“打通”效應,發揮學科融合的獨特作用。STEM 教育理念強調探究性問題和學習任務的重要性,通常以學習項目為載體,要求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必須綜合調動多學科知識,通過解決問題靠近學科本原,并掌握當次課程的知識。由此可見,STEM 教育理念與綜合性學習“一脈相承”。眾所周知,僅憑單學科知識很難解決生活中的諸多問題,因此學科交叉融合的思維非常重要。從初中英語的角度出發,善用STEM 教育理念,可以推動語言教學任務的融通,讓“生活”成為學生步入英語殿堂的階梯,提升其英語素養(朱珠2022)。
STEM 教育理念的應用不應是“空中樓閣”,只有真正了解學生,立足其基礎開展教學,STEM 教育理念才能“物盡其用”。STEM 教育理念強調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間接強調生活因素的關鍵作用。教師結合英語課程內容,盡可能多地探索生活融合點,為英語課堂賦予更多生活氣息,從而推動英語知識與實踐的串聯,讓學生運用生活經驗處理課程問題,而不是簡單的死記硬背。與此同時,教師要借助STEM 教育理念推動英語課堂的延展,借助多種手段,讓生活情境成為學生學習英語的“背景板”,引導其結合生活感悟英語知識。
以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 為例,該單元提供了多個職業類的單詞,要求學生掌握be going to的用法,以及“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等句式。不難看出,本單元與學生的職業觀念、奮斗方向有關,為應用STEM 教育理念指明了方向。首先,教師開展“理想”主題活動,讓學生用英語描述父母的職業,使其更多地接觸職業相關詞匯。其次,教師延伸主題,讓學生暢想自己的未來,想象“自己想要做什么”。學生想要從事的行業五花八門,涉及科學、工程、文藝等領域。最后,教師結合STEM 教育理念特征,讓學生運用本單元句式進行小練筆,在實踐運用中表達對未來的美好向往。STEM 教育理念與單元主題的結合不僅為學生運用英語知識提供了契機,還強化了其表達意識。
“整合”在STEM 教育理念中扮演關鍵角色,以課程整合為例,在保留課程內容的前提下,推動課程內容的邏輯化、流程化過程,讓知識教學更加有條理。“廣域課程”整合因素具有“課程邊界模糊化”的特征,重視學科交叉部分的知識點,并與前沿科學因素充分融合。目前,STEM 教育理念下的整合分別以學科知識、學習者、生活經驗為核心。關于學科知識整合,強調問題的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得知識,成功建立學科架構。關于學習者整合,通常以具體項目為載體,學生成為項目的主導者,而教師負責觀察、指點學生,扮演輔助性角色。STEM 跨學科任務由學生自主提供,他們自由分組或者獨立完成任務。關于生活經驗整合,同樣強調項目的作用。以STEM 教育理念為引領,善用“跨學科”利器,逐步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結合項目要求提出設計思路,并運用科學、數學等學科知識,解決項目中的問題,呈現項目開發成果。學生運用生活經驗完成項目任務,還運用英語知識回顧并表達個人的項目完成過程,推動生活經驗與學科知識的融合(周娟2021)。
傳統英語教學模式強調教師的講解,師生之間的互動明顯不足,課堂僅僅起到“知識灌輸”的作用,實踐意義不強。英語教學包含聽、說、讀、寫等環節,如果各個環節均獨立進行,未有效串聯,則意味著英語課堂的“割裂”屬性非常明顯,那么學生的英語學習就處于“云里霧里”狀態,也背離了英語學習的“溝通”本原。“交流訓練”始終是英語學習的核心,即使在課堂中不能提供純粹的英語教學環境,也要重視口語教學。
以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為例,教師基于STEM 教育理念打造翻轉課堂,重視口語教學,為學生盡可能多地創造口語練習的機會。教師設計英語互訪活動,編制英語互訪清單,讓學生聯想生活中的典型練習方式,并嘗試表達個人的練習心得。即使學生在表述過程中遇到生詞,也由其自主解決,如果仍然無法找到答案,就由教師結合課本內容統一講解(曹陽2020)。
在STEM 教育理念下的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項目載體或者問題載體,下面主要分析基于項目的教學過程:
STEM 教育理念下的英語教學以教室為場景,選擇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1 Good morning,結合單元主題,將教室布置為“地球村”環境。與此同時,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讓每個小組選擇一個國家,收集有關該國的背景素材,制作該國的國旗和簡略地圖,并給出該國的標志建筑,展示該國的風采。在小組展示環節,學生借助目標語言交流制作成果,通過交流掌握更多國家的文化,并強化動手能力。教師設置教學項目時充分考慮到項目的難度和趣味性,真正把學生擺在主體地位,借助小組合作強化其協作意識。
關于教學項目中的STEM 教育理念,“S”對應“科學”,即學生需要掌握的國家社會科學知識;“T”對應“技術”,即學生在制作反映國家風采的事物時,要運用技術;“E”對應“工程”,涉及國旗、地圖的展示效果,考查學生的工程思維;“M”對應“數學”,即學生制作國旗、地圖等時要考慮尺寸要求、裁剪比例,考查數學思維。
學生的求知欲旺盛,對初中生活充滿好奇,主觀上愿意接受更多的英語學科知識。在該階段采用STEM 教育理念,推動英語教學與項目理念的融合,意味著課程教學過程更豐富、有趣。另外,學生初次接觸初中英語知識,如果采用“直擊主題”的方式,相當于初中英語學習“硬著陸”,就可能與學生實際情況有出入。因此,借助STEM 教育理念,將合作、創新納入英語教學過程,為英語學習注入更多趣味因素,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厚,也能激發其更強烈的學習動機。
任何課程的學習都要善用學生的經驗,英語課程也不例外。教師可以圍繞單元內容,擬定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的主題,如“歡迎來中國旅行”“你的年齡”等,讓他們在貼近生活的環境中運用英語知識,增強學習知識的欲望。教師提供適時的話題也有助于英語知識的運用與遷移。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1 Good morning 涉及認識國家、打招呼、自我介紹等內容。七年級學生對上述內容并不陌生,他們在小學階段的科學、語文等課程中或多或少了解過地圖、文具、名片等知識,也能嘗試應用自學、合作、分析等學習方式,探索更深層的知識,上述條件均為STEM 教育理念的應用奠定了基礎(景燕、牟友林2020)。
1.知識要求
學生通過STEM 教學過程,掌握four、eleven、twenty 等表示數字的詞匯,以及表達國家和文具的詞匯,并學會發音及運用。學生掌握be 的變化規律及疑問句的用法,學會用how、where 等疑問詞造句,從而掌握語法知識。學生在此基礎上運用“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America”“Excuse me,are you Jack?”等常見語句進行交流。
2.過程要求
學生通過制作反映國家特征的旗幟、明信片,深入了解每個國家的人文風情,掌握常見工具的表達方式。學生在制作個人名片的過程中,了解性別、班級、年級等信息。學生在班級“地球村”環境中嘗試運用英語知識交流互動。
3.情感價值觀要求
學生在STEM 教學環境中分工合作,小組共同商討行動計劃與時間安排,認識到規劃、協作的重要性。學生通過交換名片與他人交流,在掌握交往知識的同時,還能意識到禮儀的重要性,并嘗試在現實生活中換位思考。“地球村”成為展示各國文化特色的“窗口”,學生借此強化民族意識并樹立自豪感。
STEM 教育理念對教學資源有較高要求,即教師在設計STEM 教學方案后,確定并提供信息化設備及工具。教師圍繞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1 Good morning 單元主題,準備一段First Impressions of Olympic Villages 視頻,通過“奧運村”帶領學生認知各國風采,并提問:“Do you have any impression of the Olympics on TV?”教師還要準備多媒體設備、錄音筆等工具。從手工制作的角度出發,準備膠水、剪刀、打印紙、鉛筆、水彩筆等常見工具,為學生動手操作打好基礎。
STEM 教學基于項目開展,教師要編制項目任務表,表內要體現STEM 教學項目的名稱、任務要求及成果。教師圍繞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1 Good morning 設置三個教學項目,分別是“小小講解員”“小小設計師”和“小小外交官”。第一個項目側重于國家內容的收集整理,學生圍繞“調查國家信息”設計信息調查表,并通過英語閱讀交流方式,盡可能多地獲取與個人所選國家相關的內容信息,最終提交信息收集表。第二個項目側重國家標志性事物的設計,學生設計所選國家的國旗、地圖等,注意各種事物的展示效果。第三個項目側重于溝通交流,學生在班級模擬“地球村”,向其他學生介紹自己代表的國家,并交換個人制作的名片。學生在交流過程中要運用本單元的詞匯和句式,向其他學生詢問更多國家的信息,在鞏固英語知識的同時,培養個人的英語交際能力(褚娜2019)。
1.項目選擇
教師創設單元學習情境,播放事先準備的視頻First Impressions of Olympic Villages,讓學生回顧個人的“奧運會記憶”,總結個人對奧運會的印象,并說出讓自己印象最深的國家,最后選擇自己最青睞的國家好友。
當學生進入單元學習情境后,教師提供事先準備的三個項目,讓他們結合自己的興趣選擇項目。由于學生興趣各異,教師采用投票方式,讓他們選擇最中意的項目并表述理由,最終確定課堂項目。
2.計劃制訂
當學生敲定項目后,教師帶領他們分解項目,圍繞每個項目設計“支架問題”,讓其思考項目完成方案。對于第一個項目“小小講解員”,教師布置項目指令,即“讓學生選擇一個國家代表本小組,廣泛收集國家信息,在小組內選一名講解員,表述所選國家的人文風情”。該項目的“支架問題”關注到所選國家的標志性事物,如國旗是什么樣子、國家有什么標志性建筑、國家居民的外貌和穿著風格等。對于“小小設計師”項目,學生扮演“設計師”的角色,設計國旗、地圖及地標性建筑,總結風土人情,并在小組內選一名“外交官”,為其設計外文名片。學生在完成“小小設計師”任務時,要注意地圖名片的色彩和比例,找到最佳比例并增強展示效果。與此同時,學生要注意制作過程中的工具選擇,以及描述地標性建筑的風格。在“小小外交官”項目中,扮演“外交官”的學生要向其他小組介紹所代表的國家,展示地圖、建筑等特色因素,相互交換名片。學生還要思索“如何使用本單元的單詞和句型介紹自己及所在的國家”“在交流過程中如何使用禮儀”等。
在項目分解完成后,進入知識傳授環節。教師結合STEM 教學目標,在多媒體環境中播放事先準備的國旗、地圖的照片,引導學生逐步學習本單元的生詞、句式,并實現課堂的跨學科效應。新知識的學習要以鞏固舊知識為前提。教師在多媒體環境中帶領學生溫故知新,播放學過的英語知識。教師引入競賽方式,學生回答正確的次數越多,得到的積分就越多,英語課堂也就越活躍。教師講授新知識時提供事先準備的工具和材料,帶領學生朗讀單詞并加強記憶。與此同時,教師讓學生聯想每一個單詞對應的實物,并在地圖中標出國家的位置。STEM 教育理念強調多學科融合,即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利用信息收集表,明確每一類項目需要使用的工具和材料,說明注意事項,并在多媒體環境中展示國家的代表性因素,引導學生找到項目完成的方向。
3.項目執行
在執行階段,教師要設計STEM 教學項目具體方案。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展示每個國家的特征與位置,盡可能全面了解國家特征。當學生掌握所選國家的特征后,教師讓他們自主規劃項目,并借助科學、工程學科知識,模擬項目規劃方案的技術路徑,指明每一類項目需要使用的材料。學生設計項目方案時,要結合數學思維與工程思維,使項目方案更加精細、理性,讓項目成果真正反映國家的特色。在學生分組自主設計過程中,教師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針對其失誤及時糾錯,并開展過程性評價。
關于教學項目的產出,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必備工具,如竹簽、掛歷紙、厚卡紙、圓規等,并準備一個檔案袋。教師要監督學生的實施過程,在項目實施之前要和他們“約法三章”,始終恪守安全原則,并在實施過程中巡視,確保項目實施過程足夠安全,保證他們提供稱心如意的“產品”。
4.展示交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本小組的制作成果并表述制作體驗。小組提交的成果應包括國旗、地圖、建筑等。待全部小組提交成果后,教師開展評比活動,讓學生投票選擇最佳成品。“展示交流”中的交流活動階段是引導學生運用英語知識的關鍵步驟。由于教室已經變成“地球村”的樣子,教師讓每個小組的學生自由設計“國家展示窗”,展示所代表國家的國旗、建筑等。每個小組的學生可以自由設置并分配角色,如在組內選擇“外交官”,開展Welcome to our country 活動,向其他小組學生介紹所代表國家的風貌。教師在“交流活動”前要明確交流活動的內容,即學生先用英語介紹本小組代表的國家的國旗、地圖等內容,再介紹本人扮演的角色,最后互換名片。在交流活動中,還可以讓國家“建交”,即每個小組的學生把自己的“外交官”介紹給其他國家。教師要引導對話過程,及時糾正學生表達中的錯誤,保證交流順暢。
5.項目評價
STEM 項目教學步入尾聲后,教師引導小組互評,回顧項目學習中的亮點和缺陷,作為優化學習過程的重要參考。在學生小組互評完成后,教師作總結性發言,統籌分析每個小組的優缺點,引導學生進一步完善小組作品。
STEM 教育理念的應用讓“跨學科”成為課程學習的“熱詞”,也為初中英語教學創新開辟了新的空間。STEM 教育理念的應用價值顯著,在今后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深入發掘STEM教育理念的應用潛力,讓“學科融合”成為初中英語教學的亮點,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中收獲滿滿,并由此愛上英語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