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蓉 邢曉鳳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望鳥巢,南依元大都遺址。“作為新中國第一所培養對外貿易專門人才的高等學府,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始終注重在‘外字上做足文章、做好文章,用好‘外語+專業優勢服務國家高水平開放。”采訪中,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書記黃寶印向記者表示。他強調,教育是塑造生命、塑造靈魂、塑造人的事業,大學需要教育家,教育家一定要在實踐中成長起來。我們建設教育強國的目的就是培養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可堪大任的時代新人,今天的孩子就是明天之中國。
拔尖人才培養要形成“森林生態狀”
《教育家》:目前,全球正處于一個深刻變革期,各行各業都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互動,為實現與世界發達國家平等對話,我們亟須培養出能夠站立在國際前沿的創新人才。那么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我們還有哪些短板需要補齊、哪些痛點需要解決?
黃寶印:當前,我們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迫切需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構建自主知識體系,迫切需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加快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
首先是變革理念,切實以高質量為生命線。高質量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各級各類教育必須牢牢守住的生命線。沒有高質量發展,怎么建設強國?必須以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教育強國,我們要培養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一代又一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高質量發展是一種觀念變革。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內容、教育評價等都必須以高質量為追求。
我們必須牢牢守住“高”這個核心概念。我們為什么追求名牌?就是因為它代表的是高品質、是精品,消費者信任、放心,是長期積累的口碑、是品牌的代表。高質量本身就是競爭力。
從質量是生命線到高質量是生命線,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深刻變革,需要從體系、機制、制度等方面進行系統梳理與構建,形成高質量文化。高質量文化必須從共識到行動,是硬約束,以高質量為榮、為追求。
其次是創新機制,推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高水平科研有機融合。高校必須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瞄準世界科技與學術前沿,形成高質量人才培養的倍增效應。
在基礎教育階段,要更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及綜合素養的養成,不能僅是“填鴨式”的知識灌輸、標準答案式的考試或者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模式。我是60年代的人,我們那個年代很少能憑興趣選專業,比較注重對短期目標的追求、具體化的物質需求。現在條件好多了,孩子們可以更多憑興趣選擇今后從事的專業領域。
人才不是逼迫出來的,而是連續不斷的有意識的栽培、養育、呵護、引導的結果。一棵高大喬木的種子,只有具備充足的空間、陽光、土壤、 水分、肥料,才有可能長成參天大樹。對大樹的成長我們要有耐心,不是短期內的速成,也不是一棵、兩棵,而是一個森林生態狀,是一個群體,是相互影響、相互激勵的。
我們必須建立大中小教育貫通機制,實現有效銜接。在高等教育階段,本科生要打好基本功,增強綜合能力;研究生要掌握學術研究方法,具有清晰濃厚的學術志趣;博士生要能夠進行獨立的高水平研究工作。涉及重大的學術前沿問題或國家戰略亟需問題,在實施過程中,應該把人才培養,特別是博士生培養納入其中,解決重大問題的過程就是培養人才的過程,也是成就人才的過程。
最后是開放合作,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從大學的發展、科技的發展來講,西方發達國家起步早、發展歷史更長,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當今世界,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科技依然占據優勢,在很多領域處于領先地位。我們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要勇于并善于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使我們走得更好更快。比如加大國際優秀師資人才引進力度,開展更多更高質量的中外合作辦學,加強中外優秀學者聯合科研、聯合培養研究生,加強國際同行評價,創造條件讓學生出國多交流,吸引更多海外優秀學子留學中國等,打造更多高水平國際交流平臺,加強國際間學術交流與碰撞。
人才培養,有高原方見高峰
《教育家》: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要務。從“珠峰計劃”到“強基計劃”,國家制定了一系列培養創新人才的舉措,創新人才培養需要全鏈條的培養,多學科的融會貫通,需要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貫通,對此您有什么建議?
黃寶印:“珠峰計劃”“強基計劃”都聚焦于基礎學科這一重要領域,都重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人才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支撐,基礎研究是創新之源,是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根本途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解決科技“卡脖子”問題的關鍵突破口和重要著力點,具有緊迫現實意義和重要戰略意義。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對于拔尖創新人才成長規律的認識日益全面系統深入,更加注重從教育全鏈條角度來進行整體考慮和把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系統工程,是教育生態,最終體現在高等教育直至博士生教育階段,實際則貫通于整個教育體系中。
今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獲得國際凝聚態物理領域的最高獎——巴克利獎,這是該獎設立70年來首次頒發給中國籍物理學家,這項成果的獲得是基礎科學研究長期深厚積累的結果。所以,科研一定是厚積薄發的,有一個積累的過程,這一塊我們還要加強,特別要重視貫通性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不僅要在高等教育階段發力,更要與基礎教育緊密銜接。拔尖,并不是刻意“拔”,而是營造環境、尊重規律、有意識地培養、發現、 激勵,是“育”出來的,是養育、孵育、培育、教育的連續過程,最后自然而然地“冒”出來、“涌”出來、“流”出來, 水到渠成、人才輩出。
建設教育強國,基點是基礎教育,龍頭是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高校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國造就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越來越具備良好的教育基礎與支撐條件,從“高原”鑄就“高峰”,必須構建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鏈條、多元化的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培養體系。
一是要厚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土壤。高校要把本碩博人才培養貫通考慮,特別是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做到課程設置、知識體系、培養模式等通盤設計、連續實施。同時,要將選拔發現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理念、目標、課程、評價等滲透到基礎教育階段,形成良好的發現機制、成長機制、激勵機制,形成大中小學一以貫之、層層遞進的培養路徑與培養體系,夯實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基本素質和肥沃土壤。
二是要激發各類創新人才成長動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應該涵蓋科技、人文、社會、醫學、體育、藝術等更多領域,為不同類型有潛質的學生提供多元化發展路徑和培養渠道。比如在研究生教育階段,目前學術型人才與專業學位人才同等重要、同等對待的共識基本形成。兩種類型人才培養目標不同,但都要具備創新能力。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需要大批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工程領域、技術領域、管理領域等實踐領域需要各種類型的拔尖創新人才,而這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對于這些領域的重大突破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完善創新人才評價機制。教育評價事關辦學導向,是重要的“指揮棒”。要遵循各類人才的特點與成長規律,激發學生保持長時間、非功利的好奇心與驅動力,實施長周期培養、破除功利化評價、推動多主體育人、給予穩定性支持。科學、合理、有效的評價理念、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關乎激發和調動每一個人的積極性、創造力,關乎創新人才質量。人才評價要加強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評價,要有靈活機制,關注人才成長的可持續性。提倡包容性評價,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各類創新人才,創新人才在不同領域體現的特質不同、評價的側重點不同,對于創新思想、創新激情、創新潛力、創新能力、創新貢獻等要用更多元、更具長期性、更有效的評價理念和方法。激勵不同的人沿著自己擅長的領域奔跑。不一定每個人都要考名牌大學,成才的渠道有很多。我們國家需要各種不同類別的人才,需要各種不同的評價標準。“霜葉紅于二月花”,楓葉不是花,但比花還珍貴,是秋天的一道美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最好的自己。內在驅動力和自我約束力很重要。比如高校晚上圖書館的燈光,沒人監督或逼迫,是學生自己跟自己較勁,不斷填充自身的知識儲備,要成為最好的自己。要做卓越的人才,卓越就是永遠追求更好。
開放的大人才格局:讓人才活力涌流
《教育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教育理念和辦學宗旨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優秀人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人才培養路徑有哪些?
黃寶印:凡是有經貿往來的地方都有貿大人的身影。貿大校友在中國加入WTO談判中作出了卓越的努力和貢獻,也有很多校友在國際貿易、金融、國際法、國際商務等領域取得了優秀成績。這些涉外領域的創新人才奮戰在對外開放前沿,為中國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國貢獻著智慧和力量。
貿大有很好的行業資源,教學和科研實踐結合很緊密。貿大從建校伊始就實行外語加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外語和專業很好地融合,注入復合型、應用型導向,契合了時代的特殊需要。
在培養創新人才方面,學校致力于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的高端復合型國際化人才,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撐。
從學生能力培養路徑看,重點關注三個方面:一是寬口徑,厚實基礎。學校通過大類招生與通識教育,夯實學生知識與能力基礎,給予學生更為自由的探索空間與成才路徑。二是復合型,融合培養。學校實行彈性學分制管理和校內輔修雙學位政策,打破學院和學科界限,學生自己繪制課表,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學校在國內首創將輔修學習與主修學習平等對待的教學模式,即主輔修學生在同一課堂進行教學。三是國際化,全球視野。學校留學生及國際化教育模式給學生帶來本土國際化體驗。師資隊伍為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保障,具有海外學術背景的教師占總數的50%。國際暑期學校為學生提供開拓國際視野、領略學科前沿的學習平臺。
要形成開放的大人才格局,成為世界教育的中心,首先人才要流動起來,要有活躍的人才有力吸引和有效流動態勢。行云流水,方可賞風景。只有曲水流觴與大河奔騰并存,才能形成蔚為壯觀的人才奇景。無論是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還是我國不同地區的發展情況,都表明人才合理流動的重要性,人才流動活躍地區,思維和創新都很活躍,經濟發展也快。美國、英國是移民國家,深圳、珠海是新興活躍城市,上海、北京的人才流動性也很強。流動起來才能產生思想碰撞,才能不斷激發出創新火花。一個學校的學術繁榮,必須重視師資的學緣結構,強調交流,強調國際化的校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