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國
創新思維是指在解決問題和面對挑戰時產生新觀念、新理念和新方法的思維方式。但在創新思維培養過程中,有多種因素會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產生影響,在分析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本文分享了指向創新思維培養的“1+3+1”情境化教學實踐案例,總結了創新思維培養指引教學模式構建的優化路徑。
影響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因素
教育制度對創新思維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一方面,學校和教育機構應當提供豐富多樣的創新教育資源和機會,確保學生在學校中獲得多元發展的機會。另一方面,評價方式和標準也會影響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鼓勵學生參與創新活動并且給予適當的評價和獎勵,激發學生創新的積極性。
教學方法對創新思維的培養至關重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情境化教學、項目式學習等,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開放性的提問和鼓勵表達等方式,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在制度和教學方法的充分支持下,最大程度地激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
“1+3+1”情境化教學實踐分析
“1+3+1”情境化教學模式是一種基于情境設置的教學模式。以高中人教版物理中“圓周運動”的教學為例,指向創新思維培養的“1+3+1”情境化教學實踐應用如下:
第一個“1”是指設定目標導引情境。學習“圓周運動”后,學生參加了一個模擬的變速自行車設計活動,他們需要設計變速自行車,使騎行者在騎行時,可以改變相應的初始狀態達到倍數的變速。
“3”是指在教學中設定學習情境。任務性情境:引導學生了解圓周運動的概念和基本物理量及線速度與角速度之間的關系。教師將普通自行車后輪架起,將不同顏色的發光二極管通電固定在自行車后輪輻條的不同半徑位置,轉動腳蹬,學生通過觀察二極管的運動軌跡及不同二極管的運動弧長、轉動角度,思考并討論得出圓周運動的概念、線速度、角速度等,描述圓周運動的基本物理量及線速度和角速度的關系。
問題化情境: 教師提出“普通自行車的牙盤和飛輪之間的線速度關系?怎樣設計一輛可以變速的自行車?”等問題,學生通過討論和計算,可以將問題分解為不同的情境,并應用圓周運動規律推導出相應的設計方案。
發散性情境:教師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設計方案,如更加復雜多變的倍速自行車設計。學生可以運用計算或實驗驗證自己的設計方案,并通過分析性思考發現其他可能的設計優化方式。
第二個“1”是指設定應用化情境或真題性情境。組織一場變速自行車設計競賽,學生將展示他們所設計的變速自行車模型,并通過測速儀測量不同的騎行速度、腳蹬的角速度和不同變速下后輪的線速度。學生需要結合圓周運動規律,對比和分析各個設計方案的優劣,并進行總結和討論。
創新思維培養指引教學模式構建的優化路徑
優化制度指引教學。設立鼓勵創新的獎勵機制,對學生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的優秀成果給予認可和獎勵;推動教育課程改革,將創新思維相關內容納入教學大綱和課程體系。此外,學校還可以舉辦創新展示活動,讓學生能夠分享自己的創新成果并啟發他人。
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如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再如,注重團隊合作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團隊合作,并通過小組項目或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優化評價形式。除了傳統的考試外,還可以采用項目評估、作品展示、實際表現等形式來評價學生的創新成果和思維過程。這種評價方式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并及時為他們提供反饋和指導。
【本文系聊城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普通高中指向創新思維培養的1+3+1情境化教學模式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LJ2204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