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鳳 禹科研
(1.貴州省科技評估中心 貴州貴陽 550000;2.廊坊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廊坊 065000)
企業信貸風險補償,本質是在政府引導、銀行主導的金融環境下,匯集各方資源助力科技企業融資增信,搭建以政府、商業銀行、融資擔保機構所形成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政+銀+擔”(政銀、政銀保擔)合作模式。科技型企業儼然成長為最具創新潛力、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然而在經濟下行和新冠疫情的雙重沖擊下,科技型企業融資難題再度引發關注。
本文立足于貴州科技信貸風險補償“筑科貸”發展現狀的視角,借鑒發達國家、發達地區科技信貸風險補償機制的經驗,提出貴州省科技貸款信用風險補償機制的布局和對策,這對緩解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促進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對科技型企業融資風險補償的成功經驗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美國以資本市場為主導的科技金融支持模式。美國的資本市場經過百年的發展,已經十分成熟[1],其構建了國家、區域和社區三個層次的擔保體系[2]。聯邦政府層面,聯邦政府機構中小企業局(SBA)作為代表負責中小企業融資擔保的事務執行,采取“比例擔保+政府損失補償”的模式。區域層面,由州政府主導通過提供風險補償、抵押擔保等方式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支持。在社區層面,由小企業發展中心等機構形成社區性擔保體系。三者之中,聯邦層面的中小企業管理局成為科技貸款信用風險補償的主力,其規模和效果影響最大[3];(2)韓國擔保基金信用擔保模式。韓國從落后的農業國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逐步發展成先進的工業國家[4],科技強國的鮮明特征助其躍居亞洲“四小龍”之列[5]。韓國成立信用保證基金組織(KCGF)[6]、韓國科技信用擔保基金(KOTEC)和技術信用擔保基金(Kibo),其中技術信用擔保基金對企業科技創新需求所發揮的作用尤為明顯[7];(3)德國的擔保銀行信用擔保模式。由擔保銀行為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業務,擔保銀行提供的最高擔保額達貸款金額的80%[8],是德國科技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實施的主要機構。此外,德國聯邦政府和各聯邦州政府為小微企業貸款同時提供反擔保,兩級政府、擔保銀行和放貸機構共同分攤貸款風險。
我國科技貸款風險補償實踐。各地政府結合當地財力和區域產業發展優勢特點,對科技企業科技信貸風險的化解方法主要包含以下三種[9]。
第一,貸款銀行風險直接補償模式。商業銀行作為專業的金融機構,是天生的低風險偏好者,科技企業因其趨向高技術但本身輕資產的特點,融資難、融資貴是科技企業長期以來面臨的融資約束。由政府注資直接降低銀行放貸風險損失,成為我國各地政府普遍推行的融資風險補償方式。運作方式:當銀行放貸給科技型企業,貸款到期后銀行產生不良貸款(次級、可疑、損失)凈損失時由政府分擔20%~60%,銀行風險損失由政府直接給予補償。
第二,貸款擔保機構風險補償模式。我國擔保機構多數是由政府主導建立的政策性擔保機構和市場化運作的商業性擔保機構,貸款擔保屬于典型的風險補償增信,旨在降低科技企業貸款損失高風險問題。運作方式:擔保機構結合自身風控需要,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貸款擔保,貸后出現貸款違約情況時,政府給予擔保機構貸款本金損失一定比例的損失補償,如:安徽給予擔保機構單筆貸款不良貸款20%的風險補償。其中武漢采取“4321”省再擔保集團、融資擔保企業、合作銀行、區財政的模式,特別引入“再擔保”機構進一步化解、分散貸后風險。
第三,貸款貼息模式。貸款貼息即財政貼息,貸款貼息偏向于科技企業經濟活動的從屬行為,當科技企業向銀行貸款付息時,由專項財政資金直接給予資金補貼。運作方式:科技企業向銀行單筆貸款產生的利息,按照本金比例或利息比例均享受財政補貼,其受益主體均是科技企業。例如:遼寧省通過省科技專項資金,對科技企業按照貸款本金的2%給予貼息補助;上海靜安區按最高不超過銀行基準利率的50%部分進行補貼,補貼金額上限為50萬。
本文以“筑科貸”為例分析貴州省科技貸款風險補償機制運行。“筑科貸”風險資金池是由貴陽銀行與貴州省科學技術廳建立“銀行+政府”信貸風險分擔機制,2019—2021年,“筑科貸”風險資金池授信業務已累計向29戶企業發放貸款0.73億元,助力企業開展科技創新與探索,推動實現企業科技成果的資本化、市場化。
資金池資金在性質上是信用保障資金,主要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科技貸款后產生的信貸損失按約定進行有限補償,解決輕資產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難、融資貴的問題。政府出資建立資金池,注入500萬鋪底資金,資金規模按照不超過總量8倍的比例授信放大。資金池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筑科貸運行模式由貸款企業+銀行+政府三方組合,政府注入鋪底資金500萬(資金池)
政府引導、銀行主導。發揮“政+銀”資源優勢互補,針對具有良好市場前景等特點的科技型企業,提供融資增信支持。科技部門負責科技型企業庫的信息更新,定期將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企業共享至合作銀行,具有融資需求的科技企業經風險資金池增信,合作銀行為企業放貸。
市場運作,風險共擔。科技貸款風險資金池由貴州省融資擔保有限責任公司獨立托管。“筑科貸”放貸客戶以中小企業為主、以微型企業為重,企業的單筆授信額度控制在300萬元以內,期限1年,貸款利率控制在人行最新1年期LPR利率上浮204BP以內。“筑科貸”熔斷時點:風險補償金少于200萬元或低于“筑科貸”產品貸款余額的12.5%時,采取該業務的風險控制觸發叫停模式。在發生代償時,政府與合作銀行按4:6啟動風險資金池損失分擔程序。
“筑科貸”風險資金池搭建至今未發生企業代償貸款案例,29家科技企業的產業屬性涉及IT互聯網行業、汽車零部件制造業、生物醫藥研制業和鋰電池生產行業,均屬于具有良好市場前景的領域。
信用貸款對不良貸款風險容忍度不高,1/3的企業實現專利權(著作權)抵押貸款,多數企業以擔保公司、房屋(土地)等實物足值抵押的傳統方式實現融資。
從授信企業體量上來看,資金池規模和授信企業整體規模較小,因信息不對稱導致新增科技企業數量少,但資金池專項資金500萬元的8倍放大預期規模基本達到。
筑科貸資金池在實際運作中,僅以“政府引導+銀行主導”的合作方式進行,并未引入擔保機構和融資企業,在挖掘有融資需求的科技型企業時缺乏有效的方法,尚未搭建金融服務平臺,科技金融生態環境尚在逐步形成階段。
尚未形成市場化金融產品。科技貸款風險資金池在科技企業貸款發生代償時才體現出其價值,然而銀行風險控制較為審慎,貸款企業幾乎不會發生貸款逾期甚至企業破產的情況,經調研,數十家資金池覆蓋的貸款企業,超過50%的被訪者并不明確該筆貸款受“筑科貸”風險資金池增信,“筑科貸”沒有形成市場化的科技金融產品,受惠企業數量不多,銀行對企業授信額度體量不大。
銀行信貸風險把控難度大。銀行業務考核體系指標中,科技企業貸款的考核權重相對較低,獎勵標準尚未設立。銀行出于風險控制的考慮,信貸審核標準嚴格,風險控制較為審慎。從近3年科技企業貸款且受到“筑科貸”資金池增信的情況可知,尚未出現科技企業因逾期或破產等原因產生貸款代償,由此可見,合作銀行偏向使用內部放貸審核風控標準,嚴格篩選符合其條件的科技企業為授信對象,進而使得有融資需求且具有增長潛力的科技企業依然在信用融資過程中缺少主動權。
風險補償資金來源單一。“筑科貸”風險資金池主要依靠省級財政資金,使得風險鋪底資金總量不足,合作銀行付出的風險損失比例不能最大程度化解,銀行對有融資需求的企業盡調較審慎,資金池投放比例不大,資金杠桿整體規模偏小,銀行因缺少放貸積極性,在實際運作中不乏出現科技貸款風險補償流于形式,傳統信貸依舊成為放貸對象的偏好。
專業融資平臺尚未形成。科技金融服務業的健康發展依賴于良好的金融基礎設施。目前,科技企業貸款需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特別是在科技企業基礎信息數據統計與監測、科技創新主體信用體系、科技貸款產品設計、風險評級和知識產權變現處置渠道等共性技術研發支撐方面,缺乏相應的金融服務系統平臺支撐,使得科技型企業貸款增量需求與銀行放貸供給環節未能有效匹配。
風險補償資金相關制度亟待完善。風險資金池鋪底資金屬于財政性質,然而貴州省尚未出臺科技貸款損失風險補償資金管理辦法,目前只是銀行同科技管理部門簽署合作協議。知識產權變現處置渠道一直存在缺口,目前貴州省知識產權權利人在相關領域的交易水平較低,整體交易氛圍尚未形成,但隨著該行業的發展,交易活動逐漸走向活躍,知識產權商業化逐步趨向成熟,貴州應發揮政策先行的引導作用,參照知識產權交易模式成熟的發達地區,出臺《貴州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管理辦法(試行)》,旨在暢通營商環境配套政策機制。
科技型中小企業因其最為活躍、最具經濟發展潛力的實體,貴州主要產業技術包括電子信息、民族醫藥、化工產業、環保節能和裝備制造等領域,對于科技金融生態尚不成熟的貴州而言,科技型中小企業無論處在初創期、成長期還是成熟期的生命周期階段,仍有大量信貸資金需求,信貸風險補償機制成為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之良策。推行“政府推薦、銀行獨立審貸、市場運作、風險共擔”的運作機制,將不良貸款風險最大限度化解,搭建銀行的信貸供給與科技企業資金需求之間的大數據平臺,突破科技企業貸款信息不對稱瓶頸,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科技企業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和新亮點。本文基于貴州科技企業信貸風險補償機制的實踐基礎,提出以下建議。
積極推動建立以省、市財政出資為主、區縣財政出資為輔的財政補充風險補償資金機制。對于財力相對充裕的地區,可率先成立資金池科技貸款惠企試點,為科技中小企業融資營造良好的環境。吸納各級財政共同出資拓寬風險補償資金來源渠道[10]。同時,制定基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重點評價基金運作產生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技術創新引導效果等。此外,推動貴州各市區縣政府加大對轄區潛在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孵化力度,積極營造有利于貴州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融資環境。
金融大數據在傳統金融機構與新興科技企業中得到廣泛而深遠的應用,逐漸成為數據的重要資產和核心競爭力,對金融穩定健康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已有的貴州省大數據綜合金融服務平臺要想實現“融資智能撮合”功能,應將科技企業信息納入該平臺,通過風控評估模型篩選融資需求客戶。對入庫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市場競爭力和企業未來三年持續盈利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形成信用評級報告,挖掘潛在貸款需求的企業客群“畫像”。
聯合省科技廳、財政廳、工商局、金融辦和企業商會等相關部門成立科技信貸融資調度工作組,對區域內有融資需求的科技企業進行篩選,持續更新擴充貴州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庫,運用互聯網+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實現銀行貸款對象和信貸風險補償對象互認。建立專業信用評級機構合作機制,政府部門應發揮科技企業信貸融資“初審員”的作用,信用評級機構側重分析科技企業盈利潛力、資信狀況,行政部門側重評估科技企業產業前景、技術貢獻度等,通過雙方信息優勢互補,解決銀行和科技型中小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