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 麗

“下”字的字形演變
上的對立面是下。作為一組相對的概念,“上”和“下”這兩個字在意義發展演變方面也呈現出很多相似的特點。
“下”的甲骨文字形由上下兩橫組成,上面的一橫長,表示地面等基準線;下面的一橫短,表示位置在下面。這跟上橫短、下橫長的“上”剛好相反。
“下”是與“上”相對的方位概念,表示“位置在低處的”。《詩經·豳風·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下。”描寫的是隆隆的雷聲不絕于耳,在南山腳下響起。
“下”由本義發展出“等次或品級低的”意思,實際上也就是抽象意義上的“在下面、在低處”。《國語·周語上》:“夫下事上、少事長,所以為順也。”這是樊仲山父勸諫周宣王的一段話。大意是說,位卑者侍奉位高者,年少者侍奉年長者,就因為這樣做是合乎情理的。《戰國策·齊策一》:“能謗議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下賞”是下等獎賞。《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下駟”“中駟”“上駟”分別指劣等馬、中等馬和上等馬。
“下”表示“在低處的”這種空間概念上的含義延伸到時間概念方面,就有了“時間或次序在后的”意思。《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大意是說,往遠了說趕不上虞、夏兩個時代,而往近了說又不遵循商湯、周武王的治國原則。
“下”的方位含義擴展到行為動作方面,就表示“從高處到低處去”的意思。《左傳·莊公十年》:“下視其轍。”這里指從戰車上下來。唐代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這里指沿路往下走。在此基礎上,“下”又進一步表示“去、到地勢較低的地方”。因為我國的地勢總體上西高東低,河流多為自西向東流,所以水往東流稱為“下”,而順水東行也叫做“下”。《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借兵而東下。”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此外,又因為我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政治中心,也就是所謂的上級,大多設在北方,所以從北到南也稱為“下”,比如“下江南”等。
表示“雨、雪等自上而下降落”,顯然也是“下”“從高處到低處”這種意思的進一步延伸。《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大意是說,天上出現厚重的云層,嘩啦啦下起大雨來,禾苗就猛然間迅速生長起來。李白《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從古至今,“下”在表示行為動作方面的用法非常豐富。《戰國策·齊策一》:“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發布命令是從上級傳達到下級,所以“下”又表示“發布、投送”的意思,比如“下通知、下戰書”等。《漢書·賈捐之傳》:“君房下筆,言語妙天下。”因為用毛筆寫字之類動作的大致方向是自上而下的,所以“下”就有了“使用”的意思,比如“下刀、對癥下藥”等。東漢王充《論衡·物勢》有“若爍銅之下形(模型)”,把熔化的銅水注入模型這樣的動作顯然也是自上而下進行的。所以“下”后來又表示“放入”的意思,比如“下餃子、下本錢”等。除此之外,“下”還能表示很多種行為動作,這里不再一一列舉。總的來說,這些“下”所表示的行為動作大都暗含從高到低的方向或趨勢,都是在它表示“從高處到低處”的意思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的。
跟“上”由“向上”發展出“向前”的意思剛好相反,“下”由“向下”發展出“后退”的意思。《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楚王叱曰:‘胡不下!……’”后來,“下”就泛泛地指退場、離開,如“下崗、下火線”等。而“下”的這種含義用在工作或學習等場景,就有了表示結束工作或學習的“下班、下課”等說法。
“下”還能用在數量概念方面,表示行為動作的次數等。《漢書·王莽傳》:“莽立載行視,親舉筑三下。”王莽為工程奠基,親自舉起搗土的杵三次,可以理解為做了三次向下的動作。可見,表示行為動作次數的“下”最初也跟自上而下的動作有關,只是后來逐漸虛化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