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整本書閱讀是一種新型有效的閱讀教學模式,其在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方面有著顯著的效果。《紅樓夢》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同時也是教育部推薦的高中語文學習的必讀書目,在核心素養導向下,以《紅樓夢》作為切入點,培養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能力,可以彰顯整本書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筆者將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經驗,詳細分析基于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
核心素養是每個學科教育目標的體現,也是人才培育的關鍵任務,通過對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可以促進學生良好品格、正確價值觀及學習能力的養成。在語文學科中,核心素養主要包含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絕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師通過語言實踐運用不斷積累和養成,且在真實語言使用環境中能表現出語言的運用能力及相關品質,展現學生語文學科學習中的知識能力、思維品質、價值觀和情感態度。
整本書閱讀的概念早在1923年已經初具雛形,在葉圣陶與胡適草擬的《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初級中學國語課程綱要》中明確提出:“略讀整部的名著(由教師指定數種),參用筆記,求得其大意;大半由學生自修,一部分在上課時討論。”此后,葉圣陶先生一直提倡要閱讀“整本的書”,直至1949年8月,葉圣陶在《中學語文科課程標準(草稿)》中再次強調:“中學語文教材除單篇的文字而外,兼采書本的一章一節,高中階段兼采現代語文的整本的書。”整本書閱讀主要指的是對主題明確、結構內容完整的書籍展開獨立閱讀的過程。該教學模式是對語文教材以及教學的突破,其更加關注整體效果,通過個性化的閱讀和教師指導,幫助學生對整本書進行閱讀、理解和分析。該教學模式應用的優勢表現在可以有效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知識范圍,可以多角度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能力,助力學生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在實施整本書閱讀前,教師自己需要明確閱讀的任務以及目標,如果說閱讀目標與任務不夠明確,那么學生在自主閱讀環節可能會找不到方向,閱讀效果會因此而受到影響和干擾。因此,在安排學生進行《紅樓夢》整本書閱讀前,教師需要先明確閱讀目標,思考如何提升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等素養的培育工作。教學活動嚴格圍繞閱讀目標展開,這樣可以為閱讀教學活動高質量完成提供行之有效的保障。
教師可以圍繞閱讀目標,科學合理地設計閱讀驅動任務。以《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為例,結合書籍內容,嘗試從“情節主線的尋找”“人物形象如何塑造”“生活細節如何刻畫”“社會關系及生活習俗的認識”“語言欣賞與鑒賞”等角度設計學習任務,重點把握小說中主要人物之間的關系、人物形象特點,品味作者在語言描寫以及情感表達等方面的獨到之處。
為了使學生的整本書閱讀更加具有針對性,在閱讀之前教師可以先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通過有效的導讀,激發學生對文本的興趣,為后期各項閱讀活動的有序推進做好準備。在安排學生閱讀《紅樓夢》之前,筆者先在班上開展“《紅樓夢》閱讀主題沙龍”,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對《紅樓夢》的理解和看法,實際上對于部分喜愛閱讀的學生來說,在尚未正式組織《紅樓夢》整本書閱讀之前,他們已經自行閱讀過《紅樓夢》,只是在閱讀時缺乏科學系統的方法指導,閱讀相對比較隨意,只是對故事情節內容有碎片化的記憶,沒有對文本所刻畫的人物形象進行深入剖析,更談不上對曹雪芹創作意圖的探究。同時,《紅樓夢》經過了多輪影視化改編,無論是在電視熒幕還是在戲劇舞臺上,都有不少關于該小說的影視戲劇創作,即便沒有閱讀過原著,學生對相關人物還是有一定了解的。而且,許多學者專門對《紅樓夢》進行結構分析,學生通過《劉心武爺爺講紅樓夢》等這類書籍,對《紅樓夢》已有初步的認識。在主題沙龍活動中,筆者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身所思所想,說一說自己對《紅樓夢》有哪些了解和認識,對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故事創作背景等進行簡單的預設和分析。
在導讀活動順利完成之后,學生的閱讀興趣將會被充分激發出來,此時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初步閱讀。在初步閱讀過程中,教師需要提高學生對前五回的重視度,《紅樓夢》的前五回拉開了皇皇巨著的序幕,交代了全書的故事背景及主要人物的命運,因此,需要做好前五回的閱讀引導,嘗試設計以下活動:根據冷子興的演說,以思維導圖的方式繪制賈府人物關系圖;根據林黛玉的行走路線,手繪賈府結構布局圖;賈府眾人陸續登場,結合文本探究人物個性特點,繪制人物肖像圖;根據判詞推斷紅樓女子命運走向,等等。在導讀環節,教師需要明確閱讀要求,在興趣的引導下,讓學生有目的、有追求地進行閱讀。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自問世以來就備受文學界的追捧,但因其主題宏大精深,部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不自覺地“畏懼”文本。為了降低閱讀的難度,使閱讀更加具有針對性,筆者嘗試采取任務群的方式,實施系統性研讀活動,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文本之中。例如,任務群可以設置“對話和語言品讀”“人物塑造技巧”“賞析文本詩詞”等模塊,明確整體閱讀教學以及學生精細化閱讀的思路。
以“對話和語言品讀”這一模塊為例,在閱讀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立足文本的片段引導學生進行剖析,說明人物的語言風格與自身性格有哪些聯系。例如,在第三回中,邢夫人留黛玉吃晚飯,黛玉笑回道:“舅母愛惜賜飯,原不應辭,只是還要過去拜見二舅舅,恐領了賜去不恭,異日再領,未為不可。望舅母容諒。”黛玉作為大家閨秀,具有較高的涵養,即便在拒絕他人的時候,也表現得彬彬有禮。正如小說理論家戴維·洛奇所言:“小說注重直接引用人物的話語這是純粹的展示。人物的話語準確反映事件。”引導學生關注這類對話描寫,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分析黛玉形象。同時可借助此法品析《紅樓夢》中多元化的人物,如八面玲瓏的薛寶釵,“鳳辣子”王熙鳳,“心比天高,身為下賤”的晴雯,天真爛漫的史湘云,等等。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彰顯人物性格特征的對話進行摘抄,讓學生分析這些語言具有代表性的原因,通過此種方式提升學生分析文本的能力。
以“賞析文本詩詞”模塊為例,為克服學生的閱讀障礙,筆者組織學生開展“紅樓詩詞中的人生”主題活動。《紅樓夢》草蛇灰線,伏脈千里,通過主題活動,學生發現作品中豐富的人物形象、暗中醞釀的情緒、重要的主題線索都若隱若現地穿插在詩詞曲里。學生從《葬花吟》中感受到林黛玉的敏感深情,理解其“質本潔來還潔去”的心志,體會其對生命潔凈的堅持。從《好了歌》中探究隱射的小說情節,感受曹雪芹對現實社會的批判,等等。此外,《紅樓夢》借助大量的詩詞曲賦,使文本語言形式和風格呈現出典雅化的特點,具有極高的文學藝術價值。《紅樓夢》是學生積累語言知識、提高語言素養和寫作能力的珍貴資源,同時對學生審美能力素養的提升也有著重要的幫助。
學生只有在閱讀中有所收獲和體會,他們才會產生更加強大的閱讀驅動力,才能為深入、多元閱讀奠定堅實基礎。整本書閱讀不僅要求學生對書籍內容進行閱讀和分析,同時還可以設置多元化的閱讀實踐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閱讀對于自身成長的促進作用,最大限度地啟迪學生思維。完成《紅樓夢》整本書閱讀之后,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記憶,鞏固閱讀成果,教師可以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安排學生開展閱讀分享會,讓他們大膽表達自身的閱讀感悟和體驗,說一說自己最喜歡文本中的哪個人物,哪些情節讓自己難以忘懷,閱讀帶給了自己哪些感受。筆者曾在閱讀前開展了“《紅樓夢》閱讀主題沙龍”活動,學生在讀前與讀后的發言結論有所不同,學生切實感受到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自身在認識與能力素養上的提升。如今,《紅樓夢》已經過了多番影視化創作,在學生完成整本書閱讀后,教師也可以嘗試引導學生開展二次創作,如選取自己欣賞的回目進行劇本創作,或模仿影視劇的表現方法,在班上進行戲劇表演,還可以讓學生結合前八十回的內容,充分發揮想象力,嘗試進行小說的二次創作,為小說續寫結局,等等。
核心素養導向下《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活動的開展方式多種多樣,借助整本書閱讀活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發散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有諸多值得反思的問題。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來看,要真正做好《紅樓夢》整本書閱讀,還有以下問題亟待改進:
一是核心素養落實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高中階段是教育教學的關鍵時期,教師的教學任務重、時間緊,學生的學習壓力相對比較大,這種情況下整本書閱讀活動的實施必然會受到影響和干擾。為了保障其他教學時間,整本書閱讀活動多是在課下開展,教師往往只能在課堂上簡單地對學生進行點撥,這就導致整本書閱讀活動期間所布置的多項任務難以高質量落實,閱讀教學效果難以達到預期,加上部分學生本身對閱讀的興趣不高,在閱讀過程中敷衍了事,因此導致閱讀效果不佳,核心素養難以有效夯實。
二是閱讀評價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閱讀活動完成之后,教師還需要及時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評價,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身閱讀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但是當前,學校實施整本書閱讀的時間并不是很長,許多工作尚處于摸索階段,因此在評價機制上有不完善之處。上述問題都是在后期整本書閱讀活動開展時應當積極改進優化的地方。
總之,在核心素養背景下要想真正做好整本書閱讀工作,教師需要對閱讀文本以及學生學情等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立足學生發展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閱讀引導方案,做好教學活動的反思與優化,保證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高效推進,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