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雄里
腦科學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正逐漸被公眾所認識。為了卓有成效推動和促進腦科學與教育之間的融合,以下幾點必須慎重考慮。
教育學與腦科學是兩門既有關聯又相對獨立的科學。因此,籠統地提“教育必須遵循腦科學的規律”并不合適。這是因為,教育作為塑造人身心的社會活動,綜合反映了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因此,決定教育的基本方針、目標等重大問題,不可能不受政治體制、意識形態的影響,它所遵循的規律,并非一定與腦科學的規律相契合。這是在討論教育與腦科學之間的關系時必須不忘的前提。當然,如果在教育塑造人身心的過程中,遵循腦科學的規律,從而使“塑造過程”更有成效,則能使教育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作用更顯著,也有助于確保中國的教育始終行進在正確的道路上。
腦科學關于腦的可塑性理論,以及學習、記憶機制的學說,在推進教育中有重要意義。關于腦的可塑性理論指明,腦的結構和功能在發育的過程中乃至成熟之后,均有巨大的可塑性。如何利用這種可塑性,特別是在可塑性最強的發育關鍵期,樹立對人生有關鍵意義的一些理念,對全面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以及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以“求是創新”為例,這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家精神。要實現具體的創新,前提是在思想上必須牢固樹立創新理念,這種理念的建立一定要從兒童的發育關鍵期開始。恩格斯曾說過:“每一種新的進步都必然表現為對某一神圣事物的褻瀆,表現為對陳舊的、日漸衰亡的、但為習慣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引自《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這就意味著創新理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從發育關鍵期開始,經過長期的教育過程才能實現。
推進教育另一個值得我們重視的問題是,關于學習、記憶的理論陳述。學習、記憶是實施所有腦高級功能的基礎,借助于學習、記憶理論有望演繹出腦其他高級功能的特點。借鑒在不同層次上對學習記憶規律和機理的認識,并與教育實踐結合起來,是神經科學家和教育界人士的共同歷史使命。
對腦的高級功能的認識目前只是冰山一角,腦科學為教育提供的實證研究亟須拓展深入,這些實證研究包括腦結構、功能的復雜性,腦研究的自我指涉性(大腦作為認識主體對自身活動規律的認識)等。人腦的高級功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又無法通過建立相應的動物模型進行解析,這些特點決定其研究的長期性和艱難性。腦高級功能動態易變的特點進一步賦予其研究更高的復雜性。對心智進一步深入的研究將有賴于新概念、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發和引入,因此,不能指望腦科學成果對教育的支撐在短時間內完全是實證性的。在這方面,近年崛起的人工智能、類腦智能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