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蘭

孩子們,聽說過“魚缸效應”嗎?在一個工廠里有一個非常漂亮的魚缸,里面養了幾條小魚,養了兩年的時間,這幾條魚的長度一直是三寸左右,大家以為這些魚的體長就是三寸。有一天,員工不小心把魚缸打碎了,只好將這些小魚放入院子里的噴泉池。兩個月后,員工們買了新的魚缸,再去看這些小魚時,發現這些小魚已經從三寸長到了一尺。這就是“魚缸效應”。它告訴我們,當一個生命在成長過程中,空間受到限制時,會讓他失去本來可以成長的機會。對人的成長來說,亦是如此。足夠的心理空間,是心理成長的重要條件。我們需要掌握一些保護心理空間的策略,當心理空間被擠壓時,也要學會如何應對。
巧用策略,保護心理空間
首先,明確界限,學會拒絕。既保有自我的獨立,又能夠和世界建立豐富的聯系,這是心理成長的重要任務。完成這一任務,就要確立自我和外界的界限。合適的心理空間,需要找到適宜的界限。每個人都需要心理空間,但是所需空間的大小因人而異。不同個體、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可能有不同的空間需求。我們要明確自己的界限,并告知他人。例如,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所需的心理空間往往會增大。但是這種需求,父母和教師不一定知道,比如你已經長大了,可父母還是按照小時候的情況跟你相處,你已經感到不舒服,他們卻沒有覺察。這時候,就需要明確告知父母。
明確界限并告知他人之后,如果覺察他人想突破這一界限,侵犯你的心理空間,要學會拒絕。表達拒絕會比表達同意要困難,因為我們擔心對方會不高興,會不喜歡自己。其實,恰當的拒絕并不一定會破壞關系,有時會讓周圍的人知道你是一個有原則的人,會更加尊重你。如果合理的拒絕讓對方很不高興,那是他的問題,不是你的問題。當然,拒絕是需要方法的。拒絕包括直接拒絕和委婉拒絕。直接拒絕首先要明確表達態度,然后要說明理由,最后可以告訴對方自己不拒絕的事情有哪些。這樣在拒絕中讓對方明確你的界限,也不會破壞關系。例如,好朋友要看你的日記,而日記只能給自己看、不給其他人看是你的界限。你可以說:“對不起,我并不想給其他人看日記,包括最好的朋友。我寫日記是為了宣泄情緒,如果知道有人會看我的日記,我就會有所顧慮,寫日記也就失去了意義。但是當我想要找人傾訴的時候,我會第一個說給你聽,因為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們也可以用肢體語言直接拒絕,例如做一個擺手或停止的手勢。如果直接拒絕讓你覺得有壓力,你可以先委婉拒絕,包括推遲、推薦對方看一些保護心理空間的文章、轉移話題等。比如好朋友想看你的日記,你可以說:“等到今后我有勇氣讓別人看的時候再說吧。”當然,如果對方沒有讀懂你的拒絕,你還是要采用直接拒絕的方式。
其次,表達感受,主動溝通。如果把你塞進一個箱子里,你的身體施展不開,會覺得特別煩躁或者憤怒,心理空間被擠壓時同樣如此,你會因為心靈不能自由舒展而產生很多負面情緒。你要意識到,一些不舒服的感受,可能源于心理空間被擠壓而產生的不安、壓迫和束縛。你要向周圍的人明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告訴他們自己的真實感覺。如果他們破壞了正常的界限,損害了我們的權益,打擊了我們的自尊,我們可以真誠、坦率地告訴他們:這樣的行為傷害了我,讓我很難受。例如,有的父母和教師以“家校共育”為名,實際實行的是“家校捆綁”,把家和學校兩個不同場域完全打通。你在家的表現,教師一清二楚,你在學校的表現,父母一目了然,你一定會覺得很惶恐。此時你可以跟他們表達:“之所以在家有這些不同于學校的表現,是因為覺得在家更放松,可以釋放一些不容易表達的情緒和情感,如果這條路被堵住了,我會覺得更壓抑。”如果在心理空間被擠壓的過程中,你覺得特別憤怒,同樣可以表達出來。
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面對面、線上、書信等交流方式,與父母或教師溝通,恰當地表達你的想法,讓他們更好地了解你的需求。在溝通時要注意方式,既能看見別人,又能表達自己,可以嘗試用“非暴力溝通”來做表達。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是觀察、感受、需求和請求。觀察是描述事實而非評論,感受是訴說感受而不是想法,需求是表達引發自己感受的需要,請求是提出你希望對方怎么做的具體要求。例如,父母隨意推翻你的決定,而你不喜歡這樣,可以跟父母說:“我長大了,希望能被你們尊重和信任。”你并沒有指責父母,只是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需要。
最后,借助外力,尋求支持。如果你的心理空間已經被擠壓,而你通過表達感受、主動溝通等方法,對方還是不改變,甚至變本加厲,此時你可以尋求外界的幫助和支持。每個人都有一個社會支持系統,社會支持是指一個人通過社會聯系從他人那里所能獲得的精神支持。父母、教師、其他信賴的長輩、朋友、心理專業人士等,都是重要的社會支持力量。尋求社會支持一般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尋求情感上的支持,如向別人傾訴、獲得他人的安慰和鼓勵等;二是尋求工具性的支持,如征求他人的意見、與能夠提供具體幫助的人商討等。例如,如果父母嚴重擠壓你的心理空間,而你反復跟他們溝通都沒有用,你可以找到父母的朋友或信任的長輩,讓他們轉達你的憤怒和要求;或者告訴你信賴的教師,讓教師跟父母溝通。記住,任何時候都不要絕望,只要你伸出求助之手,周圍很多人是可以幫到你的。
應對不同擠壓類型的辦法
當時間被侵占,需要講明危害,達成一致。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是擁有心理空間的重要表現。如果你的所有時間都是被他人安排好的,也就意味著你沒有自主選擇的可能。例如,父母把你的周末從早到晚都安排得滿滿的,而你在這種被安排中越來越覺得被動無趣、情緒低落,你要意識到,你的心理空間在被擠壓。這個時候,你可以明確表達感受,講明這樣做的危害,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你可以這樣說:“我需要一些自由支配的時間,如果所有的時間都是被人安排的,我會對做的事情失去興趣。”另外,可以做好一張時間安排表,跟父母的安排表對照,尋找相同點,肯定父母的安排,然后針對不同點跟父母積極溝通,最后達成一致。
當情緒被壓抑,需要接納理解,合理調節。成長并不等于快樂,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會體驗到煩惱、痛苦、焦慮、郁悶、惆悵等各種負面感受,這很自然。負面情緒也具有積極意義,它傳遞了我們內心的需求。但是,如果周圍的人,包括父母、教師、朋友等,不傾聽你的表達,總是用“不要”“不能”來否定你的情緒,你可以明確告訴他們:情緒沒有對錯之分,只有真實與否,我愿意跟你們講內心的感受,是因為信任你們,希望你們能接納和理解我的情緒。當然,如果對方還是不接納你的情緒,你需要自我接納,告訴自己產生這些情緒并沒有錯,然后通過合理宣泄、身心放松等多種方法進行調節。
當行為被監控,直接表達拒絕,保護自己。行為監控并不是說父母或教師不能限制自己的行為,研究發現,成人對孩子適度的行為控制,有助于孩子的成長和規范養成。但是,如果我們的行為任何時候都被嚴密監控,一舉一動都暴露在眾人之中,甚至借用一些高科技的手段,讓所有的行為都受到監控和記錄,那對我們心理空間的危害是巨大的。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可以直接和監控者溝通,明確表達你的不舒服甚至憤怒,必要時尋求外界的幫助。如果發現監控超出了法律規定的范圍,可以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總之,心理成長不等于快樂,而是讓人體驗豐富多彩的生活,足夠的心理空間可以充分包容你的所有情緒;心理成長不等于完美,而是讓人趨于真實,足夠的心理空間讓你長成本來應該有的樣子;心理成長不等于成熟,而是可以持續一生,足夠的心理空間讓你的成長永不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