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杰
2022年4月2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修訂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其中指出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途徑。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要堅持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
經過這些年的研究與探索,校企合作提升了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但在實際的校企合作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譬如政府的政策引導和監督不夠、校企合作深度不夠、職業院校的課程設置不符合企業需求、企業質疑人才質量、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等。為更好地解決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諸多問題,筆者所在的項目組開展了積極地研究和探索。
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現狀調研
為調研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項目組選取10所職業院校和合作企業為研究樣本,展開問卷調查。項目組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88份,其中師生問卷442份、企業問卷46份,統計分析得到結果如下:
調查中有71%的受訪者認為校企合作對人才培養“非常必要”,22%的受訪者認為校企合作對于人才培養來說是“必要”的,7%的受訪者認為合作育才“沒有必要”或“無所謂”。數據說明校企合作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是不可缺少的。
統計結果顯示,37%的受訪者認為地方政府對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多數處于口頭支持、會議支持,缺少具體可操作性的政策。45%的受訪者認為政府的監督多流于形式、僅限于會議和文件,缺少制度機制。校企合作育人中,地方政府應發揮支持和監督作用。
有63%的受訪者認為校企合作育才簽訂并落實了制度,24%的受訪者認為合作雙方有制度但沒有遵守,13%的受訪者認為合作雙方缺乏完善的可操作的制度制約。沒有制度的約束,校企合作培養人才就不能達成有效合作,缺乏完善的制度是校企合作育人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
37%的受訪者認為當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方案比較傳統,專業設置不符合企業的需求;48%的受訪者認為院校課程內容、學時安排與當地企業的需求有差距;56%的受訪者認為職業院校教師隊伍中具有企業實踐經驗的教師人數不足;61%的受訪者認為校企合作中缺乏評價考核機制。在校企合作培養人才中,職業院校應剖析自身,找準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內功。
有46%的受訪者認為企業參與培養人才的積極性不高,企業缺乏內驅力,只管用人,不管育人,也不愿承擔職業教育的責任;54%的受訪者認為企業注重用人,缺少對學生針對性技術指導;59%的受訪者認為企業對學生技術技能差表示不滿;72%受訪者認為大部分企業功利性過強,過分重視企業的經濟效益,傾向將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導致學生到企業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企業要提升經濟效益,增強競爭力,應提高員工的素質,吸引優秀學生到企業中來,增加與院校的合作,聯系院校幫助解決企業的問題,增強校企合作培育人才力度。
構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針對調研發現的問題,我們認為校企合作培養人才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探索。
政府加強政策引領與監督。地方政府是校企合作的領導主體,應發揮其領導作用。可以出臺相關校企合作的激勵政策,如物質獎勵、資金補貼、稅收減免等,依托政策調動校企雙方的積極性。還應加大校企合作的監督,不僅要注重終點監督,更要注重過程監督,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可以借助媒體介紹宣傳校企合作育才的經驗或做法,提高職業院校和企業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
建立制度規范校企合作共同體。在地方政府指導下,校企雙方簽約合作共同體,簽訂雙方的權利、職責和義務等;院校和企業之間可互派領導到對方單位掛職,增強合作領導,加強信息溝通,共謀育才計劃與實施;鼓勵院校教師到企業學習職業技術,把到企業的經歷、成果作為教師職稱評聘、評優樹先的重要參考依據之一;鼓勵企業中經驗豐富的技師到院校擔任實習指導教師,把到院校的經歷作為企業員工的業績考核、崗位聘用的重要參考依據之一;到合作單位參與校企合作育人的人員,要頒發聘書,給予適當的勞動報酬,列入年度考核工作,對成績突出的人員要表彰獎勵。職業院校和合作企業成立校企合作監督機制,監督雙方的合作,評估合作培養人才工作,推進合作共同體的健康發展。
在校企合作共同體中,合作雙方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實施人才培養。職業院校應按照企業的需求適當調整相關專業,有利于推動企業的發展;合作企業應提供企業所需人才計劃、企業發展規劃,以便職業院校參照企業需求調整人才培養計劃。搭建校企合作共同體平臺,力推職業院校教師和企業技師按照各自的需求尋找合作伙伴,共同研究創新,提升科研和生產能力;共同體內可設立校企合作基金,獎勵院校教師和企業技師的創新成果。
共建產業學院。職業院校與企業的性質不同,決定它們的追求不同。成立產業學院將雙方融合在一起,能化解這個矛盾。產業學院是雙主體辦學、雙主體管理,共同設計培養目標和方案,雙方協商并簽訂產業學院合作方式、權利、職責、利益、義務等文件,明確分工與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培養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學生在產業學院的學習達到標準后,頒發院校畢業證書和企業上崗證書,學生優先到企業就業,免去崗前培訓,提前定級上崗。
職業院校優化課程設置。在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過程中,院校的專業課程設置與實施是非常重要的。優化課程設置,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校企深度合作的穩定發展,提升職業教育的質量。職業院校的課程設置應符合地方產業發展和企業人才的需求,應加強市場調研,邀請企業參與課程設置討論和論證會議,共同設置課程方案和課程體系,確保課程設置的有效性。突出專業課程設置中技能教育、素養教育等,使課程體系的建構有利于合作培養人才,確保校企合作辦學效益的最大化。同時,還要加大實訓室的投入和建設,增加實踐教學課時,增加實踐學分的比例。加大宣傳力度,定期舉行多樣化的技能比賽,獎勵實踐成績優秀的學生。
探索“雙師型”和“學徒制”人才培養路徑。目前,職業院校的教師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水平比較高,但實際操作能力相對偏弱,缺乏企業的實際經驗,對職業人才培養的質量有較大影響。要解決這個問題,職業院校可采取“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方式,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精選部分青年優秀教師到企業學習技術,深入生產實踐一線,提高實踐能力;從合作企業中聘請勞動模范、大師工匠、技術能手等到職業院校承擔部分課程的培訓和實踐教學工作,指導和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
在政府的見證下,企業與院校、學生(以下稱學徒)簽訂學徒協議,推行現代學徒制。首先制定現代化學徒標準,然后對學徒進行初步審核,確認學徒的知識和技術能符合職業的需要,接下來,企業會為學徒提供適當的技術培訓、工作崗位、紀律監督及待遇,并定期考核。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監督評價機制
校企合作育才的規范化發展和有序化推進需要一定的監督保障作為支撐,只有建立完善的監督評價機制,才能促進校企深化合作。
制定校企合作育才的評價標準。政府或政府委托行業協會可制訂校企合作育才的評價方式、評價指標、評價內容、評價等級劃分等,關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重視監督評價結果的綜合利用。政府可以建立校企合作數據庫,將不履行職責的企業拉入不誠信企業的黑名單,對不履行職責的職業院校通報批評,撤銷年度評優樹先的資格。
采用第三方評價考核。政府通過購買第三方服務或要求行業協會進行第三方評價考核。借助評價考核強推校企合作,提升合作雙方工作績效;評價考核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確保校企合作育才的順利進行。
校企合作培養人才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重要舉措,職業院校應變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真正按照企業的需求調整院校專業設置及課程,實現院校育人與企業需求的有效對接,讓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能及早勝任企業崗位,受到企業歡迎,彰顯職業教育的特色。在國家技術與產業改革快速前進的時期,職業院校應找準問題,積極研究與探索,創新校企合作培養“四有”(有家國情懷、有專業知識、有技術技能、有創新能力)人才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