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煥俠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在素質教育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學不應僅以教師按序講授各個知識點、學生逐一落實相關技能為單一目標,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初中地理的教與學,促進初中生全面均衡發展。“雙減”背景下,布置作業應更加科學合理,要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系統設計符合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并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
考慮到地理學科本身就是研究地表自然環境,以及地表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關系的科學,因此,在布置探究性作業時,地理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周邊環境條件,選取一個地理主題,讓學生通過地理的科學探究方法尋找答案,并且選擇適當的方式將探究過程和結果呈現出來,教師給予評價和反饋,同時幫助學生鞏固地理知識,進而提高地理技能。
地理學科中有大量與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等內容相關的教學知識點,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參與作業活動,除了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外,還有利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促進學生全面、綜合發展。通過探究性作業,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學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流程要素
確定作業目標。教師需要從分析課程標準、分析教材、分析學情幾個方面入手。地理教材是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主要的教學工具,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分析教材中可拓展的內容,以及與學生聯系不緊密或者稍微超出學生能力的部分,將其設計成探究性作業。《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是目前地理課程的綱領性文件,對初中地理的教學與改革提出了總目標和具體目標,因此課程標準是確定作業目標的根本性依據。
編寫作業題目。教師在選取信息材料時要做到真實、科學,聯系現實生活,選擇學生熟悉并且感興趣的社會話題、熱點新聞、生活趣事等,吸引學生進入情境。作業題目的設問部分是整個題目的關鍵,是作業主題和作業目標的直接表達,設問是否清楚明晰,關系著作業題目的“成敗”。設問的語言要準確、規范、簡明、通俗,意義完整明確,科學嚴謹,清楚無歧義。
編制作業答案。作業答案是對作業題目設問環節的解答,是教師評定學生作業正確與否的參考標準,也是學生自我檢查、改進與提高的重要依據。探究性作業不拘泥于固定的參考答案,鼓勵學生多角度、多維度、多視角解題。教師在編制答案時,注意制定多元的解題思路,考慮可能出現的答案,如果學生另有見解,自圓其說即可。
作業設計質量評價。作業設計各個環節的情況反映了作業自身的質量,也直接影響學生的作業時間、作業興趣、作業負擔乃至學業成績等。作業設計質量可以從教師自我檢驗和學生抽檢兩個方面進行評價。
案例分析
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中國區域地理之第七章第二節“‘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例,選取“水鄉的文化特色與旅游”這一框架,設計探究類作業。
關于知識與技能方面,要求學生能說出長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理解河流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中的作用;知道長江三角洲的城市發展及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簡要分析長江三角洲旅游業發展的情況。
作者任職學校處于無錫市中心城區,加之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便利,學生在空暇時間以家庭為單位自發組織周邊游的情況非常普遍,因此學生對周邊城市旅游景區大都較為熟悉,具備完成此次作業的必要條件。
初二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通過小組合作完成較為復雜的作業。加之旅游一直是學生較為感興趣的話題,能夠引起學生的重視。所以,這道題目的作業目標是:了解周邊城市的旅游、文化、歷史等概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對地理環境的審美情趣。
人們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來贊美長江三角洲這塊富庶之地。在這里,我們可以泛舟河湖,欣賞秀美的水鄉景色;也可以漫步園林、古鎮,體會杏花煙雨的靜謐和古樸;還可以走進現代化的都市,感受這片古老土地如今的繁華與熱鬧。國慶假期,我們以小組為單位組織“長三角地區”七日自助式旅游,向全班征集旅游路線圖,老師將會選擇看景多、花費少、旅游體驗最豐富的路線圖。
作業內容具體是設計規劃一條“長三角地區七日游的旅游路線”,并對旅游線路做出詳細介紹,讓學生考慮交通方式、出行路線、游覽景區、食宿費用等情況,以“少花錢、多看景”為原則。作業呈現方式不限,可以利用電腦軟件制作攻略,也可以手繪路線圖、制作電腦小報等形式,最后向全班同學演示匯報。
設計探究類作業沒有固定答案,教師在編制答案時,只需列出答案要點。本題答案要點:旅游路線符合題目要求的范圍和時間;包含行程安排、食宿費用的計劃細則,并符合“少花錢、多看景”的原則;呈現形式恰當清晰,能夠表達出自己的設計思路。
可以用教師檢驗和學生評價兩種方式進行作業質量檢測。教師檢驗:分析作業目標是否符合課標、課程目標的要求?作業目標中是否體現了“探究性”的要求?分析難度是否合理?分析作業目標與內容的一致性,分析作業量度是否合理?
抽樣調查部分學生反饋情況:作業是否與教學內容聯系緊密?學生能否理解作業中多數作業題的要求?作業難度是否太大?作業量能否接受,太多還是太少?結合上述問題,根據學生的反饋進一步修改完善作業。
不足與對策
目前關于地理探究式教學的研究并不多,特別是將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與作業結合起來的研究少之又少,即便有了些許理論研究,但能夠真正落地的探究性作業的行為更是寥寥無幾,因此提高探究作業設計的質量,將探究性學習深入學生的課后延時服務顯得尤為必要。目前學生對探究性作業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但同時因為探究性作業的復雜性感到無助,不知從何下手。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師本身的組織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學生的學科知識相對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用地理視角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待提升。相信通過持續的探究性作業活動,定能給學生提供一個豐富多樣的地理作業形態。
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準則的育人理念,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念,利用探究式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將身邊的地理環境和所學地理知識聯系起來,讓學生探究自己感興趣的地理問題,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釋放更大的學習動力和發展空間,享受學習地理取得成功后的愉悅。
遵循生活教育的基本原則。作為一名初中一線教師,我們應遵循初中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尊重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重視將教科書上的知識點和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倡導不同形式的地理學習方式,積極鼓勵、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小組探究,追求有品質、有趣味、效率高的作業設計,不斷豐盈作業形式和內容。
重視“地理實踐力”。新版課程標準關于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部分,明確新增“地理實踐力”這一模塊,足以見得地理實驗、社會調查、野外考察等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是我們初中地理課程不可或缺的學習方式,今后在布置地理作業時可向該方面傾斜,改變傳統的作業形式,加大布置研究型作業的力度,比如繪制校園平面圖、制作世界人口空間分布圖、制作電腦小報等,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行動力以及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
【本文為無錫市教育學會“十四五”教育科研已立項課題——“‘雙減背景下初中地理探究性作業設計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XH202115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