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彥
(江蘇省南京市江北新區南化第三小學,江蘇 南京 210044)
新課程標準的提出要求小學數學在教學實踐中關注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在數學學習和實踐中大膽質疑、勇于探索和實踐,形成個性化的學習風格,促進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逐步提升。在此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高段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深刻認識到培養學生大膽質疑能力的重要性,應從“以疑促思,以疑蘊學”的角度不斷對數學教學活動進行創新設計,為學生創設大膽質疑的良好教學條件,有效關注學生質疑釋疑能力的培養,為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度探究創造條件。
在小學高段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訓練,引導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處理,保障學生的質疑能力得到有效地鍛煉。
高年級的小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探究興趣相對比較強,對數學問題的處理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能在數學探究中敢于思考和大膽提出質疑,能對數學問題進行系統的探索和實踐,從而顯著改善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思考和處理能力。具體分析,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引入游戲化教學方法的角度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數學問題的探究中大膽質疑、勇敢質疑,促進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深度探索和實踐。
例如,在“用百分數解決問題”數學教學指導中,教師為了能促進學生感知百分數知識的實踐應用,就可以嘗試鼓勵學生對數學內容進行大膽質疑,提出自己的困惑,引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思考。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嘗試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態,適當地為學生提供“用百分數解決問題”方面錯題的訓練題,然后組織學生在小組中分析和交流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錯誤,應該怎樣避免出現錯誤,如何有效地對問題進行處理。在此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就能參與到小組討論和探究中,可以基于“用百分數解決問題”對數學問題的具體處理和實踐提出問題,在大膽質疑和系統驗證中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更加透徹,全面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指導活動的綜合有效性。
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與學生提問意識的激活存在一定的內在關聯。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嘗試根據數學問題的實踐應用,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在鼓勵學生參與問題探究的基礎上,激發他們的提問意識,使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進行思考和探究,從而增強教學指導的科學性。鑒于此,數學教師應該重點思考真實問題情境的創設,并生成動態探究的教學活動空間,鼓勵和引導學生提問,使學生能保持良好的狀態對數學問題進行深度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圓的周長”數學知識點教學實踐中,教師就可以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系統的探究。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先通過拼接和裁剪的方式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的觀察分析了解圓的周長方面的知識,在視頻演示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探究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完成對計算公式的推導。然后教師可以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即聯系生活中圓的實踐應用,促進學生探究圓的周長公式。具體生活情境問題如“小明拿了一個半徑為5 厘米的圓形餅干,他想知道這個餅干的周長是多少。請你幫助小明計算一下?!薄靶〖t正在制作一個直徑為8厘米的圓形蛋糕,她想在蛋糕的邊緣圍上一圈巧克力豆,每個巧克力豆之間相距1厘米。她需要多少個巧克力豆?”“小華正在畫一個半徑為6 厘米的圓形花圈,他想用彩色線圍繞花圈的邊緣,每厘米用1厘米長的線。他需要多長的彩色線?”“小李有一個圓形花園,半徑為5 米。他想在花園周圍修建一圈小路,寬度為2 米。請計算他需要多少米的修路材料?”“小華有一個圓形游泳池,直徑為8 米。他想在游泳池周圍修建一圈瓷磚,每塊瓷磚的邊長為40 厘米。請問他需要多少塊瓷磚?”在學生基于生活情境問題參與到數學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引導學生對情境問題探究的過程進行總結,從情境問題的分析和解讀中提煉數學課程學習的要點。然后教師可以從圓的周長知識點的總結分析視角,提出數學邏輯推導方面的深度探究問題,如“圓的周長與哪些因素相關?圓的周長與正方形的邊長存在怎樣的關聯?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存在怎樣的關聯?如何探究圓的周長計算公式?”這樣就能引導和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對數學內容進行深度分析和系統探索,從而有效增強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和認識能力,切實優化質疑能力培養效果,為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深度探索創造良好的教學條件。
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受到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影響,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為了能讓學生學會質疑、學會提出問題,可以將質疑能力訓練融入到實踐探究活動中,讓學生能在實踐環節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全面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有效促進小學高段學生數學綜合素質。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設計實踐探究教學活動,選擇合適的契機訓練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質疑中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
例如,基于“統計”課程教學活動的情況,教師就可以從統計知識的實踐應用視角設計社會實踐教學活動,為學生發布具體的社會實踐探究任務,鼓勵學生基于統計學知識的應用,對家庭消費趨勢、家庭消費中不同項目的占比情況等進行調研和分析,并根據統計知識的應用對調查信息加以匯總,幫助學生系統理解課程內容。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實踐研究體驗提出問題,盡量鼓勵學生能提出關鍵性的問題,可以對統計知識的應用進行深度思考,具體問題如“通過調研數據能看出家庭消費具有怎樣的特點?家庭消費可以表現出怎樣的趨勢?”等,引發學生對統計知識實踐應用的思考,在學生有效提問和深度分析的情況下,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探究能力,保障學生在學習實踐中獲得積極的學習感悟。
在培養學生質疑釋疑能力的過程中,不僅要鼓勵學生針對數學問題大膽質疑,還應該重點關注學生釋疑能力的培養,通過鼓勵和引導學生認真釋疑,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保障數學課堂教學指導的有效性。下面就對培養學生釋疑能力的方法和措施進行細化的分析:
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分析和處理需要一定的感性認知作為條件支持,而學生感性認知的形成與學生生活實際存在緊密的聯系。只有教師能在數學教學中組織學生觀察生活現象,分析生活中的問題,不斷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才能在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理性認識,讓學生能對數學算法和算理產生形象化的感知,增強數學教學活動的整體有效性。
例如,在“百分數的性質”課堂教學活動中,在課堂上教師發現部分學生無法形象化地感知百分數的性質,對百分數問題的理解不夠透徹,甚至部分學生對于百分數性質的生活化應用提出了質疑。此時為了能引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深入思考,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就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培養學生釋疑的教學環境,即教師可以在組織學生認真分析教材中百分數的基本性質要點基礎上,嘗試根據生活中與百分數相關的現象入手,鼓勵學生聯系自己日常生活中分西瓜、糖果、水果的經驗,對百分數基本性質在生活中的表現進行釋疑,嘗試用生活中的現象和操作解析百分數的基本形式,加深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在此過程中,教師基于學生對生活經驗的感知鼓勵和引導學生釋疑,讓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數學知識的實踐應用,能讓學生在數學學習和實踐中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和思維狀態,為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度處理奠定基礎,使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得到不斷地改善和提升。
在改革小學高段數學教學實踐中,部分數學問題的理解難度比較大,學生在學習中會產生疑惑心理,甚至會對數學問題的處理提出質疑。此時教師就可以把握關鍵契機,針對小學高段數學教學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并有效地鼓勵學生參與到小組討論探究活動中,通過小組合作和小組交流,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從而解決學生心中的困惑,使學生能高效率地完成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深度探究,切實保障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高效化的鍛煉。
例如,在“圓錐的體積”課程教學實踐中,部分高年級學生對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存在困惑,特別是教師要求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下,部分學生無法對體積公式的推導產生形象化的感知,學習效率偏低的問題明顯。針對這一情況,為了能鍛煉學生自主釋疑方面的能力,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情況,引導學生參與到小組討論和探究中,在小組交流中解決自己遇到的一個個問題,實現有效釋疑的目標。在教學實踐中,數學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回顧自己自主學習的情況,然后相互交流自己在自主學習環節遇到的困惑。學生在交流和分享自己學習經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重新在小組中還原圓錐的體積方面的推導和驗證實驗,探討具體的實驗流程,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從而共同解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惑,提高學生對高段數學知識的綜合學習能力。在此過程中,通過鼓勵和引導高年級的學生自主交流和分享經驗,就能為他們釋疑能力的培養創造條件,切實增強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水平。
在高段數學教學中,適當的推理和探究是鍛煉學生釋疑能力的基礎性工作,能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全面優化和系統性的改善。因此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引導的過程中,根據高段學生已經具備一定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情況,可以結合數學知識的應用設置推理分析的教學項目,在推理探究中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釋疑,讓學生能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從而使小學高段學生的綜合探究能力得到系統的優化。
例如,基于“比的應用”知識點教學,高段數學教師在課堂上就可以先組織學生學習基礎性的課程知識點,并組織學生參與到相應的學習和訓練中,讓學生能形成對數學內容的初步認識。在學生掌握比的應用基礎知識的情況下,數學教師可以嘗試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探究狀態,引入推理分析方面的教學項目,具體可以為學生提供相應的題干信息,鼓勵學生推理。比如針對年齡問題,教師就可以設計推理項目,先為學生提供爸爸的年齡是孩子年齡幾倍的信息、爺爺年齡是爸爸年齡幾倍的信息,然后指導學生推理爺爺年齡、爸爸年齡和孩子年齡的比,在推理分析中幫助學生解決應用題處理方面的問題,形成良好的釋疑訓練指導效果,促進小學高段學生綜合學習能力得到不斷地改善和優化。如此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就能建構特色教學指導體系,使小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為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實現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在小學高段數學課堂教學指導中,教師兼顧學生質疑釋疑能力的培養,并在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設計教學活動,能使高段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系統優化。在教學指導中,教師可以提供多樣化的問題,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質疑,即在解決一個數學問題時,教師可以故意設置一個錯誤的答案,引導學生質疑并找出錯誤之處。同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和提出問題,比如可以通過教學引導“你對這個問題有什么疑問嗎?你覺得這個答案正確嗎?為什么?”,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提出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設計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能相互交流和討論問題,互相質疑和釋疑,從而使學生能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有效促進學生質疑釋疑能力的綜合培養。
例如,在“折線統計圖”數學教學實踐中,數學教師就先引導學生對折線統計圖的概念和繪制折線統計圖的方法進行初步分析,然后教師為學生展示一個折線統計圖,并提出一個與圖表相關的問題。例如:“根據這個折線統計圖,你能推斷出什么信息?”針對這一問題讓學生自由討論并提出他們的觀點和推斷。鼓勵他們提出不同的解釋和理由。在學生能對折線統計圖知識點形成初步認識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給出一個不同的解釋或推斷,并用折線統計圖的數據進行支持,鼓勵學生互相質疑和辯論。在引導學生相互討論和深度分析的基礎上,數學教師可以要求每個小組派代表展示他們的解釋和推斷,并與其他小組進行討論。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不同觀點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此時根據學生的展示結果,數學教師可總結學生的討論和觀點,并給出一個較為準確的解釋或推斷。解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規律,以及如何從圖表中獲取有效的信息。在此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折線統計圖相關數學知識的實踐應用提出質疑,并通過小組討論和教師的針對性指導,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形成釋疑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針對數學問題中涉及到的數學規律進行深度探究,讓學生能認識數學知識點背后蘊含的本質性問題。此外,為了能對學生實施鞏固訓練,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對折線統計圖釋疑內容和規律的理解在小組內或個人完成一些練習題。此時要求他們根據給定的折線統計圖回答相關問題,并鼓勵學生在解答過程中進一步提出質疑,并嘗試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實現釋疑目標,確實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訓練,使學生能對數學知識產生深入性的理解和認識。
綜上所述,在改革小學高段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從學生質疑釋疑能力培養的角度設計教學活動,對教學活動進行重新設計和規劃,能有效引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思考和探究,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綜合學習能力。因此新時期在教學改革實踐中,應該重點針對學生質疑釋疑能力的培養進行探究,通過完善教學組織體系的建構,支持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大膽質疑和系統解釋,全面增強課堂教學指導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切實保證小學階段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得到不斷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