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靜
[摘 要]新課程理念要求學生要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強化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在課堂教學、課外活動、課后作業、課外閱讀等多個環節中滲透生活內容、展現生活情境、整合生活元素、融通生活因子,把學生帶進生活大課堂,不僅讓學生做閱讀的主人,更讓學生做生活的主人。
[關鍵詞]語文教學;聯結生活;途徑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34-0064-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學生“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具有比較開闊的文化視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蘊”。這就要求教師主動開發課程,擴大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豐富語文課程的內涵。
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無論是文學作品中的書面語,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語,都來自生活,也是在生活中發展和運用的。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語文。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利用和開發各種課程資源,在課堂上滲透生活內容,在課外活動中展現生活場景,在課后作業中整合生活元素,把學生帶進生活大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消化、吸收知識,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空間,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扎根于生活這片沃土。
一、課堂教學,滲透生活內容
生活是語文知識的“誕生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主動融入、滲透生活化內容。鏈接、融入和滲透是語文教學與生活聯結的主要方式。其中,滲透式教學是一種無痕的、藝術性的教學方式。當一個人學習的知識與自己熟悉的生活越接近時,其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學生不同的知識背景,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尋找語文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之間的銜接點,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培養學生在不同場景下學語文、用語文的思維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山居秋暝》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初秋傍晚山景圖。王維詩歌的最大特點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為體會這一深遠的意境,筆者在教學時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全體學生先朗讀一遍這首詩,再默讀兩遍,然后細細品味,思考每次讀后的感覺是否不同。”學生品讀后爭先恐后地回答:“詩人描繪的景色特別美。”筆者追問:“美在哪里呢?”學生分享了“秋天的傍晚時刻,一場突如其來的小雨,給茂密的山林送去了清新,給人們帶來了涼爽”;分享了“在暮色蒼茫之中,一輪皎潔的明月升起,月光透過松枝的縫隙灑落,清澈的泉水從石頭上緩緩流下,發出潺潺的水聲”;分享了“銀鈴般的笑聲從竹林中傳出,原來是一群勤勞的姑娘洗完衣服回來了”;分享了“順流而下的漁船穿過荷花叢,濃密的荷葉向兩旁倒去”。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描繪出心目中的初秋傍晚山景圖。筆者順勢引導學生給自己描繪的圖景配上一個名字。任務的提出使得教室里迅速安靜下來。此時的安靜是深度思考的過程,有思考的課堂才是有生命的課堂。在獨立思考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了“月照松林圖”“清泉映月”等名字。此時,學生已經沉浸于美景之中。筆者再次追問:“除優美的景色之外,大家還有什么新的發現嗎?”以問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有學生體會到詩中暗含著詩人厭惡官場的態度。這個發現是滲透生活的一個切入點,教師一定要牢牢把握,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詩中的何處能看出詩人厭惡官場。學生回答:“從詩中的‘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可以看出。春天的景色已經逝去,作者依然要留下來。作者要留下來不是只為了欣賞美景,而是想從官場退下來,不愿同流合污。”“我覺得詩人有一顆孤獨的心。詩中有一個‘空字,形容空曠的山林,人跡罕至,孤獨的詩人在那里遐思。”“我覺得詩人有高傲的靈魂,與自然的美景融為一體。”有一個學生說:“我認為這是在逃避自己的責任。”此話一出,課堂上的爭論聲不絕于耳,氣氛異常活躍。筆者暫不評價學生回答得是否準確,而是鼓勵學生積極表達,活躍思維,鍛煉口語能力。因為只有課堂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學生才會迸發出激情,展現出語文學習的活力。
在語文課堂中滲透生活化的內容,能讓語文知識以一種更加親和的姿態走進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使學生更加熱愛語文學習,感受到語文學習的生活化意義和價值。在語文教學中,無論是“點”的滲透還是“面”的滲透,都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依據情境,讓生活化語文課堂隨時、隨地發生。
二、課外活動,展現生活情景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能給學生提供廣闊的舞臺,有利于擴大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課外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能讓學生產生新鮮感,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有計劃地組織和開展能夠展現生活情景的課外活動,依據學生的興趣與特長,讓學生自愿選擇相應的活動小組,如“沁園文學社”“朗讀者協會”“書法興趣小組”等,把學生帶進生活大課堂,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例如,教師可以參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文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組織相應的語文課外活動。首先,引導學生認識“飛花令”,讓學生重溫經典詩詞,感受詩詞的情趣,領會中華詩詞獨特的魅力。在《中國詩詞大會》中,選手以豐富的詩詞儲備量,將“飛花令”玩得精彩無限。那“飛花令”到底是什么呢?為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猜一猜什么是“飛花令”,再進行具體講解——“飛花令”是古人酒宴上玩的酒令,簡單地說,就是中國人在飲酒時的一種助興游戲;它的名字源于唐朝詩人韓翃的詩句“春城無處不飛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中國詩詞大會》改良了“飛花令”。其次,教師向學生講解課堂中“飛花令” 的游戲規則:“以8人為一組,分成5組。先玩簡單的飛花令——每組一個學生說一句帶‘花的詩句,可以是‘花這個字,也可以是具體的花的名稱。一輪結束后,再循環往復。接不上來的小組就要接受懲罰。”學生領會了教師的意思,哈哈大笑,大家都心潮澎湃,躍躍欲試。最后,精彩的“飛花令”活動開始了——“人閑桂花落”“桃花潭水深千尺”“還來就菊花”“竹外桃花三兩枝”“映日荷花別樣紅”“亂花漸欲迷人眼”“梨花落后清明”“桃花依舊笑春風”“花影妖嬈各占春”“千樹萬樹梨花開”“人比黃花瘦”……學生興致勃勃,斗志昂揚。這一輪游戲結束后,教師還可以引領學生繼續玩帶有“春”“月”“雨”等詞的“飛花令”游戲。此次課外活動的開展,將語文學習融入生活當中,以課外活動的形式呈現出來,啟迪了學生的智慧,提高了詩歌學習的趣味性,提升了學生學詩的主動性,能使學生主動進入詩歌的殿堂,積極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課外活動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其通過再現生活情景的方式,將語文學習與生活有機聯系、無縫對接,從而促使學生在課堂之外建構、內化語文知識。在語文課外活動中,學生能獲得生活化的體驗,能對語文知識形成生活化的理解、感悟。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能動地認識生活。基于生活的語文課外活動能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三、課后作業,整合生活元素
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貼近生活的語文課后作業,可以使學生體會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生活的艱辛,也能懂得更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有著課堂上難以達成的教學效果;同時,聯系生活實際的課后作業,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就在自己的身邊,從而用語文的眼光來觀察生活,用語文的思維來考量生活,用語文的話語來表達生活。《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注重課程內容與生活、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注重聽說讀寫的整合,促進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教師要明確教學內容與生活實踐的聯系,以此為基礎,在布置課后作業時加入生活元素,從生活化的方向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時,筆者先和學生一起學習了三篇現代文《貓》《母雞》《白鵝》。這三篇文章都是學生開展習作的榜樣:《貓》主要描寫貓性格古怪的特點;《白鵝》從叫聲、步態、吃相三個方面寫出白鵝的高傲;《母雞》用“肚子都圓圓地下垂”等語句,把雞的外形描寫得很有意思。文章對小動物的描寫如此生動,是作者長期仔細觀察的結果,這與作者熱愛生活的態度是分不開的。這些動物基本是生活中常見的,學生較為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學完這三篇課文后,筆者及時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寫一篇以《我的動物朋友》為題的作文。筆者鼓勵學生去觀察自家或者鄰居家的小動物,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選擇一個角度進行描寫。這樣的課后作業不再拘泥于課本內容,而是將作業內容生活化,讓學生在做作業的同時用心地去感受生活。此外,筆者還提示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觀察。以寫小狗為例,可以觀察小狗喜歡吃什么樣的食物,是生吃還是煮熟了吃,需不需要加其他的佐料等;可以觀察小狗一般喜歡在什么地方睡覺,什么時候睡覺,睡覺時是什么樣子的等。這樣,學生就能夠認真地觀察生活,感受生活中的事物,從而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整合生活元素的語文課后作業,引導學生走向生活化的語文學習之路,是語文學習的返璞歸真。讓語文作業回歸生活,與生活融通,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應然之舉,能夠增進學生對語文的親切感,能讓學生從內心去感受、體驗生活,從而更好地學會生活,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做生活的主人。
四、課外閱讀,融通生活因子
課外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遵循不同學段的課外閱讀基本要求,還要在課外閱讀中融通生活因子,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表達能力。“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課外閱讀與學生的生活融通,就是要讓閱讀成為學生的生活習慣,讓學生在閱讀中觀照、探究、反思自我的生活。
例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北京的春節》《臘八粥》等文章后,筆者向學生推薦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課外讀物,如周紹良的《馂余雜記》、李光庭的《鄉言解頤》等,讓學生了解各地的民風民俗,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不僅如此,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過程中,筆者還讓學生將文本內容與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進行理解。如筆者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交流會,讓學生講述課外閱讀中的故事,或是分享由書中聯想到的真實的人生經歷等,從而讓學生獲得生活化的感受、體驗。生活化的課外閱讀能增進學生的閱讀自信、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選擇適合學生的生活化閱讀材料,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指明方向,讓學生在語文課外閱讀中體會到生活的豐富,學習到人生的道理。
課外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也就是說,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以及閱讀的方法、策略等的形成大多是在課堂中習得的,而學生的閱讀積累、素養積淀等則依靠課外閱讀。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兩手抓,讓課堂學習與課外閱讀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幫助學生實現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比翼齊飛。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回歸生活的語文學習能夠感染學生的情緒,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讓語文知識走進每個學生的心中。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的生活為根基、為主線、為宗旨,將學生的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相連接,以密切聯系學生現實生活為基本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學習語文,讓語文融入生活,在生活中開花、結果。
[ 參 考 文 獻 ]
[1] 孫靜.構建具有生命質感的語文生活[J].小學語文教學,2019(27):52-54.
[2] 李家棟.語文教學與生活聯系的理論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2009(27):4-6.
[3] 王密嬌.聯系生活,構建語文高效課堂[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1(2):27.
[4] 吳素紅.追尋語文教學的“文化意蘊”[J].小學語文教師,2017(3):59-61.
[5] 馬君誠.扎根生活,享受語文:小學語文教學的生活化[J].語文建設,2014(14):12-13.
[6] 李夢奇.立足于生活的土壤,培育出語文的種子:小學語文生活化習作實踐探索[J].華夏教師,2019(19):84.
(責編 韋於坊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