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倩,廖 奎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慶 400016)
臨床內科學是醫科大學臨床專業的必修課,因其涉及知識點多(有多個器官系統,且每個系統又有多種疾病表現)[1],涵蓋的內容廣,再加上時間緊,學習任務重,學生在學習該課程時普遍反映內容枯燥繁雜,課下又不能得到有效的訓練,導致學習效果低。另一方面,臨床醫學生畢業后將參加執業醫師考試,眾所周知該考試難度較大,歷年數據顯示全國通過率僅為20%~30%,而內科學作為執業醫師考試的重要考試內容,其學習效果的好壞與執業醫師考試成績密切相關[2-3]。如何教學相長,提高在校醫學生學習效果,從而提升畢業生執業醫師考試成績,是醫學本科教育的重點和難點。隨著計算機和網絡信息技術在教學應用中的日益深入,資源建設在現代教育技術中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線題庫的應用可以使學生在課后進行自我測試,鞏固和拓展課堂上的知識點,加強理解和記憶,是對課堂講授很好的補充[4-5]。本校在內科學教學中就應用了內科學在線測試,每學期測試一次作為學生平時成績的一部分。但由于命題的教師人數有限且大多為臨床醫生,除教學外還要進行大量臨床醫療工作,受到時間和腦力的制約,可能會造成試題量不夠充足、知識覆蓋面存在偏向性、試題陳舊、重復率較高等。因此需要建設更多的線上習題庫,讓學生在課后進行更多、更高效率的練習,鞏固和拓展課堂所學知識,同時又不會過多增加教師的負擔。由此,本研究采用“師生共同協作”的方式建設內科學在線試題庫,以期提高臨床內科學的學習效果。
1.1研究對象 選取2021年3-12月在重慶醫科大學學習內科學的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學生,分為試驗組(共191人)及對照組(共189人)。試驗組中男生113人,女生78人,平均年齡(21.9±0.5)歲;對照組中男生99人,女生90人,平均年齡(24.1±1.0)歲。兩組學生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另試驗組有50名教師(內分泌科、血液科、心內科、腎內科、消化內科各10名教師)負責審核試題,其中18名為主治醫師,6名為主任醫師,26名為副主任醫師,平均年齡(39.5±2.6)歲,均有5年以上教學經驗。
1.2方法
1.2.1測試方法 對照組使用以往由教師命題的題庫進行在線測試,試驗組使用師生共同建設的題庫進行在線測試,具體操作:在學生學習完一個系統的疾病(例如內分泌系統)后,相關科室的教師(如內分泌科)發放給學生該系統教學大綱及其相關的執業醫師考試大綱,要求每名學生根據大綱要求范圍設計1個與該系統疾病相關的試題,題型為選擇題(A1 型)、名詞解釋題、簡答題、論述題和病歷分析題(學生可自選題型),并給出正確答案及答案解釋。在規定時間(1周)內由班長收集好試題所有資料后反饋給負責審核的教師。每個教師負責審核19~20個試題,試題及答案解釋應表述準確,無學術性錯誤。每次所設計的試題通過審核的學生給予一定獎勵(平時成績加1分)。通過審核的試題按各個疾病系統分類放入學校在線題庫中。題庫中原有的由教師命題的試題不變,即在原有題庫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出題而增加試題量。題庫建成后由計算機按照不重復原則隨機自動地在試題庫中根據要求選取相關試題以組成試卷。
1.2.2評價指標 2組學生均在每個月進行1次課后在線測試。試題由計算機在題庫中根據已學系統內容自動組卷。測試完后計算機自動完成成績評定并顯示答案及解釋。收集2組學生的內科學期末考試成績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且對試驗組學生和教師進行滿意度問卷調查。學生調查內容包括:促進理論知識學習,促進課外文獻閱讀,提高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的把握,提高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習興趣及效果;教師調查內容包括:提高教學效率及教學質量,未過多增加教學時間和教學負擔。滿意度為滿意選項占比。

2.12組學生學習效果比較 試驗組學生內科學期末考試總成績及名詞解釋題、簡答題的單項成績分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選擇題分數較對照組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學生論述題及病例分析題分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不及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內科學期末考試成績
2.2試驗組學生和教師滿意度 研究過程中共發放給試驗組學生調查問卷191份,回收191份,有效問卷191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試驗組教師共發放問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問卷5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試驗組學生和教師對所調查的內容滿意度均較高(均大于80%)。見表2、3。

表2 試驗組學生滿意度調查結果(n=191)

表3 試驗組教師滿意度調查結果(n=50)
本研究通過學生出題、教師審核的方式共同建設臨床內科學在線試題庫,從而探索新的、能提高學生學習效果且不過多增加教師負擔的有效教學策略。
“師生共建”是指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題庫建設中,讓學生自己設計試題并給予試題的解答,教師審核通過后放入題庫。課堂屬于教師和學生共同協作,習題構建同樣也屬于師生共建,在習題庫的構建中也要師生雙邊活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協調和引導,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動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不過多增加教師負擔,提高教學效率。國內已有教師在中學教學中采用了師生共同命題的教學方法,實踐證明該方法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由于學生大都有爭強好勝的心理,因此特別認真地歸納知識點,查閱資料,費盡心思地設計試題,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也隨之大幅提高[6-7]。并且有高校也在探索用師生共建的形式建設在線教學資源庫[8-9]。本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在高校教學中,采用師生共同命題的教學方法同樣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受到學生和教師的歡迎和好評。
本研究在實施過程中,作者審閱學生試題時發現,學生設計的試題很有創新性和靈活性,有些甚至是教師沒有想到的,這證實本科學生的潛能是很大的。并且現代教學的思想是“以學生為本”,因此,教師完全可以采用更靈活的教學方法,給予學生盡可能多的空間,激勵他們發揮出自己的能力,主動地去學習而不是被動地被灌輸式的學習。具有獨立學習能力的學生才能更好地應對今后臨床工作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學生設計的試題也對教師的教學內容具有啟發作用,一方面使教師能了解學生獲取的知識面情況,另一方面也促使教師更新專業領域的知識面,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學生自己出題的模式無法避免學生之前會互相知道試題和答案,盡管每次的試卷由計算機在所有試題中(包括學生設計的試題和已有的教師命題的試題)隨機抽取約30個組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知曉的試題比例,但仍然無法做到完全的保密和公平。因此,師生共建的題庫目前僅適用于課后練習測試,尚不適合用于比較正式的考試(如期末考試)。
目前,雖然“師生共同命題”的教學方法在高校中尚少有實施,但通過本研究的實踐證實這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作者將在其他年級學生中繼續堅持這種教學方法,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和調整,并推廣到其他學科(如外科學等),期望最終全面提高各學科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