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芝
安全感來自一種讓人可以放心、可以舒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言談舉止等主觀體驗,擁有安全感的孩子可以感覺到成人始終站在他們身邊,是保護他們心理空間的重要手段。而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在不經意的話語中透露出的冷漠、敵意等,比如“你搗亂不聽話我就不愛你了”“考不出好成績就不是好孩子”,會使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感覺到自己不被愛或與父母沒有特殊的連接,從而難以建立安全感,對其成長造成負面影響。由此可見,良好的依戀關系與孩子的安全感息息相關。那么,該如何培養良好的依戀關系呢?
與孩子共情,容納與化解其負性情緒。孩子的情緒具有不穩定性、外顯性和易沖動性的特征。高興與不高興就是一瞬間,被同伴搶走玩具哭得很傷心,一個棒棒糖就會破涕為笑;自己摔倒了,一邊說著不哭不哭,一邊流淚;在超市看到喜歡的玩具就想要,甚至為此哭鬧,盡管家里已經有很多。此外,孩子的情緒還具有階段性特征,以憤怒為例,兩歲孩子因為父母要求其吃蔬菜或洗臉、刷牙而憤怒,3-4歲的孩子由于受到懲罰或不合理需求沒有被滿足而憤怒,5-6歲的孩子因為沒有得到老師、同伴的關注而憤怒。
針對以上特點,父母應學會與孩子共情。共情就是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感受他人體驗的一種能力。比如,當孩子回到家,不停抱怨他的老師、朋友或者幼兒園生活時,父母應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同時,應學會傾聽在孩子憤怒的外表下所隱藏的擔心、失望,耐心回應孩子。
給予積極關注,恰當展現愛意。第一,眼神關注法。當孩子因磕碰而哭鬧時,父母關切的眼神能達到“止痛”的效果。當孩子離開父母去幼兒園產生分離焦慮時,父母慈愛堅定的眼神,能達到撫慰的效果。當孩子通過亂扔東西表達不滿時,父母嚴厲的眼神能達到制止的效果。
第二,言語關注法。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將自己不滿的情緒適當分享給孩子。比如孩子為了找一張圖片,把整箱的玩具全部倒在了地上,找完也不收拾。媽媽可以說:“你的東西要收好,這樣擺滿地面影響正常走路,我很生氣?!备改阜窒碜约旱男∶孛芗靶那?,有助于孩子學會言語傾訴,促使他意識到,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可以向父母或老師訴說,而不是一味哭鬧。
第三,行為關注法。父母應及時接收孩子發出的負性情緒信號,理解并伴隨愛撫。比如,一天晚上,老師把幾個小朋友的畫作發到微信群,請家長們欣賞,但沒有小強的作品。小強的爸爸媽媽由衷地贊嘆了其他小朋友的作品,刺激了小強,他一下子就哭了。這時,小強父母首先應抱抱他,理解他的傷心。其次可以引導他想象一下:動畫片中的人物是如何面對“技不如人”的?抱抱、親吻等肢體接觸,有助于增強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
以身示范,提升孩子情緒的社會性參照能力。情緒的社會性參照是個體嬰幼兒時期發生的特定的情緒交流模式,包含了孩子對他人情緒的分辨和如何利用這些信息來指導自己的行為,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和能力。比如孩子遇到陌生人遞來的玩具和食物時,他會捕捉父母的面部表情信息,并采取相應行動。情緒的社會性參考決定著孩子的生活質量和發展機會。大部分父母在批評孩子時,會在無意間攻擊孩子的人品和性格。這需要父母尤其注意,在指導孩子時,應陳述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要針對孩子本人發表觀點。
比如,6歲的婷婷不小心打翻了果汁,她的媽媽平靜地說:“我們重新拿一杯果汁,還要拿一塊抹布?!辨面锰痤^來看著媽媽,既松了口氣又有點懷疑,低聲說:“對不起,媽媽?!彪S即,婷婷和媽媽一起將桌子抹干凈了。案例中的媽媽沒有嚴厲批評,也沒有說一些無用的忠告,這使孩子感受到溫暖,有助于提升孩子情緒的社會性參照能力。
切勿將自己的憤怒投射到孩子身上。投射是將自己的情緒情感轉移到他人身上的心理過程。不可否認,有時候父母會不自覺地將憤怒和攻擊的沖動投射到孩子身上。比如,3歲半的丁丁和浩浩在玩木琴時,不小心卡住了音錘,兩個孩子生氣地哭了起來。丁丁媽媽也很生氣:“我不會給你修音錘,除非你停止哭鬧?!倍《±^續哭鬧,于是他的媽媽拿走了木琴玩具。這使丁丁的負性情緒更加強烈,哭鬧聲愈演愈烈。丁丁媽媽就將自己的憤怒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父母作出直接反映孩子不安情緒的、具有移情作用的回應,表達父母的同情和理解,對改變孩子的憤怒情緒是比較有效的。與丁丁媽媽的回應形成對照的是浩浩媽媽的回應:“你哭是因為音錘卡住了,我們一起修好它就可以啦?!辈灰粫?,浩浩恢復了正常情緒。
營造民主型家庭氛圍,多使用“精制的語言代碼”。英國教育社會學家伯恩斯坦認為,社會階層與教育的成敗之間存在著一個環節,這一環節就是語言,并提出精制的語言代碼和受限制的語言代碼理論。這一理論對家庭教育和孩子情緒控制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父母應重視語言內部所承載的兒童觀、教育觀等信息,重視“精制的語言代碼”與“受限制的語言代碼”背后的民主作風和專斷作風。父母應加強自己的文化修養,改善家庭的言語環境,這可以使家庭溫暖和睦、充滿生機。我們通過一組案例的對比,可以感受到專制家庭氛圍與民主家庭氛圍對依戀關系的不同影響。
在專制型家庭里,孩子說:“我可以吃冰激凌嗎?” 媽媽說:“不行?!焙⒆诱f:“為什么不行?”媽媽說:“因為我說不行?!边@位媽媽粗暴地拒絕了孩子的請求,為了使這種拒絕顯得合理,她依仗了母親身份所具有的權威。在專制型家庭里使用較多的是“受限制的語言代碼”,家庭成員的不同身份界限分明。
民主型家庭里,面對同樣的請求,母親在拒絕之后的回應是:“如果你現在吃了冰激凌,過一會兒你就不想吃午飯了。”這位媽媽富有邏輯的話語使拒絕顯得合情合理,既實現了她的意圖,又使孩子接受了拒絕。民主型家庭里使用較多的是“精制的語言代碼”,家庭成員的地位權力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都是按照各人不同的特點“協商”的。
孩子與父母,就像小船和港灣,當小船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時,港灣必須溫暖又牢固。希望更多父母意識到培育依戀關系的重要性,在有限的陪伴過程中盡量減少手機等電子產品的使用,在睡前讀故事書時認真投入,不敷衍、怠慢孩子,做到高質量陪伴。做父母是有“保質期”的,父母如果在保質期內“缺失”,就會從孩子的心理世界出局,而這種遺憾,往往沒有機會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