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魁
“留白”是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和設計中常見的一種手法,旨在突出重點目標并留下想象空間,引發人們更深的思考和體驗。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父母認識到了“留白”對孩子成長和健康的影響,本文從腦科學的視角,探討“留白”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
人腦中的“默認網絡”
從功能角度上說,大腦主要分為視覺網絡、感覺運動網絡、背側注意網絡、默認網絡、控制網絡和突顯網絡六大網絡。腦科學研究發現,默認網絡與個體心理彈性、社會認知、發散思維等腦智能力密切相關。
“默認網絡”是人腦中一組分散但又連接在一起的區域形成的腦網絡,涉及內側前額皮層、左背外側前額皮層、前扣帶回皮層、后扣帶回皮層、楔前葉、頂下小葉、海馬旁回、右側杏仁核等大腦結構。該網絡在人處于靜息等被動狀態時,其激活水平比主動任務條件下更為強烈。當人們開始轉向認知任務,比如學習或開始專注于外部環境中的場景和目標時,此網絡幾乎總是表現出“去激活”。研究者認為沒有外界任務時,人腦會自動使用此網絡,因此將該網絡命名為“默認網絡”,這意味著,當我們認為自己什么都沒做或發呆、走神時,大腦中依然有很多區域正在以較高的激活水平工作,以幫助我們在非主動狀態下恢復心理彈性、自我反省、形成創意、回憶過往、展望未來等,這種狀態正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當然,默認網絡在任務狀態下也是活躍的,只不過更多聚焦于內部思維功能,而非指向外部。
默認網絡被發現以來,20多年的深入研究幾乎徹底改變了人們以往對大腦功能的認知。研究發現,默認網絡功能與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態和水平密切相關,重度抑郁障礙、焦慮障礙、孤獨癥譜系障礙、精神分裂癥等各種精神疾病幾乎都伴隨有默認網絡功能的異常。
腦科學與心理學對“留白”的理解
當人們在安靜狀態下或長時間學習、工作中,經常會“怔怔出神”“思緒翩躚”,就是通常說的“白日夢”,被稱為“心智游移”。
心智游移是指當人們處于空閑狀態下甚至在完成某項任務時,其意識常常會不自覺地轉移到與當前環境或任務無關的內部思維、想象或體驗中去。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在白天自認為清醒的狀態下,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可能處于心智游移狀態。當我們從窗戶朝外看、看書、聽音樂時,都可能會出現“發呆”“走神”的心智游移情況。
顯然,頻繁的心智游移會影響人們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表現;然而,腦科學與心理學研究發現,心智游移現象與默認網絡密切相關,當人們處于心智游移狀態時,其腦中的默認網絡非常活躍。適度的心智游移對恢復心理彈性、提升注意力、改善情緒、緩解壓力具有非常重要且顯著的作用。因此,當人們長期處于高度緊張、壓力較大的學習或工作狀態時,可以適度地發呆、放空,或者主動將注意力遷移到其他任務和場景中。
《莊子·人間世》中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人們都知道有用的東西或事情的有用之處,但并不知道無用的東西或事情往往也有其可用之處。“走神”或“發呆”的作用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正被逐漸接受,人們認識到了“心智游移”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019年,在國家衛健委等多個部門聯合發起的“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中,就建議大家“每天給自己留5分鐘發呆時間”。
此外,有關創造性思維的研究發現,適當的心智游移可以讓人們暫時脫離手頭的困擾和問題,為頓悟的發生提供一個簡短的機會,從而為創意的產生提供幫助。這種狀態下經常會出現“靈感迸發”的茅塞頓開或豁然開朗的思維涌現,這也是為什么腦科學建議大家在學習和工作中苦思冥想、絞盡腦汁、“眾里尋他千百度”但又不可得時,不如先放一放去放松一下或做些其他事情,反而更容易發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醞釀效應”。
腦科學、心理學、生物學、醫學等多學科的交叉研究認為,營養、睡眠和運動是決定人一生健康和幸福的重要因素,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一直強調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需要高度重視兒童青少年的營養、睡眠和運動,這對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學習能力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相關學科的交叉研究發現,營養(尤其是腸道菌群)、睡眠和運動對于默認網絡的功能均有顯著影響,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充足的高質量睡眠、適度的有氧運動、正念冥想均有助于保持默認網絡功能的穩定性。
教育中如何給兒童青少年“留白”
2023年,一條新聞引爆了網絡。一所高校在學校圖書館設置了“發呆區”,讓學生在繁重的學習之余,有一個地方可以吹風、發呆甚至胡思亂想。公眾的觀點兩極分化,支持的聲音非常贊同學校的做法,反對的意見認為學校多此一舉、浪費學生時間,給了學生偷懶的理由和機會。實際上,關于默認網絡和心智游移的研究表明,在緊張的學習之余,適當休息或發呆,有助于緩解精神壓力、改善注意水平、提升學習效率。
無論是在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中,我們都必須給孩子適度“留白”。
一是家庭教育的“空間留白”。在家庭和學校環境中,給孩子留有自由發揮和創造的物理空間。留一面墻讓孩子裝飾,鼓勵孩子布置、整理自己的房間。
二是家庭教育中的“時間留白”,即給孩子留有一定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不要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太滿,每天盡可能給孩子留下半個小時的自由支配時間,讓他們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哪怕什么都不做。看到孩子無所事事或躺著發呆時,不要吼,做一個“溫和而堅定、嚴格不嚴厲”的父母;不要拔苗助長,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該做什么事的時候做什么事”,不要隨意、盲目地預設未來。
三是家庭教育中的“心理留白”,即適當放手,給孩子一定的自由成長、自由發展的心理空間和時間。父母與孩子距離“三米之外”,這種距離既是空間和時間上的,也是心理上的。讓孩子逐步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時間、任務和目標,沒有必要對孩子事事管教;不要隨意打擾孩子,更不要過多限制孩子在家中的日常行為,嚴格地規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當孩子在家中處處、事事需要向父母請示的時候,父母就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親子關系了,這是高控制家庭才會出現的親子關系類型。高控制不僅體現在“打、罵、吼、催、逼”等嚴厲管教行為中,也包括“我這么做都是為你好”“我這么辛苦都是為了你”等隱蔽的精神控制語言。需要注意的是,父母要學會區分“請示”與“請求”的不同,“請示”指的是不管做什么都需要征求父母的同意,能不能、行不行;“請求”是指孩子希望父母幫助自己做些什么或者跟自己一起做些什么。
四是學校教育中的“空間留白”:教室的環境創設如墻面、板報可以交給孩子去設計和裝飾,也可以用孩子的作品、畫作、書法、作文、照片去布置教室的某個區域或墻面,給孩子一些自由想象、發揮和創造的空間。
五是學校教育中的“時間留白”:小學階段在滿足國家基本課時要求的基礎上,不要增加太多課時,尤其是有條件的小學建議上午安排3節課即可,在保證大課間和體育課的同時,每天給小學生留有半小時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可以安排在延時服務中);中學階段,每天下午盡可能給孩子留下半個小時自由支配的時間,不必限制孩子究竟做些什么;把“課間10分鐘”還給學生,不要拖堂,課間鼓勵孩子們走出教室去曬曬太陽、聊聊天、適度運動或者開展一些游戲活動。
六是學校教育中的“心理留白”。任課老師要對孩子多包容、多鼓勵,而不要過于嚴厲;班主任可以嘗試讓學生自己管理班級;上課過程中,中小學生每節課有5—10分鐘會處于“心智游移”狀態,當課程安排太緊湊或者學業任務過重時,上課時學生的“心智游移”時間可能會更長。此時老師不要急著批評,提醒一下即可。
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要給孩子“松弛感”,不要在瑣碎、偶發的小事上消耗孩子的心理資源,讓孩子在家庭和學校一直處于高度緊張狀態。要抓大放小,對于孩子的一些小錯誤、小問題尤其是無心之失,不要過多采用扣分機制進行過程性評價。
陶行知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中提出“六大解放”:解放頭腦、解放雙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空間、解放時間,這與腦科學和心理學對于兒童青少年學習與發展的理解不謀而合。我們要適當給孩子“留白”,給孩子更多的空間自由、時間自由和心理自由,做孩子的支持者、引導者而不是管教者,幫助孩子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