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金芹

人的經驗越豐富,越容易拓展和調整自己的心理空間。如今的孩子們總是被關在書齋中,遠離現實生活,難免產生懸浮感,遇到真實生活中的問題時,就容易產生逃避心理。因此,培養自主性和獨立性,讓孩子能夠從容應對風雨,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案,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應對壓力和挑戰,從而維護心理空間的健康。
從自我決定論來看,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歸屬需要是人類的三種基本心理需求,當這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在個體與社會情境的交互過程中被滿足,會促成內在動機的生成,并逐漸內化為自我價值觀,進而完成個體自我整合。而自我的和諧統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因素,與個體的生命意義感和自我實現息息相關。其中,自主需要是指個體在充分認識環境信息和個人需求的基礎上,根據內心意愿自由選擇從事某些活動的需要。研究發現,自主需求得到滿足的個體,主動性更強,心理健康水平也更高。然而,在我們的文化中,對孩子獨立自主的要求往往是割裂的:在學齡前,“聽話的孩子”是被廣為推崇的,“孩子丫丫的懂個啥”;而在學齡期,“獨立自主”是被頻頻提及的,尤其是在學業上,成人恨不得每個孩子都能立馬“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自我決定論的視角來看,這種要求是不合理的,因為自主需求是在不斷被滿足的基礎上才會逐步形成內在動機,而內在動機才是一切積極主動行為的源泉。試想,在學齡前,幼兒的自主需求從來沒被正視,沒被滿足,自主的種子被扼殺在萌芽階段,又如何能在學齡期長出自主的苗苗呢?
根據埃里克森的發展階段理論,自主意識是在18個月至3歲這個階段逐漸發展起來的。學習、理解和表達自主性是幼兒教育和發展的重要內容,不僅能培養兒童的獨立性,還能促使兒童明白選擇、行為與結果間的因果關系。2歲左右,兒童可能會頻繁地說“不”,在很多成人眼里這是 “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是不服管教的象征。但實際上,這是兒童自主意識的萌芽,表明他們正在發現和體驗自主權,對其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這個階段的自主表現包括如廁訓練、自己挑選衣服、自己決定吃什么食物以及選擇玩哪些玩具等。當幼兒的自主需求被滿足后,他們的自我意識會越來越強,對掌控自己的想法和身體有了初步的體驗,會嘗試著自我激勵以及會培育出責任感的萌芽。幼兒園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支持幼兒自主性的發展。
首先,搭建結構化的活動場景。結構化是指要有明確的規則和期望,并且以一致的方式向兒童傳達這些規則和期望,為兒童提供一個清晰的目標和發展框架。具體來說,可以邀請孩子們參與制定日程安排,包括自由玩耍和探索的時間、讓孩子們自由選擇去哪里和參與什么。也即,規則、結構和邊界應該清晰,但要允許孩子們在時間和空間上自由。例如,幼兒園早餐之后和集體活動之前的這段時間就是結構化安排的最好時段。教師可以搭設若干個活動區域,如建筑區、美工區、閱讀區和藝術區等,每名幼兒可以自行選擇去哪個區域玩。每個區域限定人數,如果該區域滿員,幼兒需要找尋下一個區域,并在區域處插上自己的名牌。在每個區域中,幼兒自行決定做什么和怎么做。
其次,為兒童創設自己的“巢穴”。有一個自己的空間,獨自一人或者與朋友一起,可以增強兒童的自我控制感。幼兒園可以在室內或者室外區域設置安全的“小房子”,也可以提供材料由兒童自己建造,或用一些彈出式帳篷,便于兒童自由選擇“安家”的地點,自己邀請朋友來做客,自主開展游戲活動。
再次,引導兒童討論并學習“如何評估和規避風險”。俗語中的“初生牛犢不怕虎”指出了兒童風險意識的淡薄,主張“聽話的孩子”確實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幼兒遭遇意外的可能性。然而,讓兒童學習評估風險的技能是支撐兒童自主性發展的關鍵要素,承擔可衡量的風險也是生活的重要部分。在幼兒園開展的常規教育中,教師可以將風險意識滲透其中,拿幼兒園日常生活中發生的、與幼兒息息相關的事件舉例,與幼兒討論潛在的風險,并支持他們自主作出決定。以某幼兒園為例,有一天突然停電了,教師就以此為契機帶領幼兒學習電的相關知識,包括“電從哪里來”“哪些地方需要用電”“電會咬人,該如何安全用電”等主題活動。此過程極大調動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也通過結構化地布置任務模式支持了幼兒自主性的發展,真正做到了將教育融入生活。
當進入學齡期后,增強對自己生活的掌控力是兒童青少年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要讓他們有機會自己做決定、嘗試新事物,管理自己的生活,并體驗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后果。例如,讓兒童青少年全權負責生活中的小事,如裝飾臥室、購買和挑選服裝、選擇選修課和課外活動等。適當的放手一方面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另一方面也極大地減少了沖突,融洽了成人與青少年的關系。盡管在進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來自成年人的指導和引領依然很重要,因為這為青少年們提供了滋養自主性繼續發展的安全基地。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在微妙的平衡中培養自主的青少年。
首先,提供安全的機會。青少年需要有機會在安全的環境中鍛煉自己的獨立性并從經驗中學習。鼓勵學校成立學生社團或學校俱樂部,一切的活動安排、招新和運營等交由學生打理,青少年自由組隊參與,自行決定參加哪個社團;鼓勵學校與社區合作,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為青少年搭建社會實踐活動平臺,教師可提供咨詢服務,但不提供解決方案。這些活動一方面可以幫助青少年建立與他人之間的情感聯結,滿足自己的歸屬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幫助青少年學習新技能、測試新能力、承擔風險并建立復原力。
其次,創造共同決策的機會。教育工作者要創造平等對話的機會,讓青少年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彰顯自己的主權,并承擔相應的后果。學校要搭建相應的渠道,鼓勵青少年們為學校的發展獻計獻策,與學生相關的事宜要邀請學生參與共同決策。例如,班規就是一個共同決策的絕佳機會,鼓勵班主任放手讓青少年參與班級規則制定。青少年通過協商制定規則,一方面能讓他們理解妥協的價值、學會解決沖突的方法,并提高他們遵守規則的意識。另一方面,也明確了行為與結果間的因果關系,即當有人違反規則時,一定要承擔相應的后果。
再次,尋找討論的機會。盡管青少年可能會向同齡人尋求有關社會事務的意見,但實際上他們更看重父母和師長在價值觀和未來規劃方面的建議。建議教師盡量創造機會就新聞事件展開討論,對世界的看法聊得越多,青少年就會越多地利用這些討論來確定自己的身份,逐漸掌握獨立決策的技能。這包括了解選擇、討論利弊、權衡利弊、做出最佳選擇以及想一想如果事與愿違該怎么辦等維度。
自主需求是人類的一項重要需求,涉及獨立行動并做出符合自己需求和目標的選擇。當個體感到自主時,就會有一種心理上的自由感、控制感和選擇感,在遇到困難時會更積極主動地去迎接挑戰,尋找解決辦法。反之,個體會認為自己無能為力,完全交由外界來決定。在當下,自主更為重要,是需要家長和教師好好呵護并培育的積極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