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桂紅
陶行知一生獻身教育事業,做過教師,舉辦過多種形式的學校,不但以自己的教育實踐樹立起高尚師德的典范,而且對教師的職業道德和學識修養有深刻的認識和研究。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教學理念的不斷革新,教師作為引領學生、發展學生、成就學生的重要角色,被賦予了更多的責任與擔當,這就要求教師加快專業成長,提升專業水平。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面臨著理論與實踐的磨合,個人與團隊的融合,專業與輔業的結合。如何才能快速、有效地助推青年教師專業成長?可以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理念為指導培養青年教師。
以知促行,鑒行見遠
青年教師的成長需要教師認識教育發展的規律,以教師的學習促進教師的主動發展,以教師自身認知的發展促進教師的學習行為,兩者之間密不可分。教師在認知的途徑上要有豐富的方法,以閱讀鑒賞、榜樣示范和學習培訓促進教師的發展。
閱讀引領:“維生素”書單。一是讀經典名著。教師要傳承先人文明的成果,汲取營養,腹有詩書才能得到學生的喜歡認可。二是讀教育著作。閱讀教育名家和學科名師的著作,在閱讀引領中精研名家,進行專題研究,深挖一口井,通過閱讀潛移默化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榜樣引領:“搖動式”助推。一是學科標兵引領。青年教師的成長需要專家名師、學校骨干的榜樣引領,以學科領域的骨干引領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發揮領頭雁的示范作用,榜樣引領匯聚前行的力量。二是“草根”標兵引領。平凡的工作也同樣是孕育榜樣的沃土,很多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老師正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他們擅長于班級管理,具有新穎有效的育人方法,他們的事例讓年輕教師們更堅定了理想信念,精心扎根于教育。
培訓引領:“鏡面式”促行。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身的教學活動為考察對象,理性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改進教學思維,教師的反思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以學生為鏡反思課堂得失,以課堂為鏡修煉自己。
一是以問題為鏡。青年教師要審視課堂要點,對于教學中的失誤、預設偏差,進行回顧、梳理,做出深刻反思、探究和剖析,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和教學新思路,寫出改進策略。
二是以學生為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是否突出學為中心?比如,預設目標是否符合學生實際、何種原因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是什么問題導致了課堂卡殼、課堂中為何缺乏亮點?分析問題,針對問題的解決辦法和教學新思路寫出改進的策略。
三是以課堂為鏡。課堂中,隨著問題情境的創設,教學內容的展開,或者偶發事件的產生,教師隨時可能會產生靈感,也有創新的火花閃爍。教師要及時記錄整理,進行再梳理、再研究、再發現、再創新。
以行踐知,見行致遠
“以行踐知”指的是通過學校系列活動,以教師行動為載體,讓教師在實實在在的活動中不斷磨煉,不斷改進,促成教育素養的形成。
“三層面”搭建“共研成長營”。一是青年共同體——以“自研式”活動促抱團成長。成立專題學習共同體,實現同伴互助,匯集眾人智慧,彌補個人技能的不足,分享彼此的經驗和知識。選拔優秀骨干教師擔任組長和副組長,制定共同體活動方案,活動主題和方式由各共同體自主選擇。
二是名師工作站——以“研究式”活動促專業成長。圍繞學校學科骨干教師成立工作站,引領校內骨干青年教師。工作室導師為學?;蚴袇^級名師,工作室學員為校教壇新秀、校教學能手、區教學能手。
三是優師顧問團——以“結對式”促青年教師各方面成長。主要依托學校青藍工程師徒結對活動,以“師徒結對”形式,聘請骨干教師對青年教師的教學常規、班級管理、人際交往等方面進行顧問式指導。
“三條線”落實常態研修。一是常規條線——“板塊式”研修,包括粉筆鋼筆練習、教學專題講座、學科說課評比、優秀課堂交流、名師課堂觀摩等。二是德育條線——“風采式”展現,包括微視頻好書推薦、紅領巾廣播主講、班主任素養大賽等。三是教科條線——“動態式”活動,包括聽、說、讀、寫。
知行合一,踐行漸遠
青年教師的成長,需要“以知促行”“以行踐知”,達到“知行合一”境界。 為讓青年教師進一步發展,做到主動學“知”、積極踐“行”,“知行”螺旋上升,可以“三式”活動和“兩評”舉措,助推成長。
落實“三式”,共促推進。一是教導處“跟蹤式”常規視導。為了保證青年教師脫離師傅這一“拐杖”后,繼續積極成長。教導處從計劃制定、課堂教學、作業批改、學生輔導等方面進行常規性跟蹤視導。做好以下環節:視導—問診—開清單—改進—視導—問題解決。通過視導,開出“問診清單”,面對面的交流指導,使青年教師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讓教學常規內化于心,奠定好教學基礎。組織教師互查互學,找出自己的不足,學習他人的優點。同時在視導過程中,發現有特別的閃亮點,進行專版展示。依托周一“銀河論壇”,組織優秀教師,進行經驗介紹。對于前期發現的問題,視導小組聚焦問題點,進行較長時間的跟蹤視導,直到問題解決。通過跟蹤式視導,讓青年教師自查自省,互幫互學,促進整體成長。
二是教科室“主題式”研修活動。教科室積極推進主題式研修活動,并形成有學科特色和學校特色的“品牌”研修活動。主要抓好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兩方面。
主題校本培訓:以陶行知“真教育”為主要發展目標,以“教學做合一”為主要學習方式,在陶先生“終身學習觀”的指引下,確立學校“真學,真研,真做,促真發展”的校本培訓總體思路。每學年根據教師需求確定本年度主題校本培訓的項目,引領教師在培訓中不斷提升。
主題校本教研:擬提出以“點·線·面”聯動式學科校本教研形式,以“分合聯動”為主要路徑,主推“同課異構”,突出每位教師在校本教研中的聯動功能,加強教師間的聯動,同時經歷教研與科研融合的研修活動,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是德育室“浸潤式”提升項目。德育室從打造情境,創設生活化場景,對青年教師進行浸入式培養。
情境模擬式基本功大賽:教學過程中,會碰到各種棘手問題,青年教師碰到棘手問題,往往束手無策。德育室對此類問題加以收集和整理,在每個學期開展一次情境模擬大賽。通過此類活動,促使青年教師積極思考,積累經驗。
案例再現式沙龍:通過沙龍的形式,使青年教師沉浸于問題研討的氛圍。通過一個個案例,讓青年教師進行頭腦風暴,集思廣益,尋找解決問題的最優途徑。
兩個活動項目,都基于生活化,來源于生活,解決于實際。通過情景化的提升項目,使青年教師,能夠依據培訓經驗,迅速抓住關鍵點,從而迅速解決問題。
探索“兩評”,并舉推進。一是探索形成“教壇新秀”評選。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做合一”,青年教師成長可以依據其教學能力、學習能力和做事能力等方面進行考量。
教學能力:依據平時常規視導打分、學生評價和教學成績等方面進行綜合性考評。
學習能力:教師成長離不開較強的學習能力,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加各類賽事和評比,積極參與各類研修活動,積極撰寫教育敘事和教學反思等。
做事能力:青年教師要綜合培養,做事能力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做事能力包括做事態度、做事成效等。
二是探索形成“修煉手冊”評價?!扮R子可以正衣冠”陶行知先生提出每日四問。青年教師培養也應該讓其每日自省,進行反思。據此設置相應的修煉版塊:自身基礎版塊、職業態度版塊、能力提升版塊和教學實績版塊。青年教師依據手冊,有針對性地加以反思和調整,以便取得各方面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